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文蔚: 一意任事 至死方休

2024-05-21 12:32:05马军
公民与法治 2024年5期
关键词:大堤荆州朝廷

马军

“问谁为倚马才,请试万言,断不吝阶前尺地;愿相戒牧猪戏,习勤有甓,慎毋抛世上分阴。”

这幅对仗工整,充满正能量的对联,令人感动,令人敬服。它既有求贤若渴、广揽英俊、兴国济民的胸襟和抱负,又有劝勉僚属珍惜光阴,专注做事,以图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的良苦用心。该联作者为晚清时任荆州知府的倪文蔚,它镌刻于知府衙门显要处,流传很广,影响很大。

倪文蔚,字茂甫,号豹岑,安徽望江人,为咸丰、同治、光绪三朝的名臣。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中进士,官至广西、广东、河南巡抚,河道总督。一生政绩卓著,特别是在水利兴修、黄河抗洪救灾和抗法援越战争中建立不朽功勋。

兴修水利,功在千秋

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秋,倪文蔚任荆州知府。荆州,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素有名城、美郡之誉,“昔为名藩,今推重镇”。但是到了清代晚期,一次比一次厉害的水患灾害,让这片美丽、繁华的富庶之地陷入难以自拔的苦难之中。尤其是公元1860年、公元1870年两次特大洪水,荆江南、北两岸3万多平方公里沦为一望无际的泽国,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极为惨重的洪灾。因此,不管谁到这里执政,首先就得要想办法把这头洪魔制伏,然后再谈其它。“湖北政治之要莫如江防,而江防之要在万城一堤(今荆江大堤)。”显而易见,修筑加固万城堤防、使之万无一失也就成为倪文蔚上任后的头等大事。

这是倪文蔚在后来回忆他刚到荆州时巡视江堤的描述:“我沿境内堤防察看了整整一圈,见到有的江滩淤出很多,有的堤基因为崩岸和溃口不得不重新修筑,险工险段与有滩堤段差异很大,堤外堤内的高程也相当悬殊,这些都让我深为忧虑。我寻访当地老者,了解乾隆年间阿桂宰相在此筑堤防、修丁坝的事情,他们都说不出个大致详情。”由此可见,在既无资料,又无处咨询的境况下,一个从未接触过治水修堤的外行人,要完成这样一个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有多么艰难。他是如何地呕心沥血和殚精竭虑已不可考,但他为政八年,荆州水患大大减少却是白纸黑字的事实。他的方略是对的,措施也是有效的,万城堤低处工段一律修培,险要地段作为重中之重,“于滨江陡岸铺砌坦坡,下列巨桩,上垒大石,层层收筑。设石志验水,栽插杨柳防浪,严禁挽筑私堤等,自是倾塌之患大为减轻。”“沙市繁庶就堤列肆,迁之则民悉重扰,仍之则堤不可加,乃因肆之广狭分植石柱,横施牐板,以备不虞。”这些扎扎实实的努力确实收到明显效果,原来似乎脆弱不堪的荆江大堤仿佛变成了一道固若金汤的铜墙铁壁了。为纪念倪文蔚治江的巨大功绩,当地百姓亲切地将其称之为“倪公堤”。

为给后人留下详细、有价值的水利资料,他多方访求资深的老者,参考所能找到的一切有关的书籍,反复研究往昔或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其得失、成因、具体数字等等皆形诸文字,“博采旧闻,旁搜近事”,四易其稿,终于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完成一部堪称我国水利史上的典范之作《荆州万城堤志》,该书分12卷、36目,共21万余字,记叙详尽,保存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包括谕旨、图说、水道、建置、岁修、防护、经费、官守、私堤、艺文、杂志、志余等内容。湖广总督翁同爵称《荆州万城堤志》“策万全,急先务,二百余里之大堤靡不烛照数计,了如指掌。”光绪年间荆宜施道周懋琦称《荆州万城堤志》“于洪水之源流,石矶之建置,岁修之估验,方价之低昂, 经费之销算,官汛之责成,以及奏牍文移,疏筑器具,莫不犁然备具,遂为大堤不可缺少之书”。 李鸿章欣然为此志作序,“鉴于此志修防之义甚晰,而其所甄采故牍遗籍亦广博以严……务俾有志之士考镜得失,一旦躬临钜役不至以吏为师,后之官斯土者,庶其有所持衷。”在当时荆江防洪形势极为严峻的情形下,《荆州万城堤志》受到了各级官员和守堤堤工的一致点赞,成为荆州地方官吏的必备之书。

