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企对外贸易中的英语翻译技巧探析

2024-05-21 18:09王海波
福建茶叶 2024年3期
关键词:英语翻译茶文化茶叶

王海波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中国作为茶的故乡,在种茶、制茶等领域技术成熟,为茶产品对外贸易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而茶企在开展对外贸易活动过程中,需借助英语翻译诠释产品相关信息,大量茶企外贸实践证明,合理进行英语翻译能给不同语言体系下的消费者留下良好产品印象,有助于茶叶产品推广、销售。但就目前来看,茶企在对外贸易中容易陷入英语翻译困境,不利于茶叶对外贸易量的持续增长,因此应加强相关翻译技巧研究,从而帮助茶企更好地开拓海外市场。

1 茶企对外贸易中英语翻译重要性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茶叶作为国际化商品,海外市场广阔。而茶企在开展对外贸易过程中,无论是茶叶宣传营销、市场交易等活动开展,都离不开英语翻译支持。首先,在茶叶产品交易活动中,需使用英语翻译出茶叶品类、功效、饮用方式等各种基本信息,翻译内容是否精准直接关系到交易能否达成,继而影响茶叶对外贸易事业发展。其次,在茶叶营销等工作中,英语翻译是否能融入当地文化环境,将宣传内容以更加亲切的面孔呈现在消费者面前,将直接影响消费者购买欲望和文化认知。通过减少文化误差,顺利完成跨文化交际,才能将茶产品功效、优势及背后的文化传递给他国群众,获得海外市场认可,继而树立中国茶叶品牌,为提高国产茶叶产品市场竞争力提供支持。最后,在茶企与其他国外企业合作、竞争的过程中,科学应用英语翻译贸易活动开展信息,表达对其他国家文化的尊重,可以减少企业间的摩擦,帮助茶企通过对外交流获得更多先进技术和经验,为茶企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 茶企对外贸易中英语翻译问题分析

2.1 表达混乱

作为茶叶发源地,中国拥有数以百计的茶叶品种,但目前国际市场上被西方国家熟悉的茶叶品牌却屈指可数。分析原因可知,首先与茶企对外贸易中产品信息表达混乱有关。在茶产品对外宣传过程中,许多茶企为追求“意境美”,在茶产品宣传中大量使用成语、谚语、诗词等,但在英语翻译过程中却面临“不求甚解”的问题,给人以胡译、乱译的感受,甚至存在通篇译文词不达意的情况[1]。在许多茶叶出口包装中,也能发现语法错误,如将“常温下密封保存”翻译为“Please store with sealing at regular temperature”,其中“with”属于介词,后面可以接动词ing形式,但seal不仅可以作为动词,也可以作为名词,因此正确译法应为“Please store with seal at regular temperature”。译者专业水平不高,无法准确把握中文和英文在语法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将造成译文在措辞、句子结果等各方面存在错误,给外国消费者以“云里雾里”的感受。受这些因素影响,外国消费者通常仅通过茶叶外包装上的品牌名称选择和认识产品,根据已有经验判断茶叶冲泡手段、功效等信息。但茶企在茶叶名称翻译上未做到统一,也造成海外市场中国茶叶名称混乱,如中国知名的“大红袍”拥有“Da Hong Pao”、“big red robe”等多种译名,不利于消费者辨别茶叶品牌,也给茶企开辟市场带来了困难。

2.2 翻译生硬

茶企对外贸易最常见现象就是机械化直译,造成译文显得生硬、死板,不仅难以给人带来深刻影响,还容易导致信息传播出现误差。如在茶叶术语翻译中就存在一味音译的情况,将生茶直接翻译为“raw tea”,使西方消费者将其理解成“未煮熟”的茶叶,但实际生茶指的是未经发酵的茶叶。在茶企对外宣传广告中,生硬的英语翻译往往容易起到相反作用,如在广告中将红茶直译为“red tea”,甚至配以各种红色图案作为点缀,但红色对西方消费者来讲却象征着危险、暴力、血腥,容易引起消费者心理不适。中国的一些茶叶利用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命名,但本身与茶叶无任何关系,直接翻译茶叶中文名称也将引起西方消费者的质疑。如福建的水仙茶被直接翻译为“Narcissus Tea”,容易导致外国消费者将其看成是利用水仙花为原料制作出的茶叶,但实际饮用茶叶时发现并未关联,将产生“被欺骗”的感受。此外,毛尖等茶叶是由茶叶外部形态命名的,采取机械式翻译方法也将给消费者带来困扰,并因为无法判断包装内商品情况而拒绝消费。茶企在对外营销传播和开展贸易活动的过程中,采取过于生硬的英语翻译难以将产品信息有效传递给市场及消费者,同时也忽略了不同地区人民在消费观念、风俗习惯、审美需求等各方面的差异,最终造成传递的产品信息与消费者需求不匹配,难以引发共鸣和关注[2]。

