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养殖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2024-05-21 14:29叶文剑
新农民 2024年12期
关键词:治疗方法常见疾病淡水鱼

叶文剑

摘要:随着我国近年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文明需要,淡水鱼养殖的规模和质量也日益提升。科学化、规模化和精品化养殖已经成为绿色养殖的发展趋势。如何在确保满足淡水鱼养殖安全和经济效益的前提下,通过进一步提升养殖技术和注重养殖管理要点,特别是对鱼类的各类常见疾病的预防,已经成为广大养殖户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就淡水鱼养殖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阐述和分析,希望为实现我国鱼类养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淡水鱼;养殖;常见疾病;诊断;治疗方法

淡水鱼养殖的规模和质量日益提升,给养殖户带来了很高的经济效益,因此在淡水鱼养殖过程中,提升养殖技术和注重养殖管理要点成为广大养殖户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对鱼类的各类常见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更是重中之重,如何在确保养殖户经济效益和养殖安全的前提下,加强淡水鱼养殖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是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现就淡水鱼养殖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阐述和分析,希望为实现我国鱼类养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 淡水鱼养殖情况概述

淡水鱼养殖主要是指将淡水鱼苗投放到特定水体并加以一定的饲养管理,从而获得量产的生产方式。而根据养殖水体条件的不同,可分为流水养殖和静水养殖;按照养殖措施和范围,又可分为水库养殖、河道养殖、湖泊养殖、水箱养殖和围网养殖等。池塘养鱼是我国上海和江南大部分地区常见的养殖方式。其水深一般在2 m左右。拥有良好的水质和充沛的水源以及池塘底层是砂壤土,都是淡水鱼养殖的重要基础条件。淡水鱼养殖常见疾病,按照病原体的差异,可分为传染性鱼病、非寄生物引起的鱼病和侵袭性鱼病等三大类。由于鱼病的可传染性比较严重,因此,研究鱼病的病因、病原以及发病机理,对于精准防治和控制其流传范围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義,值得重点研究。

2 淡水鱼养殖常见疾病的初步诊断

在淡水鱼养殖过程中,要做到有效预防鱼病,就必须通过观察,及时准确诊断出鱼病的具体类型和严重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诊断:

2.1 仔细观察淡水鱼在养殖环境中的表现和状态

如果鱼主要表现为上蹿下跳、快速狂游、鱼尾抽搐等行为,可初步诊断为鱼虱侵袭;鱼出现大规模跳跃、兴奋和冲撞等现象,可考虑是否为农药或工业废物中毒而引起的。

2.2 渔场管理问题

如果投喂的鱼料腐败变质或者不新鲜,容易引起鱼肠炎病;如果池塘水体过肥或者肥料发酵不充分,容易引起泛塘现象;若水质较瘦,鱼料不足则容易引起鱼种出现跑马病等情形;平常捕捞时,拉网容易使鱼体出现水霉病。

2.3 观察鱼体特征

若其尾柄及腹部两侧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红斑,可诊断为打印病;若鱼体病变部位长着棉絮状的一团白毛,则可诊断为水霉病;鳞片脱落,鳍条断折,体表发炎、充血可诊断为赤皮病;如果鱼体上附着车轮虫和斜管虫等寄生虫,则鱼鳃片上黏液比较多,且鳃丝肿大,鳃上有白色虫体或孢囊,鳃盖张开,可诊断为中华鱼蚤病;鱼肠道全部或部分充血呈紫红色,内有大量乳黄色黏液,可诊断为肠炎病;肠道内壁有灰白色小结节病灶,周围组织溃烂,甚至穿孔,可诊断为球虫病。

3 淡水鱼养殖常见疾病的防治措施

淡水鱼常见疾病的预防和前置管理,可以有效减少经济风险,提升养殖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防治措施和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3.1 预防工作

根据以往的经验和当前的天气等实际情况,做好鱼病预防工作,切忌生病后再用药。鱼类各种病症初期不易观察到,等大批量鱼停止进食时,其疾病已经蔓延,故给用药带来困难,而且效果也不好。因此,根据常见鱼病发生周期提前做好预防工作。比如晚秋低温时,容易出现水霉病;夏季高温期容易出现暴发性鱼病;鱼病是一项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故对预防鱼病要采取整体措施,从各类致病因素、改善水环境、抑制病原体等方面,综合提升鱼体抗病能力。其中包括对鱼塘消毒、水体消毒、定期注水和添加生石灰等,并结合科学、定期投喂等。实践证明,科学饲养、提前做好鱼病防治工作,是确保提升淡水鱼养殖效益和安全性的重要保障措施,值得重点研究。

