【摘 要】中国宗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前现代性文化,是小农经济、农耕文明的产物,与封建社会相协调。改革开放后基层权力的下沉和宽松的社会环境造成了宗族文化的复兴。但当代的宗族文化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革。新时代下,可以利用变革后的新宗族文化,在乡村经济发展、优秀人才引进、乡村秩序建设等方面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关键词】宗族;宗族文化;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D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3—088—03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在全面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于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这一战略实施的成效关乎着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居住在乡村地区的五亿人民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期待的实现。乡村振兴主要包括以下五个主要方面: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是一个系统性的庞大工程。其中,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点。如何将乡村现有的文化资源与乡村振兴战略做好衔接,是相当一段时间内对党和国家执政能力和治理能力的考验。
宗族是中国传统社会基层的一种特殊现象,它是以父系血缘关系为核心的,以農业为主要生产活动方式,以某一特定地理地域为联系的人群集合体。宗族文化是与宗族组织相对应的上层建筑,主要包括宗规族训、道德伦理、血缘等级、信仰认同等元素。在中国古代,上至最高皇权下至基层社会,无一不受宗族文化这一纽带所影响。近代以来,随着中国向以工业化为代表的现代化大踏步前进,与工业社会不相适应的传统宗族文化遭到限制和打压。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物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环境逐渐宽松,使得宗族势力对现代性的穿透力度强化,宗族文化迎来复兴。那么,宗族文化作为一种带有前现代性特点的文化,与现代性文化有哪些区别?是否与现代社会水火不容?宗族文化在当代乡村振兴中还能发挥哪些作用?
一、中国宗族文化在当代的理论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宗族的“回潮”引起了学术界的强烈反响。诸多学者纷纷立说评述“宗族力量”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不良影响。目前,国内持宗族文化“否定论”的学者认为认为宗族文化与现代性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关于传统宗族文化的内涵,吴素雄等指出,该文化主要是指传统的村落、家族文化,其文化主要是以村社家族的权威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网络中心,以体现差序格局的宗法制为基础,利用亲属的经常组合的社群,经营各种事业。而与宗族文化的相对立的现代性文化,则主要是与现代市场经济、道德伦理、人际关系发展相接轨的文化,最基本的要素是民主、文明、和谐、平等等方面的现代思想。在中国则是逐步将马克思主义不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底蕴,以培育新时代“四有公民”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文化。
从宗族势力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来看,乡村宗族与宗族主义,都是建立在落后的宗族文化基础上,并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式相适应的,是封建社会制度的反映,也是封建社会制度的一个要素,因而,它与现代社会制度和现代文化是不能相容的,宗族主义是农村现代化的一大障碍。王沪宁坚持以“线性发展观”为指导,构建了一个“现代性框架”,将宗族复兴视作是历史发展中的特定现象,消解将是其必然的历史发展方向。
二、当代中国宗族文化的嬗变
任何社会都没有纯粹的现代性或纯粹的传统。相反,现代化进程是传统制度和价值观在功能上不断适应现代化要求的进程。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国宗族势力和文化经历了一段衰落时期。在宗族的千年历史中,有一些裂缝导致了人们对宗族信仰的削弱。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也影响着人们的宗族信仰。当乡村宗族文化在20世纪80年代复兴时,新宗族文化不同于传统宗族文化,其内涵发生了巨大变化。
首先,新的宗族文化的独立性特征,即宗法性被削弱。中国传统宗族文化是与封建社会相调适的产物。但在中国乡村民主化与现代化进程中,随着乡村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出现了具有新特征的部族成员,特别是年轻人,接受了现代教育,制定了自己的行为守则,提高了法律意识,所谓的宗族规则和宗族教育的有效性急剧下降;第二,新的宗族文化将利益视为沟通原则。尽管新的宗族文化仍然与血缘和地理联系在一起,但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宗族成员传统思维的微妙变化和价值观的深刻变化,追求宗族成员个体自身的发展是主导思想,而不只是唯上唯血缘式的沟通交往原则。这种新的宗族文化,成为符合血缘和地理群体的利益联系的纽带;第三,新的宗落文化再次挑战传统宗族的父权制。乡村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村民思想现代性的提升,例如妇女的地位上升,在现代乡村社会,妇女在家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她们的家务劳动价值获得承认且价值在不断提升,而且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参与普通和重大家庭事务的决策。妇女与老一辈之间的关系更多地建立在相互尊重而不是一味服从的基础上。
