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佳瑶
假如“懒懒的”(“他们都不懂欣赏我,我都懒得解释,我照样享受青草阳光”)和“软软的”(“惹到我,你算是踢到棉花啦”)是当下一些年轻人应对快节奏和高压生活时的态度,那么“淡淡的”简直可以说是一种“大智若愚”的哲学智慧了。
“淡人生活”小组
创建于2024年3月的豆瓣“淡人生活”小组,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迅速聚集了近千名“淡人”,他们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視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该小组规定组员们在发言时,一律要求使用淡言淡语进行交流,禁止使用感叹号。在群组公告中,组长林北写道:“淡,不是懒,也不是佛,而是一种通过营造疏离感来维护自己内心的边界与秩序的方式。”
组员 Lan在小组帖子中分析了自己成为“淡人”前的一些心理变化过程。以刷手机为例,起初他发现自己总会在看到一些能引发情绪波动的内容后失控,为了理性地克制自己的注意力,他选择切断网络,主动筛选自己想要关注的内容。Lan说,这就好比船航行在大海中,风浪越大,越需要稳固的“船锚”,主动抛弃一些负重,是为了以平和稳定的内在对抗外界的惊涛骇浪。
“钝感力”
与Lan这种主动选择成为“淡人”有所不同,另一类“淡人”似乎自带一种“钝感力”,这种力量让他们能在喧嚣繁杂的世界中保持一份难得的冷静与从容。
看上去傻乎乎、圆滚滚的“卡皮巴拉”(动物水豚的意译名,英文为Capybara)拥有超高的“动物缘”。它们性格温顺,领地观念不强,就算被其他动物踩在身上也能酣然入睡。它们不会纠结于徒劳无益的挣扎,始终用半睁半闭的眼睛宣示着自己的“钝感力”。这种悠然自得、不争不抢不“卷”的状态,简直和“淡人”的信条不谋而合,于是,“淡人”们纷纷心甘情愿地“遁入豚门”。
我的朋友楠楠就是这样一位被“确诊为卡皮巴拉”的“淡人”,在她身上,无论发生多么荒谬的事,她总能轻描淡写地用“啊”和“嗯”回应。问起缘由,她一笑而过:“没必要、不至于啊。”
一次,我不小心把楠楠的手机摔在了地上,手机屏幕顿时出现一道裂纹。就在我一边叫嚷着,一边手忙脚乱想要搜寻手机维修店时,她慢慢悠悠地走了过来,不慌不忙地按了一下开机键,看到屏幕亮了,一脸不屑地看着我:“哎呀,有什么大惊小怪的,这不是还能用嘛!”
在楠楠眼里,手机只不过是一个工具,不值得过分“宝贝”,更没必要浪费精力为碎屏这样的小事伤心。如今半年过去了,楠楠还在使用这部破手机,即便屏幕上又添了几道新裂纹。看来,“淡人”不仅喜怒不形于色,还“不形于心”。
浓浓的追求
仔细观察起身边的“淡人”,我发现他们绝非孤僻、麻木、“丧”,一旦进入他们真正感兴趣的领域,便能立刻召唤出另一面的自己。还是我的那位“淡人”朋友楠楠,很难想象“淡”到极致的她,居然也会写出一篇数千字的长文,批判线下追星的种种怪现象,然后又一口气制作出十几条高燃混剪视频。
所以,谁说“淡人”不能有浓浓的追求呢?“淡淡的”心态只是让“淡人”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社交活动和精神负担。在排除外界干扰的情况下,“淡人”可不是代表不努力,相反,他们会更清晰地朝心中的目标努力。不再让自己囿于他人的评价体系,专注做自己认为正确、有价值的事,这就是“淡人”的诉求。张弛有度,浓淡相宜。找到“浓”与“淡”的平衡点是“淡人”的终极目标。
我还发现“淡人”似乎活得更快乐,因为他们不仅拥有屏蔽烦恼的“魔法”,还更擅长挖掘生活中平凡的珍贵,并且能以平和、真切的言行将这种温暖传递给他人。
在网易云音乐APP上,网友“小能人”尝试用嗅觉捕捉《平凡的一天》这首歌中传递的幸福感,她在歌曲下面的留言板中写道:“生活就像吃海鲜,要想尝到它最新鲜、本真的味道,就要清蒸。如同歌中唱到的黄昏的市场味道淡淡的,晒好的衣服味道淡淡的,开满花的院子味道淡淡的这些都是最家常却最温暖的味道。”
的确,我们真正钦羡的“淡人”,是那些能够以柔和而平静的态度从容应对生活中的种种压力,在困境面前展现出更为顽强生命力的角色。记得小学时,有次我忘了戴红领巾,于是站在教室门口紧张无措地哭了起来,以为自己的人生要完蛋了。高中时,因为考试失利,我只能羡慕地看着好朋友踏入实验班的大门,我再次以为我的人生注定没有前途了。现在想来多可笑。不如试着把自我放小一点,把人生跨度放长一点。就像《飘》的女主角斯嘉丽,即使经历了大起大落,也能自我鼓励,说出“Tomorrow is another day”!
责任编辑:刁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