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蘧常书法艺术特色及师法渊源

2024-05-21 19:01王燕祯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3期
关键词:艺术特色

【摘 要】在王蘧常一生之中,通过学识的不断积累,为其形成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基础。通过对王蘧常先生的生平和家学进行归纳和梳理,了解其书法根基的形成离不开学识的渊博。此外,对沈曾植和王蘧常书法异同探讨,通过用笔、结构、章法等的对比分析,探究王蘧常在其书学实践的创新和理念的形成,阐述其书法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王蘧常;艺术特色;师法渊源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3—081—04

一、王蘧常生平及家学渊源

王蘧常(1900—1989),字瑗仲,号明两,别号“阿龙先生”。浙江嘉兴人。中国哲学史家、历史学家、著名书法家。主要著有《诸子学派要诠》《先秦诸子书答问》《商代典坟志》《沈曾植年谱》《明两庐题跋劫余录》等书籍期刊。

王蘧常先生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其幼年便酷爱学习书法,在十九岁时有幸拜沈曾植为师,跟随沈师学习书学思想。由于家学原因受传统教育影响较大,在考据、诗文、经史、书法等学问诸方面学有所获,为后期书法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条件基础。后在沈师的介绍下,结识了王国维先生,在其二十一岁的时候考进了唐文治创办的无锡国学专修馆,在国学馆受唐文治学问影响非常的大。从一九二四年便开始从事教育事业一直到其晚年。在王蘧常先生二十九岁被受聘为私立复旦大学中文系讲师的时候,撰写了《诸子学派要诠》和为学生讲授书法所撰写的《书法答问》若干篇。此外还担任于私立光华大学附属中学大夏大学国文系教授等高校。其父亲王甲荣(1850—1930),清光绪十五年举人,多年任职广西富川、永淳县知县,深究书学,学识渊博,著作颇丰。其父擅长书法,初习钟、王,亦擅诗词,在其所写的《彩云曲》中展现了庚子事变带来惨痛的历史事实,也被称之为近代诗歌的名篇。根据《王蘧常先生年表》一文中的记载,王蘧常八岁时,见家中有爱新觉罗·永新帖,便开始临摹,其父亲看后说道‘你的性格偏阳刚,便授给王蘧常欧阳询《九成宫碑》,此为学书之根基。又在王蘧常先生十六岁的时候,因为生病而不得不被迫辍学在家养病,其父亲又授以唐拓《十七帖》影本,奈何不能用毛笔进行临摹学习,于是王蘧常先生便在病床上以指代笔,以被作纸,从此开始了新的书学之路,即草书的学习。

王蘧常母亲顾文宝亦是才华兼备之人,“能诵杜工部五七律诗”,在其三岁时,其母便教其习字,而且还教其辨别声律,学习诗词格律。[1]

在王蘧常学书之路上,其伯父和兄长也同样在其学书之路创造了条件。在其四岁之时,跟同伯父王步青学习《文字蒙求》一类的启蒙书籍。到了五岁之后开始诵读《四书》《毛诗》,七岁读《礼记》《尚书》《左传》等著作。在王蘧常十七岁时,其兄长王铭远传授其《张猛龙》《郑文公》两碑,由此开始了魏碑的学习之路。由碑学帖,再由碑入帖,为其书法学习之路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纵观王蘧常书法学习之路,由于良好的家学渊源,使其循序渐进,在当时碑学思潮的影响下,由碑入贴,入古出新。

二、王蘧常书法师承关系

(一)沈曾植对王蘧常书法的影响

王蘧常先生十九岁的时候在上海哈同花园有幸拜沈曾植为师。沈曾植的书法是将汉隶的笔法融合到了北碑的书写之中,再以章草的形式呈现,而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种不同于其他碑派者所写的章草,自成一家。其著作有《海日楼文集》《海日楼诗集》《佛国记校注》等。

除此之外,沈曾植还是一位清末民初的国学大家、书学家。在当时能拜沈曾植为师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据汤胜天、萧华《王蘧常先生书法艺术解析》记载:沈曾植是王蘧常外族叔的祖父,并称呼其为“四公”。每当王蘧常先生遇到疑难问题不能解决的时候,其都会向沈师请教,而沈曾植先生总是循循善诱、耐心的为其解答疑难。