《荆州万城堤志》是自东晋以来荆江大堤的第一本志书,它不仅给后人留下了大量宝贵的荆江堤防、水文、水利文献,也充分体现了倪文蔚主张筑堤、疏导、蓄洪兼施的真知灼见。

根治黄灾,死而后已

由于在水利事业上的骄人业绩,辗转多年的倪文蔚最终还是被朝廷安排到这个他熟悉的老行当上来,因为河南苦于黄河水患久矣。每当黄河溃坝、决口时,不知会有多少百姓葬身鱼腹之中。用一个能人管住桀骜不驯的黄河,则黎民幸甚,国家幸甚。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已经65岁的倪文蔚,不顾前路的艰难与凶险,毅然履新棘手的河南巡抚一职。可是上任刚刚三个月,肆虐的黄河就给他来个下马威,郑州决口了。作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首当其冲地就要被朝廷以失职和渎职问责。倪文蔚深知自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于是先行检讨,请求朝廷给以严厉的处分。朝廷念他到任时间不长,免予处分。于是他把他的巡抚办公室搬到黄河大堤上,立即组织民工日夜不停抢修河堤,堵筑决口;其次,鉴于受灾面积大,生活地无着的人多,他就带头募捐,并设立“工赈营”,以工代赈,既充实了筑堤劳力,又赈济了灾民。这些切合实际的政策受到当地百姓的积极响应,因而虽然筑堤条件异常艰苦,但民工们士气却很高,夯基的号子此起彼伏,紧张有序。在做好基础工作的同时,倪文蔚又特别注意争取朝廷的理解和支持。他先后上奏陈述治黄工程的诸多困难。在他的努力下,朝廷拨银100万两,并派来吏部尚书李鸿藻前来助力。这样上下一心,成果很快显现出来,至六月,筑成东坝247丈,西坝358丈,并挖引水支河2900余丈。就在大功即将告成的情况下,不料黄汛突然提前到来,汹涌的河水奔腾咆哮,如同一匹发疯的野牛,横冲直撞,将刚刚筑起的堤坝冲得七零八落,数月来,废寝忘食昼夜奋战在大堤上的官民们所付出的巨大心血和难以言说的辛劳顿时化为乌有。倪文蔚等只得被迫停工退守旧坝。消息传到京师,朝廷极为震惊与震怒,靡费了那么多的人力和物力,办差竟然如此不力,板子必须啪啪地落下。因而,李鸿藻被朝廷召回,倪文蔚被摘去顶戴,免职留任。有道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就在倪文蔚陷入逆境时,落井下石的看客们又纷纷涌上前来狠狠地踏上一脚,舞动刀笔,参劾倪文蔚滥发工饷,延误工期,才致这么大的损失,否则,一定会如何如何。倘若这些罪名有一个坐实,那倪文蔚肯定会吃不了兜着走。倪文蔚这时非常冷静,他没有一句为自己申辩,也没有撂挑子回家,而是从头再来,继续扎扎实实做好各方面准备,只等情况允许,甩开膀子再干。至于如何处理,那是朝廷的事,他坚信“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因为他问心无愧。终于,他的事情水落石出,负责查办此事的新任河道总督吴大澄,秉持良知,据实上奏,而一心做事,不知自谋的倪文蔚也以一个好干部的形象大白于天下。汛期一过,倪文蔚又全身心地扑到修筑钢铁大堤上。他竭尽全力,动员和组织所有能够参加劳动的民工争抢一切时间,夜以继日修筑东西二坝。为了提高效率,他奏请朝廷尽快引进外国机器、设备、物料用于堵口工程;开通至北京的电话线、建立电报局,以及时和朝廷联系;又向李鸿章函商,购买了五里长的小铁轨和100辆运用人力畜力的道轨运土铁车、一套电灯设备和小发电机,还从老运河上调来两艘小轮船;又经李鸿章批准从旅顺港拨来3000桶进口水泥,派来有技术的工匠砌筑了一道水泥灌浆的石坝,从南岸延伸到中流进行分洪。经过倪文蔚等全体筑坝官民的不懈努力,牽动朝野亿万人心的黄河决口终于堵住了。朝廷闻讯非常高兴,嘉奖倪文蔚办事认真,不负委任,处分取消,赏还顶戴。