3.2 治疗方式

首先,药浴是防治鱼病的重要措施之一,一般宜安排在低温季节放养鱼种时,在木桶里进行;而在天气炎热的夏季,由于水温高、药性强,危害性也较大,不宜进行;其次,在进行鱼群防治用药时,建议采用轮换用药的方式,忌单一性用药,从而确保鱼类的各种致病菌和寄生虫不会出现耐药性,从而提升用药效果。其中,酸、碱性药物不要混合使用;再次,鱼药的使用效果,尤其是全池泼洒药物的使用效果与水混、溶氧、光照等有密切的关系,水温高、溶氧丰富、光照强,可以加快用药生效速度和提高药效,减轻用药副作用。因而防治用药宜在晴天午后进行。各种鱼药用量都是根据多次试验确认的,既可满足对鱼病的有效防治,又能减少药理的副作用,从而确保鱼肉食用的安全性。因此,宜择时用药,忌随时用药;宜适量用药,忌乱加药量;最后,鱼药大部分是化学合成物,其化学性质不太稳定,容易与金素发生化学反应。因此,最好选择玻璃、陶瓷等化学性质稳定的容器,用来存储和融化鱼药,确保最大程度发挥鱼药的作用。

3.3 具体措施

进一步加强淡水鱼养殖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研究,对于确保养殖户经济效益和确保淡水鱼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其重要性均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当务之急必须进行科学统筹规划,鼓励养殖企业和个体养殖户积极进行相关诊断和治疗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创新。然而,这又是一项专业性较强,地域特征明显,影响因素多以及受天气等因素影响的活动,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和相关理论研究,梳理出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3.3.1 草鱼出血病

(1)主要症状。首先,必须对这类症状进行分析和经验总结,以便于后续的对症下药。在患病初期,病鱼主要出现进食量减退,体表呈现暗黑色,鳞片无光泽。根据发病进程,鱼体头部先发黑,然后尾部边缘开始褪色,有时也可能在背部出现线状白色带,最终病鱼头部、口腔、眼眶和鱼鳍等不同部位呈现出血症状。眼球有时突出,呈斑点状出血;剥开鱼皮,全身鱼肉呈红色肌肉型,腮丝出血或灰白色。内部脏器呈鲜红色出血,肠内无食物,有时体腔内有腹水;有时胆囊、肠系膜及周围脂肪均出现点状出血,呈“肠炎”型。这几种类型可单独出现,或者混合出现。

(2)主要危害。其主要是由“呼肠孤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是一种病毒性鱼病。它是草鱼鱼种养殖阶段危害最严重的传染性疾病之一。其常见于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通常在7—9月,水温在25~30℃时为流行季节。主要感染鱼种为一龄下草鱼,从3 cm的夏花草鱼开始感染,以6~10 cm的当年草鱼种最为普遍且严重。一龄以上的草鱼亦可发生,但严重程度稍有下降趋势。当年草鱼种死亡率一般在30%~50%,个别地区可高达60%~80%。在浅水塘,高密度草鱼单养池发病常为急性型,来势猛快,发病后3 d内即出现大批死亡,15 d左右出现死亡高峰。在稀养的大规格鱼种池或混养池发病常为慢性型,病情发展缓和,每天死亡数量并不明显,但病程较长,常可持续到11月。此病如遇到恶劣天气,大多为急诊型,青鱼也可感染。

(3)诊断方法。草鱼出血病的诊断,一般可从症状上进行诊断。由于该病变表现的症状较为复杂,要注意草鱼出血病和细菌性肠炎病的区别。草鱼出血病的肠壁弹性较好,肠内壁呈斑点状出血,肠壁内黏液较少,严重时肠腔内有大量脱落的细菌细胞和上皮细胞;而肠炎的肠壁弹性较差,肠腔内黏液较多,严重时肠道内壁糜烂,肛门红肿,红细胞较少。在检查病鱼时,要求全面而仔细地观察病鱼体内、外各个组织器官。首先检查口腔、头部、鳍条基部有无出血现象,然后剥开鱼皮观察肌肉的症状,最后解剖鱼体,逐一检查内脏器官是否有出血症状。如果出血症状明显,或者有几种症状表现者,可诊断为草鱼出血病。

(4)具体治疗方法。虽然某些消毒剂和中草药对抑制病毒有一定疗效,但是由于鱼类病毒病可以通过水体传播,患病的鱼和死亡的鱼在水里不断释放出新病毒,这样就造成了药物治疗的困难。因此,草鱼出血病的预防尤为重要,需要运用科学的治疗方法。

首先,要加强对草鱼亲本的防治,确保亲本无病毒感染,以防在春季繁殖的幼苗成为病毒携带者;其次,要清除鱼种池塘过多淤泥,并用200 mg/L生石灰或20 mg/L漂白粉进行消毒,或清淤后,排干池底的积水让阳光暴晒8 d。另外,在鱼种下塘前可以使用聚维酮碘等消毒液充分浸浴之后再下塘;最后,要加强养殖管理,定期对鱼塘加注清水,泼洒生石灰。高温季节注满池水,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等调节水质及池塘底质,以保持水质良好,水温稳定。主养草鱼应以青饲料与精饲料合理混合搭配、科学投喂,促使满足草鱼不同生长期所需不同养分,满足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营养,增强免疫力和抗病能力。投喂坚持“四定”原则,坚决杜绝投喂变质饲料,定期使用黄芪多糖、水产专用VC等免疫增强剂提高鱼体的免疫力,同时投喂大黄药饵,每千克饲料加大黄粉20 g,制成药饵连喂6 d,可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降低发病率。目前,比较有效的防治方法是用灭活疫苗,对草鱼进行腹腔注射免疫。当年鱼种注射时间是在6月中下旬,一般鱼种规格在6 cm即可注射,每尾注射0.2 mL。一冬龄鱼种每尾注射1 mL左右。经注射免疫后的鱼种一般1个月之后可获得免疫力,其免疫保护力可达12个月。