在书法的学习之路上,沈曾植的书学观念对王蘧常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在拜沈曾植先生为师之前,王蘧常先生更多时候都是在学习北碑,沈曾植先生曾谆谆教诲其:“凡治学,毋走常蹊,必须觅前人穷绝之境而攀登之。如书法学行草、唐宋诸家已为人摹滥,即学二王,亦少新意。不如学二王之所自出……章草。自明宋(克)祝(允明)以后,已成绝响,汝能兴灭继绝乎?”又曰:“学章草,必須从汉隶出……汝爱家鸡,然当不为所限。楷法亦然,力避庸俗,滇疆二爨,未尝非医庸俗之茶石也。”[2]指导其学习书法要另辟蹊径,走不同寻常之路,王蘧常先生谨记沈师教诲,从此开始了章草的学习之路。加之其的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夯实的国学、经史学和书学基础,其章草学习有着极大地进步。毋庸置疑,拜沈曾植为师,是王蘧常先生在书法学习上的一次重大转折,乃至成为现当代章草大家。

在沈曾植先生的亲自传授之下,王蘧常先生开始对书法进行努力研习,勤奋学习沈师赠送的《郑文公》碑,且对皇象《急就章》、索靖《月仪帖》、隋人《出师颂》的学习同样勤奋。1919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无锡国学馆,因此便认识其另一位老师唐文治先生。该老师对其经学、理学有着极其深厚的影响。在沈师的推荐下,王蘧常先生结识了王国维先生,其同样是一名学识渊博的学者,尤其是在甲骨文、金文、汉简考释等,著有《王国维遗书》《观堂集林》等,王国维先生的才识、学养对王蘧常先生同样有着很大的影响。沈曾植先生还在用笔上对王蘧常先生进行指导建议,他提出自己的用笔理念:“一点一画,意态纵横。偃亚中间,绰有余裕”。[3]使得王蘧常先生无论是文学上还是书学理念和实践上均有很大进步。

(二)王蘧常书法与沈曾植书法异同

1.王蘧常对沈曾植书法的继承

沈曾植深厚的文化学养,使得其在晚清学界被称誉为“当代通人”。而其始终倾向于碑学,然而到了清代碑学之时,面临着碑帖融合的问题。而这一问题是从赵子谦、何绍基、包世臣就开始着力解决探索的,然后却在观念上并未得到一致的解决。

沈曾植最初以晋人行草、唐人楷书为根基,转而研习章草。其不愿意走一般意义上的碑帖融合,即沈曾植先生不愿将北碑与唐法或者二王法帖融合,而是追求古源,寻找具有高古的碑帖融合的方法。选择探索具有创造性的碑帖融合之路,这使得其走上了与大多数碑派学习者不同的碑学之路,受到了当时其他学者的不理解。由于晚清西北汉简的出土,为沈曾植的碑帖融合的碑学创作提供了转折性的条件基础。沈曾植书学理念讲究古法用笔,博涉多取,穷奇原委。经过不断的探究学习,其行草起笔出锋,行笔稳健,收笔忽然。结字古拙,最终自成一体。

沈曾植曾教导王蘧常先生“右军书远承章草,旧有传本,已不传,今传章草,仅吴皇象《急就章》,索靖《出师颂》、《月仪帖》数种而已,疆域褊小,殊难光大,若能融汉碑、汉简、汉陶、汉帛书而上及于周鼎,必能开前人之未有之境,小子勉之”王蘧常先生谨遵沈师教诲,于章草领域不断探索,“穷究原委,追溯本源”,把商周篆籀、秦汉简帛极大可能地熔铸而化为了属于自己的章草风格,王蘧常先生深谙“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之理。 [4]王蘧常先生在《书法答问》中提出学书的六个要求中也提到“博取和穷原委”一说。“穷极渊源,博涉多取”是王蘧常先生在继承沈师书学观念的重要体现。

王蘧常先生对沈师书学思想有着系统的学习研究以外,同时著有《沈曾植先师书法论提要》一文。耳濡目染之中,其书学思想受到了沈师的影响。沈曾植先生在对书法的学习时,始终秉持着专一的书法探索态度,尤其是在得知《流沙汉简》出土的时候,积极探索北碑与汉简之间的相似之处。其在《章草字典》序言中说“窃不才,愿为其小者,仅欲拓展章草之领域而已,因相与拊掌”。[5]可见其对章草专一的学习程度之深。