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朝廷又将河道总督(相当于水利部长,正二品)重任交付于倪文蔚,仍然以治理黄河水患为主要职责。此时,倪文蔚按说应该急流勇退颐养天年了,可是他抱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信念,将自己的一切完全交给了与万民安宁息息相关又仿佛永远也没有尽头的黄河治理上。由于长期的心力交瘁,倪文蔚终于积劳成疾,卧床不起,弥留之际,李鸿章派其家奴周福来接替他的河道总督之职。倪文蔚担心他不能胜任,遂迟迟不肯交印。心急如焚的周福只得跪于其病榻前说:“大人靴破,已不堪用。”意思是说,您老已经病入膏肓,干不了事了。我是奉朝廷之命来交接的,您还是按官场规矩,将官印给我吧!倪文尉虽明知自己已力不从心,但仍一脸正色地凛然说道:“靴虽破,底犹存。”最后,他终于还是感到自己已经没有可能再奔走于黄河大堤之上,为他挚爱的这片土地操劳了,遂将官印不甚情愿地交给周福。但在尚能开口的瞬间,还是拼尽最后的一点力气吐出四个字:“无苦百姓。”说完,长叹而逝。

这充满遗恨的人生绝唱,虽其短而又短,但却字字堪比千钧重。生前,他多次为灾民捐款,每当亲友前来看望他,则必然询问家乡东夹湖畔的马兰、藜藿长势如何,并感慨地说:“我是吃这些野菜长大的,它是我的养命之源啊!”逢年过节,他与家人必先吃一顿大麦饭,再用马兰、藜藿佐餐,他其实是用心在说,永远也不要忘记老百姓。

一意任事,不问穷达

倪文蔚出身贫寒,吃不饱,穿不暖是他少年时期的真实写照。由于颖异非常,又特别好学,故而赢得塾师的嘉赏,不仅免掉他的学费,还常常留下他吃饭。公元1851年(咸丰元年),倪文蔚考中举人,第二年又顺利考中第十名进士,这个优异的成绩得到皇帝的欣赏,遂钦点为前程似锦的翰林院庶吉士。这是个近水楼台的好地方,用不了几年,就会跻身一、二品大员的行列。可是命运似乎在此时悄悄地转了个身,一直将近二十年也没有光顾他,咸丰三年(公元1853)任刑部主事,几年后就以这个职衔进入曾国藩军幕。后来又于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换了个主人跟着河南巡抚严树森襄办营务,并以军功加“郎中”衔,享受朝廷正五品待遇,一直到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才补授江苏司郎中,并于第二年真真正正地成为一个清朝的地方官,荆州知府,这时他已经49岁了。

难道是他能力不够吗?抑或是他不适应基层工作吗?还是他干得不够好成绩不太突出吗?似乎都不是。这是湘军统帅也是倪文蔚的顶头上司曾国藩对他的评价:“写作俱佳,几与意城相近。其人和平敦厚,相处最好。”显然,这一段人生中最为宝贵最应该辉煌的时光对于倪文蔚来说却是暗淡的。事实也确实如此 ,长年为幕;生活困顿,常需朋友接济。在这样漫长的逆境中,倪文蔚咬定一个“耐 ”字诀,一言不发,埋头做事,做得兢兢业业,做得无可挑剔,做得风生水起,把身边的人都捧起来了,他这个一意任事的人想不脱颖而出都不行了。曾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办、中外交涉事务大臣、浙江布政使的孙家谷不无敬意地到处赞他:“经济学问足为天下福。”

