踔厉奋发,蹚出高质量发展新路

2024-05-21 19:18闵睿
党史文汇 2024年4期
关键词:山西

闵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四次亲临山西考察调研,作出重要指示,寄予殷切期望,为山西走上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指明了方向。山西省委牢记领袖嘱托,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带领全省人民踔厉奋发、久久为功,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山西各项事业稳步向上、持续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全方位转型不断深化,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中国式现代化山西实践迈出坚实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时强调,要走出一条产业优、质量高、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新路;要求山西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勉励山西在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突破。山西人民艰难探索、攻坚克难,迈上高质量转型发展新路。2012年到2023年,全省GDP从1.17万亿元增至2.57万亿元,翻了一番之多。

2012年8月,国务院批复《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明确山西转型综改试验的主要任务,包括产业转型、生态修复、城乡统筹、民生改善四大领域。随后,省政府印发《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施方案》,部署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任务。2017年2月,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成立。同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强化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试验区地位。综改区成立7年来,生产总值逐年递增,经济总量大幅提升。

2019年5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在山西开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意见》,积极促进山西“争当能源革命排头兵”的战略行动。根据中央部署,山西在提高能源供给体系质量效益、构建清洁低碳用能模式、推进能源科技创新、深化能源体制改革、扩大能源对外合作特别是煤炭业提高先进产能占比等方面取得突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成功举办7届,是由外交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商务部、国家能源局和山西省政府共同主办的国家级、国际性、专业化论坛。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还曾亲致贺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山西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

2020年,山西制定出台全国首个智能煤矿建设地方标准,建成全国首座5G煤矿——潞安化工集团新元煤矿。2023年,山西加大试点攻坚力度,扩大能源革命成果,累计建成智能化煤矿118座、智能化采掘工作面1491处。山西清洁碳研究院研发的世界首套电解二氧化碳制备碳纳米管装备,实现工业化示范生产。截至2024年1月底,全省风电、光伏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5000万千瓦,达5093万千瓦、占比38.18%,“绿电”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

手撕钢作为一种高科技类型的不锈钢产品,轻薄且耐热性超强,在军事、航天、电子等领域起着重要作用,但长期被日本、德国所垄断。2012年,我国正式启动手撕钢的研发和生产。其间,山西太钢集团脱颖而出。2016年,经过711次试验,攻克170多个设备难题、450多个工艺难题,太钢成功生产出厚度0.02毫米、宽度600毫米的不锈钢精密箔材,成为全球唯一可批量生产宽幅超薄不锈钢精密箔材的企业;2020年9月,再次将其厚度降为0.015mm,打破了日德两国此前保持的最薄手撕钢纪录。

一直以来,煤化工企业对“三高”(高灰、高硫、高灰熔点)劣质煤的气化难题无法解决。2016年,阳煤集团联合清华大学自主研发的晋华炉3.0在丰喜化工投入使用,被誉为煤化工行业的“国之重器”,是世界首套大型商业规模的水煤浆水冷壁气化炉。晋华炉水煤浆煤气化技术稳定性好,煤种适应性强,能够消化高灰分、高灰熔点、高硫煤,能量利用率高、经济效益好,“三高”劣质煤的气化问题迎刃而解。晋华炉的出现,为减轻煤化工行业污染提供了新思路,也为煤炭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找到新路径。

从2016年起,山西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额、投资额大幅增长。2017年2月,山西首趟中欧班列开行。截至2023年8月,累计开行700列,先后打通经满洲里、二连浩特、阿拉山口、霍尔果斯4个边境口岸的东、中、西3条国际物流通道,已辐射“一带一路”沿线13个国家,加速形成山西对外开放新高地。出口货物从最初的车轮、不锈钢、太阳能光伏组件等生产制造设备和原材料,逐步向多品类延伸。大同的药品、忻州的法兰、朔州的陶瓷、晋中的玻璃器皿、吕梁的核桃等山西特色产品走出国门。回程班列中,木材、纸浆、电解铜、棉纱等货物日渐丰富,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企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中国市场。

“点亮全国一半灯,烧热华北一半炕”。作为煤炭资源大省,山西自觉扛起稳产保供政治责任。2021年煤炭产量11.93万吨、占全国的29.2%,并以长协价保供16个省份4356万吨电煤。煤炭产量在2021年、2022年连续每年增产1亿多吨的基础上,2023年再增产5743万吨,达到13.78亿吨。规模以上发电量4376亿千瓦时,其中外送电量1576亿千瓦时。非常规天然气产量145.9亿立方米,为国家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作出重要贡献。