王蘧常在《沈曾植先师书法论提要》中有言:“先生于学无所不精,囊采六经,出入百家诸子,贯天人之奥,会中西之通。尝语余为学之道,贵乎知类通达,开物成务,若拘虚一隅,何为者?今所传先生之作,一鳞一爪耳,而论者多以乾、嘉诸老拟先生,其测先生者浅矣。”[6]除了在书学方面的教导以外,还指出书学以外的学习对于书法的重要性。可见王蘧常先生的书法成就也得益于其博学的文学素养。

2.王蘧常与沈师书法的不同

沈曾植的书法仅局限于书法的古法上,依旧停留在汉简与北碑笔法上的融合,然而王蘧常的书法打破了沈师书法的局限,不仅在用笔上更加的追溯古法渊源,还注重将其共通之处融合和字体结构造型。而王蘧常先生作为沈曾植先生的入室弟子,还是沈师章草开拓后的又一位章草开拓者。王、沈两者虽为师徒关系,但学习背景却有着些许的差异,因此各自对章草书法的发展程度也是有一定程度的不同。因沈曾植先生对于碑帖融合的探究学习是出于一个探索过程,而王蘧常先生除了家学渊源,时代背景以外,还有优秀的老师为其指导。从而使得王、沈二人的学书之路就出现了极大的不同。因此其在书法学习之路上极少走弯路,且在沈师章草的基础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在章草的取法上更加的追溯古源。由于王蘧常对先秦五代的研究以及渊博的学识和沈师的指导,章草取法向上直溯三代金石碑版,在此背景条件下进行创作,王蘧常的章草书法与沈师的书法就已经产生了极大的不同。这集中表现为王、沈二人对章草有无清晰明了的创作的理念。除此之外王蘧常先生在书法用笔上也与沈师有着不同,沈师早年取法包世臣,喜侧锋用笔,强调用指发力,后又得笔于张裕钊,取法碑派之正。晚年开始从汉简得笔,潜心学习章草,使得其走上了与其他书家所不同的碑学道路。

但相对沈师,王蘧常则是中锋用笔,且用腕发力,其勤奋苦学,将篆籀笔法与先前所临摹学习的碑派笔法融合为一体。据《书法答问》自述篇云:“是年师归里,濒行,以旧拓郑毅、敬使君两碑见赐,前一日,并指授用笔用墨之法。”“先师扫墓归,过访先公,见所习郑羲与乙瑛,谓犹拘局格禁,不能尽古人之势,盍广揽以博趣,去园而就方乎?”“后又间摹两爨,以园势运方笔。”[7]不难看出王蘧常先生的书法是运用了篆书的中锋用笔,古拙多变,多出能一笔完成,在笔画的搭接处形成椭圆形,有着一种图案美,线条圆润遒劲。

三、王蘧常书法艺术特色

王蘧常先生在书法的学习方面,由于家学师承、勤奋刻苦的书法研学态度以及时代背景的原因,欧楷临摹可谓是达到了数百遍,其余的碑帖学习亦是如此。在章草书法上有着极其突出的成绩。

(一)体杂篆意,以古为新

“章草不獨从隶来,亦有从篆来,可补先师之阙”[8]王蘧常先生于《汉简摘胜》说到。可以看出其对章草流变的深刻认识远超出于沈师的认识。加之王蘧常先生在章草书法的实践上参考借鉴篆籀、汉简等书法资料文献,秉持着沈师的指导,勇敢的对章草进行创新改革。其书法用笔强调逆锋起笔,收笔时减少了对线条的波挑,藏头护尾。用笔多有篆籀笔法,减少了沈师章草中吸取的魏碑折笔和常有的顿挫勾连意识。表现出线条浑厚苍劲,用笔犹如笔底龙蛇,气息高古。如图1(释文:继往圣绝学,楷万世太平。此亭林先生语,今简鍊之成此联,以赠亭林纪念馆。王蘧常先生时年九十一。)此图为王蘧常先生晚年的作品,其用笔含蓄,行笔平稳圆转,结体多有篆籀之意,即古又新。

(二)结体偏方,横有波挑

王蘧常先生在其《章草书法略谈》中提到了章草书法五结构和四变化的方法:其中五结构包括:省笔、借笔、简笔、复笔、添笔。四变化又包括:一变在离与连;二变在字中;三变在上下;四变在左右。[9]而这章草书法五结构和四变化即为王蘧常先生章草创新改革的基本准则。王蘧常先生章草书法保留了以往章草书法所保留的隶书波磔基础上,简省笔画,结体偏方,同时汲取并融合了篆籀结体,使得章草书法灵活生动。