在此背景下,学界出现了对于宗族文化的“有限合理论”,即坚持“实用主义”的立场,客观地分析和看待乡村宗族的复兴现象,既不否认宗族的负面效应,又积极肯定乡村宗族文化存在的正面价值。李成贵认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必须有选择地而不是无限地否定传统,宗法制度为农村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历史基础,农村的变革与发展应该建构在该基础之上;肖唐镖认为宗族的存在有利于推进基层民主的转型,宗族社会可以成功地融入现代公民社会;孙秀林研究也发现,宗族并不必然影响民主在形式上的推广,宗族与民主共存的村庄往往具有较高的治理绩效。
三、宗族文化对乡村振兴积极作用分析
(一)宗族文化与乡村经济发展
乡村振兴要求推动市场经济在乡村进一步发展,随着土地流转的加速,传统的生产模式——家庭小规模生产逐渐不适应农业规模化生产、合作化经营的需要。而宗族文化可以起到“粘合剂”的作用,为做大做强合作社经济、发展集体经济提供了保障。例如,在农业生产中,一些大型农业机器设备,如拖拉机、插秧机、联合收割机,单个家庭显然无力承担购置费用,但是宗族成员可以共同出资购买,共同使用和储存,极大地较低了农业生产的交易成本。
宗族文化本身也是一种经济资源。我国各级传统村落总数约3万个,1300多项国家级非遗和7000多项省市县级非遗,绝大部分都在传统村落里。宗族特色建筑是宗族文化的外化表现形式,如土楼、祠堂等既是物质文化遗传的传承主体,又是潜在的旅游资源。通过修缮宗族建筑,合理规划交通,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可以实现产业转型,大力发展以宗族文化为基础的旅游业。通过旅游业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如餐饮业、特色养殖业、酿造业等多样化业态,为村民增收创造经济增长点。
(二)宗族文化与乡村优秀人才引进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人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乡村经济和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一大批具有较高专业技术的人才。城市与乡村在经济上的巨大差异长期以来导致了人口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单向流动”,大量青壮年劳动力长期在城市打工、生活,从乡村走出去的高素质、高学历优秀人才也更倾向于在城市就业,从事薪资更高的第二、三產业,留在乡村的多半是老弱病残幼等弱势群体,长此以往造成了乡村人才空心化的困局。
除了政策扶持方面加大乡村对人才的吸引外,还可以利用宗族文化提高乡村的吸引力。村落宗族文化内涵着许多当地的历史传统与人文底蕴,如特色传统建筑传承着刻印在建筑上的文化,发掘历史人物的传奇故事,先辈遗留下的家风家规族训,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而城市作为陌生人社会,身处其中的人往往有冷漠感和无力感,乡村特有的宗族文化能够给人带来熟人社会的归属感,唤起人们的集体记忆。独特的宗族文化能为人才引进和乡村精英的培育提供独特的文化优势。
(三)宗族文化与乡村秩序建设
宗族文化可以在维持村庄秩序方面发挥作用。首先,城乡的二元格局、财富资源的两极分化和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异使村民感到精神不稳定,短时间内无法在物质层面找到解决办法。而宗族文化赋予他们归属感,消除了乡村地区的潜在不稳定性,并为农民工提供了可靠的精神支持,使他们能够在不同的地方相互依赖和支持。第二,乡村生活总是复杂的,冲突和争议不可避免。宗族成员一直相信户主或长辈的威望,很少在冲突后解决仍心存不服。因此,宗族文化成为维持乡村基本秩序的重要力量。再次,宗族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不可否认的监督作用。例如,在村干部选举中,宗族通常首先从族内中选出一名候选人,该候选人要么是受过高等教育,要么经济实力丰厚,要么品德高尚。宗族成员被视为其利益的代言人,因此在选举前就经过一轮严格的审查。选定的乡村干部也受当地居民的道德监督,乡村中的宗族道德约束往往导致选定宗族的干部不会做出违背宗族利益的决策。
参考文献:
[1]荆月新.宗法文化的角色转换及其对现代法治的参与——以村委会选举为例的考察[J].法学论坛,2022(6).
[2]李鹏飞.传统与现代:村民自治有效实现的文化来源[J].东南学术,2016(2).
[3]郑添华,宋莉.当代宗族组织在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中的影响及对策[J].农业经济,2015(3).
[4]金太军.乡村关系和村民自治[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5]吴素雄,陈洪江.从精英治理到民主治理[J].江苏社会科学,2004(1).
[6]吕红平.农村家族问题与现代化[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7]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8]李成贵.当代中国农村宗族问题研究[J].管理世界,1994(5).
[9]肖唐镖.宗族政治——村治权力网络的分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0]孙秀林.华南的村治与宗族——一个功能主义的分析路径[J].社会学研究,2011(1).
[11]佚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N].人民日报,2018—09—27.
[12]王甄,吴江海,史力.守正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N].安徽日报,2020—05—19.
作者简介:戴敬梓(1999—),汉族,湖北黄石人,研究生在读,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社区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