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只管耕耘的倪文蔚终于雨霁天晴迎来命运的转机,继公元1872年秋荆州独开府衙之后,又先后擢升广东按察使、广西布政使、广西廵抚,终于成为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

广西地处边陲,历来为难治之地。经济落后,交通不便,治安严峻,更兼有他国因素,故而棘手之事多,众议指摘多、御史弹劾多,易于获罪,难于建功。倪文蔚不管这些,他从来都是做事的人,是靠本事吃饭的人。上任不久,即将镇南关外为祸两广内地二十多年的匪患,一举荡平。这个惠民、安民的壮举受到当地各界的一致好评,这也充分显示了倪文蔚不仅具有出色的行政治理之功,同时也有优秀的军事指挥才能,可惜这点却没有得到朝廷及时的发现和认可。此时,法国入侵越南,由于中国是越南的宗主国,因而要置身事外几乎是不可能的。

清政府紧急研讨应对之策,结论是必须尽快做好军事部署。特别是广西巡抚,要安排一位知兵、善战的人,而倪文蔚修修水利、搞搞民政还可以,保家卫国则是勉为其难,“局量稍隘,恐于驾驭人材之道未甚相宜,至于应变决机,尤其所短”,当时,几乎一边倒的意见认为此项重任非徐延旭莫属,尤其是张佩纶、张之洞等重臣一再力荐,于是,徐延旭顶替了倪文蔚,全权筹划指挥抗法战事,而倪文蔚则平调到广东。

倪文蔚什么也没有说,静静地走,正如他静静地来。到了广东后,依然是鞠躬尽瘁,一意任事。这是他与两广总督张树声联名给朝廷上奏的一份《竭诚筹办疏》:

“伏查粤东,处处濒海,琼州又孤峙大洋,兵单饷绌,防不胜防。自去年秋冬以来,臣等增兵简器,竭力筹备情形,业经节次奏陈天听,虽仓卒布置,守御难周,然扼要以图,日与将士讲求战守,密饬各属联络绅团,激励忠义;万一彼族狡焉来犯,誓不与贼俱生。”其忠肝义胆、万全方略以及誓死捍卫国土的大将之风令人赞叹和击节。不幸的是,被朝廷寄予厚望的“知兵”大才徐延旭,却在抗法战争中遭到了惨败。而一直严密关注前线战事的倪文蔚则不声不响筹划了胜敌之策,不久,他就抓住稍纵即逝的有利战机,“先后会同彭玉麟、张之洞、冯子材等率兵反击,收复了失地”(《倪氏家谱·倪文蔚传》)。至此,朝廷对倪文蔚的看法顿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一片赞誉之声代替了原来或明或暗的质疑与杂音。权倾朝野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这样褒扬他:“为人笃雅,劬于著述,尤究心经世之学,守荆州政简民乐。”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用嘴巴为自己辩上一千遍一万遍,也不如用事實说上一 遍。倪文蔚用自己一意任事、至死方休的一生诠释了这个万古不易之理。

猜你喜欢
大堤荆州朝廷
朝廷场域之下《左传》中的女性审美分析
今古文创(2023年19期)2023-06-09 06:38:52
三国战争话荆州(下)
太湖牛腰泾段大堤施工安全风险防护措施探讨
三国鼎立之黄巾大起义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城市防洪安全问题与防治策略
珠江水运(2019年23期)2019-02-14 05:56:51
崛起的荆州诗歌
天津诗人(2017年2期)2017-11-29 01:24:21
小中见大尺水兴波(外一篇)——李白《秋下荆州》
中华诗词(2017年4期)2017-11-10 02:19:10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应对策略
荆州:湘鄂西苏区的中心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