世界杂粮在中国,中国杂粮在山西。沁县、武乡等太行山区的小米基地,晋西北地区的优质杂豆基地,管涔山及周边县区的优质燕麦基地,广灵、灵丘的苦荞基地,寿阳、和顺的甜荞基地,汾阳、清徐的高粱基地,岚县、五寨、左云、娄烦等县的马铃薯基地,形成规模,产品走出国门。山西小杂粮多次荣获国际、国内农博会金奖或名牌产品称号。100多个小杂粮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多个产品被确认为地理标志产品。同时,以有机旱作为主题,以“特”“优”农业为主导,山西正在成为农业产业现代化的强劲引擎。南果、北肉、中粮、东药材、西干果五大平台,全产业链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年产值达1600亿元。

2014年7月,大(同)西(安)高铁全线开通运行,太原到西安从原来的十几个小时缩短至3小时。2020年12月26日,太原地铁2号线开通运营,山西城市軌道交通实现零的突破。2022年10月,“八纵八横”高铁网京昆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雄安新区至忻州高铁开工建设,建成后将极大地便利沿线群众出行,对促进沿线经济社会发展、更好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山西在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增强生存力发展力、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加快集群化规模化、迅速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山西的碳基新材料、信创、大数据、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不断壮大,科技服务、现代物流等生产生活性服务业不断提质升级,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智赋能山西三次产业,激发出无限动能……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通过基层人大代表为百姓“代言”,百姓生活的小事成为政府关注的大事,这就是“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生动实践。

山西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始终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要求贯穿立法、监督工作始终,制定立法规划计划和监督计划,充分听取各方意见,所有法规草案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广泛调研、深入一线,最大限度倾听民声、体现民意。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不断加强人大代表联络建设。截至2022年10月建成1510个联络站、3783个联络点,实现全省乡镇(街道)联络站全覆盖、9.2万余名五级人大代表全覆盖。太原“联络站+立法点”、阳泉“联络站+预算联网监督”、晋城“联络站+代表约见”、临汾“联络站+议事员”……全省“联络站+”模式不断创新,山西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山西还逐步放开设区市的地方立法权。2015年11月,省十二届人大二十三次会议通过决定,明确运城、晋城两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此前,山西只有太原、大同两个市有地方立法权。2016年4月,运城市人大常委会制定的《运城市关圣文化建筑群保护条例》获省十二届人大二十五次会议批准,成为放开设区市立法权后山西省首部被批准的市级地方性法规。2022年7月22日,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通过《山西小杂粮保护促进条例》,成为全国首部小杂粮保护促进条例。从初审、复审、再审、表决,用时不到一个月,真正以“快而灵”满足了地方治理需求。

立法有体,治理有序。全省形成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构建起多样、畅通、有序的民主渠道。人民政协参政议政优势日益凸显,报送社情民意信息几千条,持续位居全国第一方阵。爱国统一战线进一步巩固扩展,深入实施四大“同心工程”(“同心·思想引领”“同心·助力转型”“同心·风险防控”“同心·能力提升”工程),进一步发挥新时代统一战线作用,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港澳和对台工作不断加强,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凝聚起更多智慧和力量,提供更加坚实的政治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建设,坚持不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提升道德情操、树立良好风尚、增强文化自信。三晋儿女坚定扛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红色文化,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山西是文物资源大省,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在文物保护上经费投入力度最大,取得的收获也最大。截至2019年底,国家级、省级文保单位险情排除率达到92%以上。2024年1月,山西省文物保护基金成立,作为全国首家省级政府批转设立的公益性文物保护基金,既填补了山西省“空白”,提供了文物保护经费投入的新渠道,也将对省级以下文保单位保护发挥支撑作用。

大同云冈石窟1961年被评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云冈石窟在数字化工程等多项科研项目中取得重要成果,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为云冈石窟建起三维立体的“数字档案”。太原天龙山石窟曾在20世纪20年代遭到大规模盗凿,240多尊雕像被盗,几乎所有造像头部甚至全身被盗运境外,受破坏程度十分惨烈。2020年9月14日,天龙山石窟第八窟北壁主尊佛首在日本东京一个拍卖会上出现。在国家文物局和山西的共同努力下,2021年,该佛首重回故里,这是近百年来第一件从日本回归天龙山石窟的珍贵流失文物。