2.3 缺乏内涵

在对外贸易活动中,面对不同语言体系的消费者,应当认识语言受众所处的文化知识环境不同,想要使其清楚认识茶叶种类、特点等,需要将中国传统茶文化融入到英语翻译内容中,并做到合理展现,确保消费者从中感受丰富文化内涵,获得心理满足,进而产生购买欲望。但茶企产品的英语翻译往往缺乏文化内涵,容易造成消费者对产品产生“廉价”、“低质”的判断。各民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了独有文化,真实反映了民族思维方式、历史风俗等。语言作为承载民族文化信息的工具,在缺少文化内涵的情况下将丧失底蕴,无法用于实现民族间文化交流和传播。例如,在翻译明前茶时,按照以往翻译习惯解读为“Remarkbly tea”,显然无法使目的语国家消费者感受明前茶的独特文化韵味,不利于茶文化的传播。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开展对外贸易活动需要承担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使命,因此应主动打破传统翻译体系,基于文化差异创新目的语翻译架构,增强茶叶产品英语翻译内涵,充分体现翻译内容的真实性、时代性,为茶企开辟海外市场提供有力支持。

3 茶企对外贸易中英语翻译技巧分析

3.1 正确运用翻译策略

从根本上来讲,茶企对外贸易中应采取商务英语,做到正确运用各种翻译策略,确保译文内容简要性、准确性,为双方顺利达成交易提供保障。将商务英语翻译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把握茶叶贸易特点,科学构建茶叶英语翻译体系,统一运用茶叶类专业词汇,可以降低翻译偏差率,减少商业纠纷或信息传播误差的产生[3]。例如,在翻译功夫茶时,可知原名强调的是如同中国功夫一样丰富的茶叶冲泡工艺,目前国际上已经拥有了收录到英语词典中的标准翻译“Gongou(a kind of black tea from China)”,因此应尽可能使用一致翻译。在精准掌握茶叶专业商务英语词汇的基础上,应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读文本内容,并重点考虑使用长句、套句和复合词汇的翻译方式,加强固定搭配的运用,从而加深目的语消费者对茶叶品牌信息的记忆。尊重目的语国家读者的用语习惯,应认识到直译法并非单纯翻译字词,而是基于交流对象语言习惯和行为模式最大限度还原语言原意[4]。因此应直观表达茶叶产地、味道等内容,并适当运用注释使消费者了解茶叶功效、冲泡方法等特性。例如,金坛雀舌茶作为特色茶叶,也是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最初翻译为“Jintan bird tongue tea”,不利于其他国家消费者理解茶叶特点。采用直译和注释方法创新翻译为“which is named after its shape”,能够使消费者了解茶叶特性,保证翻译准确性。

在把握茶叶相关信息的英语翻译标准后,应灵活运用直译法和意译法灵活开展翻译活动,合理运用各种英语短语简洁、明了展示茶叶用语。如采用直译法容易引起文化冲突或理解偏差时,应综合考量贸易双方文化背景,在不过分纠正单词意思的前提下,通过描述来源或背景等信息完成信息交流、情感沟通,消除目的语消费者抵触心理。例如,在翻译龙井茶时,考虑到部分西方国家将龙看成是邪恶动物,可以翻译为“west longjing”,与此同时加上“beautiful shape,sweet taste,fragrant and green color”的注释,准确传递茶叶讯息的同时,保证茶叶用语科学性,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在不产生文化冲突的情况下,灵活运用意译法描绘茶叶产品信息,则有助于良好消费环境的建立。如碧螺春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在国内拥有上千年的历史,具有卷曲似螺、色泽碧绿等特点,象征着萌发的春季,并因为产于江苏洞庭湖一带而被称之为洞庭碧螺春。在英语翻译时简单翻译为“Biluo tea”显然无法表达茶叶名称原本的寓意,而采用意译法翻译为“Green Spring”,能够充分激发消费者的想象力,感受茶叶代表的勃勃生机和绿意。由此可见,通过正确运用英语翻译策略,能够使使用者在查看译文过程中迅速了解文本中心思想,为茶企商贸活动开展提供信息沟通保障。

3.2 合理运用修辞手法

在对外贸易活动中,英语翻译除了发挥信息交流作用,还应起到产品推介作用,灵活运用修辞手法描绘茶叶产品,确保取得理想宣传效果,激发更多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运用英语翻译功能对等理论可知,翻译过程对不同情境和目标群体将产生不同功能,在把握不同情境语言功能的基础上,才能准确表达文本含义,达到语言转化目的[5]。茶企通过广告、出口外包装等途径宣传茶叶产品,应确保译文具有一定说服力,成功吸引消费者了解产品,继而购买和体验产品。将英语翻译看成是编码、解码过程,可知存在转码点,应与语言色彩和对话语气结合,才能避免出现乱码情况,保证目的语读者理解翻译语句意思。因此在英语翻译过程中,应尝试运用修辞手法完成语气、情感巧妙转换,带入到目的语情境中,从心灵上与消费者对话沟通,增强译文内容实效性。如在用英语描绘茶叶色、味等特点时,应结合西方饮茶习惯翻译茶叶颜色、味道等词汇,使用bright表达茶汤清亮,使用body描绘茶叶的味道,通过适当运用情感词汇和拟人手法表面茶叶亮点。尽管拥有不同的语言、文化,但各民族人群在身心体验方面却拥有共通之处,采用通感修辞手法直接翻译,能够使不同国家消费者一同体会茶文化魅力。如在描绘茶叶色重、味重等特点时,使用“deepcolor”表达“厚重”,可以生动、形象地描绘饮茶的感官感受,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