(三)结字盘曲,笔意流畅

结字盘曲,笔意流畅体现在线条的搭接上的,如图1所示,虽然在字体的造型上盘旋环绕,但是在搭接上依然是自然生动而不会有奇异之感。这是因为王蘧常先生在章草书法的改革实践上,运用篆书的笔意融入到章草的书写之中,将篆书的圆转和隶书的宽博方扁体势以及其用毛笔记事的习惯一直到其谢世。这期间王蘧常先生深厚的书学和常年的书写,使其在创作字体时游刃有余,写出来的书法笔意流畅。通过夯实的书法根基,大胆的在沈师的基础上打破局限,自成一体,多个笔画可一气合成,笔画与笔画之间的搭接处呈现椭圆、半椭圆的形成,使得章草富有生动的图案美。

四、简述其书法艺术特色对后世的启示

王蘧常书法艺术特色对后世的影响可以从其渊博的学养、深厚的书法学识、章草流变的溯源观念以及勇于突破老师,再创新高的态度。

首先是渊博的学养与深厚的书法学识。正如上文说提及到的,王蘧常先生是集经史、考据、诗文、等学识的一位学者。而其将自己的学养运用到实际的日常生活书法学习之中,并影响到后来章草的变革创新,为创造髙古气息的书法奠定了基础。不难看出,要想在书法上有一定的发展,离不开自身学养的积累。

其次便是寻求渊源,王蘧常便是如此。其书法并没有局限于沈师的章草书法,而是谨记老师的指导,力求追溯章草书法的渊源,寻求书法的髙古气息。由北碑上溯两汉,旁及漆书竹简,没有落下唐人书法之一笔。王蘧常曾云:“吾道一以贯之,无非求经纬而已……学者欲穷理以究万事,必读文以究其法,又必先潜研乎规矩之中,然后能超出乎规矩之外……化而裁之,从心所欲不逾矩。”[10]找到新的突破口。而其最终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由帖入碑,再由碑入帖,走出了老师对碑帖融合的局限。

最后便是其勇于创新的精神。源于受沈师学书观念的影响,其认识到了个书体之间的相通之处,加之沈师的指导,掌握各书体的特点,通过对先秦和五代史的研究,将篆籀、汉简、汉牍与北碑杂糅为一体,形成篆隶笔意楷体的章草书法。著名学者、书法家谢稚柳凭其书云:“是章草,非章草,实乃蘧草,千年以来一人而已。”[11]王蘧常的这种书法创作意识对后世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更值得后世的关注与学习。

五、结语

王蘧常作为20世纪初使得章草进一步发展的书法家,在沈师的书学道路基礎上,研究沈师的书学观念,探索章草新的发展之路,穷其古源,形成了自己的章草风格艺术之路。通过对王蘧常的渊源的了解认识,其所获得的成就离不开其渊博的学养和书法学习上讲究取法乎上的意识。然而其自己也始终说其是一名教师,研究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教书是其一生的职业追求,事实上其的一生确实是奉献给了教育事业,而书法只是其的余业。其将书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之中,包括写信、写笔记均是通过书法完成的。看似无意的举动,却为其后来在章草的创作上打下了坚实的根基。王蘧常生追求书学的渊源、学习专一的态度以及敢于突破老师的局限,使其形成独特且具有极高辨识度的书法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1][2][7][9]王蘧常.王蘧常自传[J].文献,1984(4).

[3]沈曾植.海日楼札丛[A].明清书法论文集[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

[4]张云龙.王蘧常先生高二适章草书法比较[J].书法之友,2000(4).

[5]马国权.章草字典[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9.

[6]王蘧常.沈寐叟先师书法论提要[J].书法,2002(4).

[8]锺源打.二十世纪草书书风与碑帖观念嬗变[N].中国书法报,2018—06—05.

[10]王通常(潘永召笔记).王蘧常先生自传[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11]汤天胜,萧华.王蘧常先生书法艺术解析[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王燕祯,博士生,四川文化艺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艺术特色
论苏辙碑诔文的艺术成就
少年小说的突破与期待
论长阳南曲的艺术特色
指下云山意无穷 信手写来入化境
对《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绰号艺术特色分析
基于女性主义批评视域看《啼笑姻缘》的艺术特色
江西安义糕点印模的艺术特色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田名瑜写景诗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