2019年10月1日,《山西省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利用条例》颁布实施,这是该领域的全国首部省级地方性法规。2020年12月和2023年2月,山西先后公布两批革命文物名录,其中各级文保单位687处,珍贵文物4478件(套),不可移动革命文物463处,可移动革命文物8289件(套),基本摸清了全省革命文物数量、保护情况,并相继维修了一批有重要价值的革命旧址等纪念建筑。

主旋律文艺精品迭现。舞剧《粉墨春秋》《吕梁英雄传》、说唱剧《解放》、电视剧《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广播剧《种树人》等,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晋剧《于成龙》、音乐剧《火花》、上党梆子《太行娘亲》3部剧目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扶持工程。《从赵家洼到广惠园》《山路弯弯》《这一年》等真实反映山西脱贫攻坚的纪录片,受到全国观众好评。2021年,舞蹈诗剧《天下大同》、话剧《右玉》、舞剧《刘胡兰》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2023年,京歌《中华》入选全国舞台艺术优秀节目创作扶持计划,作为央视2023年元宵戏曲特辑压轴出场。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游山西就是讀历史。2018年,《山西省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规划纲要(2018—2025年)》印发。随后,山西省文旅厅对全省文旅融合作出具体部署。2019年9月,洪洞县、阳城县和平遥县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11月,山西获批成为全国第八个省级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2020年10月,山西黄河、长城、太行3条一号旅游公路“0km”标志文化驿站对外开放。2023年5月,“东方甄选山西行”文化直播爆火全网,向全国人民展示了魅力独特的三晋文化,展现了山西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提高了山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唤起了全国人民对三晋大地的向往。

2014年,山西在全国范围内先行先试“政府购买公共演出服务机制”,明确将送戏下乡列入政府购买公共演出服务范围。自2017年起,“免费送戏下乡一万场”成为每年为老百姓办的6件民生实事之一。2020年,这项活动扩展提升为“五个一批”(塑造一批群众文化惠民服务品牌,培育一批乡村群众文艺队伍,挖掘一批乡土文化能人艺人,培养一批乡村文化带头人,送一批专业文艺演出)群众文化惠民工程。送戏下乡的同时,各地普遍开展常态化惠民演出,如太原的“长风之夜”、运城的“四心剧场·天天有戏”、长治“送戏下乡·传承文明”都成为闻名全省的文化惠民品牌。

2012年以来,全省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站)等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截至2023年7月底,山西拥有公共文化机构(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两万余个,其中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全省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设施面积两项指标居中部六省第一。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连续多年财政支出八成以上用于民生,是历史上投入最多、占比最高的时期,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山西是全国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深入贯彻精准方略,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用责任和担当、汗水和生命共同书写了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优秀答卷。从吕梁山到太行山、从雁门关到黄河畔,到处呈现出山庄窝铺搬出来、陡坡耕地退下来、荒山荒坡绿起来、光伏产业亮起来、电商旅游火起来、转移就业走出来、群众生活好起来的生动景象。全省32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99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

岢岚县赵家洼村54户115人,当年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2户44人。村子“六多三难三不通”(即坡多、灾害多、外流人口多、老人多、病残多、单身汉多,上学难、就医难、娶媳妇难,网络不通、电话不通、动力电不通),属“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典型地区。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赵家洼村,看望村民。总书记的到来更加坚定了赵家洼村脱贫攻坚的信心,乡亲们也深受鼓舞,就此拉开村子易地扶贫搬迁的序幕。9月22日,乡亲们搬出大山,住进新居。村民曹六仁说:“农民变工人,这么好的光景,要感谢习主席,感谢党和政府哩。”

2012年,大同县(2018年2月改为云州区)县委、县政府通过调研决定把黄花作为主导产业发展。经过共同努力,到2018年云州区80个贫困村,32926名贫困人口实现整体脱贫,黄花产业扶贫模式成为全国产业扶贫的示范案例。全区建成15家黄花加工龙头企业,开发出黄花食品、化妆品、饮品、菜品四大类100余种产品,产品销售从单一的批发到线下直营、线上销售、饭店推广、深加工转化、文旅销售多种形式。全区黄花总产值达到10多亿元,农民人均增收5000元。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西考察,在大同市云州区视察黄花基地,称赞“小黄花大产业,很有发展前途”。