茶企通过广告树立茶叶品牌形象,需做好广告语的翻译,确保达到文化高度浓缩效果,使消费者一想起相关词语即联想到产品。在英语翻译方面,广告修辞多采用比喻、拟人等,确保可以迅速拉近产品和消费者间的距离,营造温馨的消费范围。例如,在红茶广告翻译中,可以采用“A pot of warm tea,a warm family”,利用茶汤色彩比喻家庭的温暖,使人将红茶和家庭紧密联系在一起。除了注重广告修辞手法运用,在茶叶包装说明中也应当巧妙运用修辞艺术,通过生动、形象地描绘茶叶产品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例如,在说明茶叶用热水泡开这一过程时,如果直接翻译为“hot water for tea”显然过于粗鲁、直白,采用定语前置或介词短语方式增加语言活力,可以翻译成“special water for brewing tea”,能够突显语句意趣的同时,引导消费者完成用热水冲泡茶叶的步骤,确保消费者更好地体会茶叶的色、香、味。因此合理运用修辞手法完成茶叶英语翻译,可以走进消费者的内心,引起消费者情感共鸣,为树立茶企良好品牌形象奠定扎实基础,确保中国茶叶能够成功在国际市场打出知名度。

3.3 恰当融入文化思维

深厚文化底蕴应为中国茶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优势之一,因此,在英语翻译中应融入文化思维,展现丰富文化元素,做到有效呈现语言本质性内容。不同语言体系拥有各自文化机制,运用互文性翻译理论开展翻译活动,加强茶叶产品文化属性诠释,有效融入文化内涵,可以取得理想翻译效果。例如:在描述铁观音时,考虑到观音属于佛教人物,可以根据西方国家宗教文化将其翻译为“TeaBuddha”,确保目的语消费者明确茶叶名称来源于佛教文化,进一步认识茶叶文化内涵,从而增强茶叶品牌核心竞争力。在英语翻译实践中,应立足中西文化异同点采取归化和异化翻译手段,全面构筑蕴含中国茶文化的英语翻译体系,达到跨文化交际目标。具体来讲,就是从文化社会性、文化性角度出发,运用翻译学理论提取传统文化因子,完成茶文化归化意译。此外,也可以将传统文化习俗当成是切入点,结合目的语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完成地道化表达,如从目的语国家俚语中筛选与茶文化内涵相近的语句,以抽象翻译手法阐释中国茶文化,帮助消费者加深对茶产品背后文化的理解。针对茶文化不同艺术形态和精神内涵,建立通达翻译标准,做到深入浅出呈现文化原貌,分层解读茶文化内涵,能够推动茶企对外贸易英语翻译工作的完善化发展。

运用互文性翻译理论完成茶企宣传资料的英文翻译,目的是消除不同语言体系的文化传播误差,强调加强翻译技巧的运用和创新,确保翻译活动有效开展。在对外贸易中,应认识到文化差异的存在,综合考量语言表现习惯、文化应用等因素的影响,选择适合文化视角诠释关键文化内涵,呈现实质化文化氛围的同时,确保对话交流双方在思想、观念上达成共识,使文化得以顺利传递。考虑到茶文化应用整体诉求,应从理解、包容和文化传播视角采取翻译技巧,如在翻译雷鸣茶时,从文化来源角度翻译为“which is harvested on the first rolling of the spring thunder”,确保目的语国家消费者在面对相同物质元素时,可以把握茶产品和中国文化的关联,感受不同语言环境和文化理念,产生层次化理解,与翻译者的个体语言认知保持统一融合,最终产生对茶叶产品价值的认同感。文化的融入对翻译活动本质性价值产生着决定性影响,以译文为载体呈现中西方不同的茶文化,赋予中国茶叶深刻文化价值,引导国外消费者完成思维模式转换,可以使茶叶成为文化交际工具,充分体现其社会和人文属性,提升茶产品的附加价值。而随着茶企对外贸易的持续深入,融入茶文化的英语翻译内容将使国际上的茶语言得到不断更新,从而推动世界茶文化的繁荣发展。

4 结语

在茶企对外贸易中,英语翻译应发挥信息传播和交流等作用,通过高质量翻译才能产生良好产品推介效果,助力茶企获得更强国际市场竞争力。而错误的英语翻译将影响消费者的正确判断,生硬的翻译则将影响产品良好品牌形象树立,缺乏文化内涵的翻译将给人留下低价值的感受。因此想要取得理想英语翻译效果,茶企应正确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做到精准解读产品信息,并通过合理运用修辞手法满足消费者审美需求,最终通过融入文化思维发挥翻译增值作用,使茶企在对外贸易中快速抢占国际市场。

猜你喜欢
英语翻译茶文化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的石油英语翻译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中国谚语VS英语翻译
评《科技英语翻译》(书评)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
香喷喷的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