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新形势下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

2024-05-21 03:35:29熊珊珊
新农民 2024年12期

熊珊珊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和气候变化的影响,高标准农田建设在确保粮食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性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为促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本文探讨了新形势下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的重要意义,深入分析了当前农田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旨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寻找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点,以此为相关人员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农田建设;农民参与度

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下,如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确保粮食安全成为摆在各国面前的紧迫问题。此背景下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始终将粮食安全放在战略优先位置,其中,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其核心措施之一,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涉及产量和效率的提升,也包含了对生态环境的深刻考量。随着技术的进步、市场的变动和政策的调整,这一领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对此本文旨通过分析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根源,针对性地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

1 新形势下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意义

1.1 确保粮食安全与应对人口增长压力

在新形势下,随着全球人口的持续上升,粮食需求不断增加,而耕地资源却相对有限且分布不均,所以高标准农田建设首要的意义是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高标准农田建设可以提高单位面积耕地的产出效率和抗逆性,有效应对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供给压力,而且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高标准”注重土壤质量提升、灌溉系统完善以及农业科技创新应用,这些措施能显著提高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并能在极端气候条件下保障稳定产出,为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进而达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目的[1]。

1.2 推动农业现代化与增强农业竞争力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手段,农田建设过程中可引入先进的农业机械、改良种子、优质肥料等现代化农业生产资料,结合信息技术和物聯网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而且还能对整个农业生产链条进行优化,包括种植、收割、储存、加工到销售等各个环节,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并降低成本;此举不仅能够提升国内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能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2]。

1.3 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对于我国农业而言,区域之间由于自然条件、历史背景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了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的问题,此背景下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能够充分利用各地域特色和优势,利用科学规划和合理配置资源,提升地方经济发展;以我国西部干旱区域为例,可重点建设节水型高标准农田,在东部水源充足地区则开发多功能复合型高标准农田,此种差异化策略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并且有效提升农村经济的整体水平;此外高标准农田建设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农业机械制造、种子化肥生产、物流储存等,进一步为地方创造就业机会,促进人口在更广阔的区域内合理流动,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3]。

2 新形势下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资金投入不足

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范围较为广泛,从土地平整、灌溉系统建设到配套基础设施如道路建设等,每一环节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而对于我国当前大部分农业生产区域而言,农业产值相对较低,与工业和服务业相比较,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回报周期长且风险相对较高,导致社会资本对于农业的投资热情并不高涨,而依赖政府单一的财政投入明显难以满足巨大的资金需求,为相关部门带来了较大的财政压力;而且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财政收入增长放缓,同时面对教育、医疗、养老等多领域的财政支出压力加大,政府在分配财政资源时必须在各项社会事业和公共投资之间进行权衡,此背景下虽然粮食安全极为重要,但农田建设往往在预算分配中处于优先级较低的位置,导致实际到位的资金远远无法满足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需求。此外,在某些地区,由于地方政府面临着偿还债务和维护经济增长等双重压力,会更倾向于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于能够快速带动GDP增长的工业或房地产开发项目上,而非具有长期效益但短期看不见立竿见影成效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这便进一步加重了农田建设的资金缺口[4]。

2.2 农民参与度低

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的政策信息、技术知识和市场动态往往不能够有效传达给基层农民,多数农民并不了解如何通过官方网站或咨询获取相关政策信息,由于此种信息渠道限制,尤其是在偏远地区,农民对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认识普遍模糊,对此类农民而言来说,如何参与进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可以从中受益等问题缺乏清晰理解,此种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直接导致了他们难以积极响应和参与相关建设活动。而且在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下,多数农户对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直接经济效益认知不足,尽管从长远来看该项建设能够显著增加农业产出和收入,但短期内部分农民需要承担一定的成本,并且面临着改变传统耕作方式的压力,而此情况下,部分农民对于成本承担较为抵触,不愿意为此付出,这便意味着如果缺少充分的经济激励和补偿机制,农民会因为担心经济风险而不愿意参与或者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5]。

2.3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之间矛盾

高标准农田升级改造往往伴随着大规模的土地整治工作,包括水利设施建设、土壤改良等,以此提高耕地质量和增加产出,但此种大规模建设往往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水利工程为例,不合理设计可能会导致周边地区水资源分配不均、湿地干涸、生物栖息地被破坏等等,直接威胁到了生物多样性并有可能引起生态失衡。而且部分区域为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选择性忽视了对环境友好型技术的投资与应用,过度依赖化学肥料和农药以迅速提高作物产量,此种方法虽然在短期内能够带来丰收,但长期看则会导致土壤结构破坏、微生物群落失衡甚至是水体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影响到后续多年的作物生长,降低了长期作物产量。

2.4 土地流转难度大

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发展在现实中面临着土地所有权与承包权分离的问题,而我国农村土地多为集体所有,农户具有承包权,此种双重性质导致农田流转时必须同时协调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增加了流转难度,农户对于手中土地未来收益的预期使得他们在考虑是否进行土地流转时更趋谨慎,不愿轻易放弃承包权,再加上上文所提到的信息渠道受限,土地承包方往往难以准确获知市场行情和潜在需求者的信息;对于需要流转土地的经营主体来说,也难以找到合适的土地资源,此种信息壁垒限制了供需双方的匹配效率,使得土地流转过程复杂、成本较高。

此外,土地流转涉及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利益处理,对于多数农民而言,其对自己的土地拥有深厚感情,将其视为家族传承和生计保障的根基,在面临经济利益诱惑时,部分农民可能因顾虑社会关系和传统观念而犹豫不决,此种非市场因素对土地流转构成了无形障碍,进一步增加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难度。