2016年4月,吕梁全面开展“吕梁山护工”培训就业项目工作,提出用5年时间培训6万人,并制定实施“三包五免”政策(指包吃、包住、包就业,免学费、资料费、服装费、保险费和体检费),帮助广大群众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就业增收。围着灶台、老公、孩子转的“三转妇女”马金莲就是其中一名受益者。她是吕梁市柳林县薛村镇小成村人,因家境贫困,小学没毕业就辍学出门打工。在得知吕梁要开展护工培训时,她当即报名参加。培训一个多月后,被北京某家政公司录取。经过几年实践,她了解到家政服务行业市场前景广阔,便拿出所有务工积蓄,又贷款5万元,创办家政公司,帮助更多吕梁山群众走出大山,就业增收。后来,为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她将自家房屋改建成养老服务中心。2021年,马金莲当选村委会主任,实现了从“吕梁山护工”到乡村振兴带头人的美丽蜕变。她说:“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不仅要解决养老问题,更要让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全省积极开展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形成了在全国叫得响的“吕梁山护工”“天镇保姆”等特色品牌,输出劳动力竞争力明显增强。全省在外务工人员120万人左右,其中70%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地区。

2017年3月,山西省政府召开实施“1331工程”[即坚持“立德树人”一个根本任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创新团队三项建设,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三项建设,产出一批标志性成果]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动员部署会,促进山西高等教育振兴崛起。同时,安排近70亿元政府债券资金用于置换高校债务,支持高校发展和“1331工程”建设,这是省委、省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历史性最大规模投入。2018年8月和2019年1月,省政府先后与C9高校、高水平大学召开战略合作座谈会,与11所高水平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同时,一批校校合作、科研合作、育人合作项目也签约落地,山西高校与这些国内著名大学在生态修复、新材料、新工艺、工业智能等多个领域开展良好合作。2022年初,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出炉,山西大学的哲学、物理学和太原理工大学的化学工程与技术3个学科成功入选,山西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2016年,山西省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率先在高平市試点。2017年10月,全省119个县医疗集团全部挂牌运行。2018年9月27日,国家卫健委在运城市召开全国县域综合医改现场会,向全国推介县域综合医改的“山西模式”。2019年9月,山西被列为全国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省。2020年11月,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山西省保障和促进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办法》,属全国首家用地方立法推动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

“136”兴医工程(即以提升全省医疗水平为主线,建设一批省重点临床医学专科、重点临床医学实验室和重点临床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区域临床医学、疑难重症诊疗、急救体系协作、互联网+国际医疗、前沿医疗技术、医院管理评价“六大中心”),是山西全面提升医疗水平的战略性、牵引性、基础性工程。2018年4月正式启动。2019年1月31日,省卫健委为9个首批领军临床专科建设单位授牌,包括山西大医院普通外科专业,省人民医院肾病学专业,山大一院神经内科专业、耳鼻咽喉科专业、精神科专业、呼吸科专业,山大二院风湿免疫学专业、骨科专业、心血管内科专业。7月,省眼科医院被确定为第十个领军临床专科建设单位。“136”兴医工程的实施,为提升全省医疗质量和服务能力、增进群众健康福祉发挥了重大作用。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山西牢牢把握疫情防控主动权,坚决打赢了抗疫山西战役、支援湖北战役和拱卫首都战役。

习近平总书记每次考察调研山西,都十分关心生态文明建设。山西人民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弘扬右玉精神,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美丽山西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开展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2015年至2019年,全省黄河流域86个县和9个省直林局共完成营造林2283.03万亩,占同期全省营造林总面积的98.4%。2021年,全省以林权制度改革助推国土绿化,完成营造林519.58万亩。2023年,山西突出扩绿、经营双“提质”和省直林区、自然保护地双“升级”,完成营造林456.7万亩,其中黄河流域营造林327万亩,人工造林规模连续3年位居全国第一。在吕梁山区,临县组建200多个造林专业合作社参与植树造林和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因地制宜在沟、坡、梁、峁、川栽植侧柏、连翘等适宜树种。如今的黃河岸边已从漫天黄沙变为满目苍翠。