3.3.2 草鱼肠炎病

(1)主要症状。病鱼食欲减退甚至完全不摄食,体色发黑、游动缓慢。在患病早期,剖开肠管可见肠壁局部充血发炎呈紫红色,尤其以后肠段明显,严重时内壁糜烂,肠道内没有食物或后段有少量食物。肠壁弹性差,而黏液多,肛门红肿外突,严重时腹腔内有黏液,将病鱼头部拎起,有淡黄色黏液从肛门流出。有的鱼会出现脓样白便的症状。

(2)诊断方法。肠炎病的病原初步认定为肠型嗜水气单胞菌。诊断时观察病鱼,如果肛门红肿,应进行剖腹检查,见到肠道充血发红;从肝、肾或血中可以检出产气单胞杆菌,可诊断为肠炎病[1]。

(3)发病原因分析。首先,原发性细菌感染。在养殖过程中,导致鱼类细菌性肠炎的病原微生物有气单胞菌和弧菌等。发病机制主要是鱼类肠道内菌群失衡,病原菌的大量增长和繁殖,进入到鱼体肠道内壁的组织内,从而引发肠道内壁组织的炎症等病变,情况严重的时候随血液循环系统到身体其他组织器官,引起全身的感染;其次,寄生虫寄生引起的细菌继发感染。养殖鱼类常见的肠道内寄生虫有毛细线虫和绦虫等。它们在肠道内大量寄生时,由于在肠道内的活动,对肠道形成压迫和机械损伤,时间一长,容易引发肠道的充血发炎,進而引发细菌的继发感染;再次,过量投喂引发肠道机械损伤进而引发细菌的继发感染。在养殖的过程中,很多养殖者为了追求生长速度,以实现尽快上市,不断地加大投喂量,再加上生长旺季鱼类抢食猛,常常是喂到鱼群全部散去时才停止投喂,鱼类肠道的消化机能始终处于亢奋状态,久而久之,就形成鱼类肠道内的机械损伤,进而引发细菌的继发感染;最后,养殖水体环境的恶化。在养殖的过程中,特别是在鱼摄食和消化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溶氧。这也从根本上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情况下,下午那餐料不宜投喂过晚,防止鱼类出现消化性缺氧的原因。高密度养殖过程中,摄食的过程鱼群常常过于拥挤,在得不到足够溶氧的情况下,不利于肠道内食物的消化,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导致鱼的肠道出现损伤,同时食物在消化道内得不到及时的消化,停留的时间过长,使有害菌在肠道内的定植,诱发肠炎[2]。

(4)具体治疗方法。预防肠炎病,首先,要从平时的养殖投喂开始注意,为了增加投喂过程的科学和合理性,最好的方式是饲料混合搅拌后再投喂。新鲜的鱼饵饲料最好超过80%的水饱和度,并且在投喂过程中要做到定时定量,从而确保鱼群觅食的规律性;其次,在葡萄球菌的肠炎病盛行期间,也必须在饲料中加入大蒜素,并以20 d为单位,投喂1周为宜;最后,通过对养殖水域配合加入二氧化氯等杀菌药物,也能对肠炎病的预防和治疗起到较好作用[3]。

4 结语

综上所述,进一步加强淡水鱼养殖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研究,是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其在提升养殖规模和绩效,降低成本以及推动淡水鱼养殖产业的升级、转型换代都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虚心学习和借鉴国内外优秀的养殖成果和经验,在保留其优点的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和经济基础进行改良优化,最终为实现我国鱼类养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智宏.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及防制对策[J].今日畜牧兽医,2021,37(12):41-42.

[2] 吕海新.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及治疗方法[J].农业与技术,2014,34(6):157.

[3] 陈如梅.常见淡水养殖鱼类疾病的防治方法[J].养殖与饲料,2015(4):51-53.

猜你喜欢
治疗方法常见疾病淡水鱼
淡水鱼类育种和人工繁殖技术关键点分析
羊常见疾病的病因及防治
母羊的几个常见疾病
淡水鱼健康养殖及病害的防治技术
心理咨询方法的国内适用性问题发现
细小病毒患犬病例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九大巨无霸淡水鱼
关于羔羊常见疾病的讨论
猪常见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可视传感器技术快速测定淡水鱼细菌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