3 新形势下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的有效措施

3.1 实施多渠道融资机制,增加农田建设投入

考虑到部分地区受经济发展因素影响,财政压力较大,对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资金缺口较大,难以满足实际需求,為此相关部门可尝试推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结合当地社会资本实际,制定优惠政策和风险分担机制,激励企业、金融机构及其他社会资本参与到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中来;可以为参与项目的企业提供税收减免、土地使用权优先等激励措施,并通过特许经营权方式确保投资回报,同时推出专门针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贷款产品,为不同产品设计灵活的还款方式和较低的利率,以适应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并鼓励金融机构开发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的保险产品,分散风险,增强信贷资金的安全性。

为提升资金使用的便捷性,相关部门可创建多层次的土地流转金融服务平台,基于该线上服务平台,促进土地确权、流转信息透明化及监管制度的完善,使得基于土地抵押的贷款或投资更为便捷和可靠,有助于中小型家庭农场获取改造耕地所需的资金,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民对于相关政策信息渠道受限的问题。最后,相关部门可从互联网金融入手,搭建互联网+现代农业众筹平台,利用此网络众筹平台公开项目信息,整合小额资金满足特定项目需求,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城乡资源、增加项目透明度,而且能够通过小额多次的方式聚集大量社会资本用于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

3.2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加强宣导建立利益共享机制

在新形势下,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有效发展应充分考虑并尊重农民的意愿,加强宣导和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来获得农户的广泛支持,以应对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的农民参与度较低的问题。为此相关部门应深入了解农民需求以确保农户参与意愿;具体措施如:对区域内的农民定期组织调研,收集农户对于耕地质量、灌溉条件、土地流转等方面的具体需求和改进建议等;依托于所收集的信息数据,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有力数据支撑;此调研工作应注重深度与广度,既覆盖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也不忽视小规模经营者的声音,尽可能保证所收集信息的全面性。针对上述步骤所收集的农民、小规模经营者的需求和建议,强化政策宣传教育,以村镇会议、农业技术培训班和媒体平台等多种形式普及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长远意义和利益,考虑到部分农民的文化程度,相关部门在进行宣传时,宣传内容应涵盖项目对提升土地产出效率、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等影响,以及农户如何参与进来从中受益,尽可能让宣传内容“接地气”,帮助农民理解。

此外,由于多数农民对于自身经济利益较为注重,不愿为高标准农田建设付出成本,为此相关部门可构建利益反馈机制提高农民积极性,明确告知农民,他们将如何从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直接受益;例如通过增加土地使用权出租价格或者提供一定比例的产出分成,使农户看到切实可行的经济回报,从而更乐于支持和参与到建设中,防止因过于看重自身利益对高标准农田建设产生负面影响;同时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推行公开透明的操作流程,提高农民信任度,相关部门应在每一个项目执行阶段都能做到公示政策细节、投资使用情况和进度更新,让所有利益相关方都能实时了解项目动态,并对整个过程进行监督。

3.3 构建生态友好型的农田体系,坚持生态优先原则

针对生态和经济效益两者的冲突,相关部门可在精确分析各个区域的生态特征和农作物种植需求的基础上,绘制详尽的土地使用规划图,而且在规划中要考虑土壤特性、水资源分布以及本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需求,确保农田开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可建立健全的长期监测系统,跟踪农田生态变化情况,为后续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减少翻耕降低土壤侵蚀和水分损失,使用有机肥料替代化学肥料以改善土壤结构,并采用生物防治手段减少对化学杀虫剂的依赖,以此有效提升土壤质量,促进生物多样性,同时降低农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另外,运用滴灌、微喷等现代灌溉技术可以精确控制水分供给,既满足作物生长需要,又显著降低水资源浪费;如果当地水资源较为充沛,可在适宜地区推行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也是补充灌溉水源、增强农业抗旱能力。

3.4 完善土地流转市场体系,加强土地流转监管

相关部门可立法明确土地流转的权利与义务,制定透明的流转程序和标准,为土地流转的合法性、规范性提供保障,此过程中应严格依据《土地管理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等上位法内容,结合当地实际细化土地流转过程中的操作规程,对流转合同的签署、违约责任的确定以及解决争议的机制进行完善,为土地流转提供法律依据;并基于该法律依据配备专业队伍,负责监测土地流转过程中的所有环节,防止违规操作和土地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同时,为提升土地流转过程的透明度,相关部门可搭建电子交易平台来集中展示流转信息,增加市场透明度,实现买卖双方信息对称,降低交易成本,防止中间人牟取暴利,并提供线上咨询服务和交易指导,帮助农户更好地了解市场行情。最后,在完善土地流转市场体系时,相关部门还应注重培育市场主体和改革创新,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合作社参与到农田经营中,引导他们采用现代农业技术与管理方法,以此促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土地流转。

4 结语

综上所述,经过本文的深入研究,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在新形势下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既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实践,从资金保障到土地管理,从促进农民参与到平衡生态与经济发展,每个环节都需要综合思考与精心设计。未来,相关部门必须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政策导向明确、市场机制完善和人文关怀充分的原则,不断探索适应我国国情,推动农田建设走向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并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

参考文献

[1] 杨艳,谷树忠.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挑战与建议[J].发展研究,2023,40(12):27-31.

[2] 佚名.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已作为增发国债第一批项目正式下达[J].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23(12):44.

[3] 孟鑫钰.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及对策——以常德市为例[J].现代农业研究,2023,29(12):94-97.

[4] 龚燕玲,张应良.“趋粮化”抑或“非粮化”: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政策效应[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23(6):68-83.

[5] 马建东,吴晨光,沈培军,等.浙江海盐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23(11):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