发源于宁武县的桑干河,贯穿晋北大地,由阳高县流出山西省境,因丁玲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而闻名遐迩。但多年来几度断流,污染也威胁着这条京津冀地区重要的水源通道。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生态治理和修复,如今的桑干河“复活”了。每当天气转暖,几千只天鹅来到桑干河自然保护区栖息,不断刷新桑干河天鹅栖息数量的历史纪录。2018年9月,山西印发《以汾河为重点的“七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总体方案》(“七河”即汾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沁河、涑水河、大清河)。2019年4月,省政府针对汾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发布《关于坚决打赢汾河流域治理攻坚战的决定》。9月19日,汾河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汾河百公里中游示范区先行示范段项目启动。2021年,汾河流域21个国考断面全部提升到Ⅳ类以上水质,稳定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标志着汾河治理取得良好成效。同年,制(修)订《山西省黄河流域国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管理办法(试行)》,沁河、滹沱河、漳河、唐河、沙河出境水质稳定保持Ⅲ类及以上优良水质。2023年,晋祠千年古泉30年来首次复流。据山西《“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方案》部署,到2025年,汾河流域基本实现“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的目标!

山西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污染防治三大保卫战。2020年,劣Ⅴ类水质断面全部退出,水环境质量指标综合评价结果为优。2022年,全年全省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4.4%,较2017年提高8.7个百分比;347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全部完成隐患排查。2022年11月,省委、省政府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确定到2035年,全省生态环境根本好转,蓝天白云、水清岸绿、土净田洁成为常态,美丽山西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绿色发展方式加快形成。全省贯彻共建共享理念,聚焦推进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七大创建活动,健全垃圾分类制度。2016年,太原成为全国首个出租车全部纯电动化的城市。2020年6月,《山西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定》正式实施;8月,《山西省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实施方案》公布。2021年,《关于加快推进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实施。2022年,三晋绿色生活小程序暨个人碳账本上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省委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定扛起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始终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坚持不懈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推动政治生态迈向持久的风清气正。

2014年,山西发生系统性、塌方式腐败问题,党中央作出严肃处理的同时,对省委领导班子作出重大调整。由此,山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历经重大转折并不断引向深入。历届省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代价不能白付、教训必须汲取”的谆谆教导,狠抓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以雷霆之势反腐惩恶,坚定不移铲除地方金融、国企、政法、能源等重点领域腐败毒瘤,查处腐败案件取得重大突破、重大战果。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全省政治生态由“乱”转“治”并迈向持久的风清气正。

根据中央在山西等省市开展监察体制改革试点的部署要求,2017年1月18日,山西省监察委员会挂牌成立,为全国监察体制改革试水探路、提供样本。3月30日,率先完成省市县三级监察委员会组建工作。各级监察委员会与同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合署办公,建立统一决策、一体化运行的执纪执法工作机制,圆满完成试点任务。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时指出,你们在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上下了很大功夫,制度优势正在转化为治理效能,要运用好这一改革成果。此后,省委、省纪委监委主动适应监察体制改革转入自上而下、贯彻执行为主的阶段要求,在做实政治监督、探索派驻监督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2021年10月,中国共产党山西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鲜明提出全面建设清廉山西的目标任务。省委印发《关于全面建设清廉山西的行动方案》,提出着力构建管党治党责任落实体系、权力运行制约体系、干部管理监督体系、廉洁文化培育体系、清廉单元创建体系,形成全面建设清廉山西工作矩阵。省委成立全面建设清廉山西行动工作专班,牢牢盯住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和领导班子,推动发挥好全面建设清廉山西的示范带头作用,落实落细各项重要工作任务,确保全面建设清廉山西顺利开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山西先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主题教育、“两学一做”(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等党内集中教育,进一步增强了全省党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增强了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解决了一系列制约高质量发展问题、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党的建设突出问题,取得明显成效。学习讨论落实维护核心、见诸行动主题教育、深化“三基建设”“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等活动,使全省党员干部经受了严格的党性锻炼,进一步解放思想,改进工作作风,焕发出担在关键、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精气神。

从1924年到2024年,党领导山西人民的百年历程,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筚路蓝缕奠基立业、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奋斗历程。党团结带领山西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艰辛探索、不懈奋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山西广大干部群众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一步一个脚印蹚出高质量发展新路,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山西力量。

(责编 王燕萍)

猜你喜欢
山西
我在山西等你
“书”写山西 以艺战疫
山西农业
9.山西卷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打赢“双减双抢”攻坚战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山西要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67万公顷(550万亩)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山西全力以赴“虫口夺粮”保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