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国体育产业需要“大战略思维”

2024-05-20 10:00萧深
当代体育 2024年1期
关键词:体育产业竞技大赛

萧深

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三者尽管相互关联作用,但它们的内在逻辑和运行基础有着重要区别,甚至可以用战术/战略/大战略的层次演进来概括。因此“战绩好坏”虽然是评判竞技体育的最关键指标,却只是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结果而非根本原因。在竞技层面抬高某些项目贬低其他运动,乃不值一驳的笑谈。可从经济层面而言,不同项目的产业和社会作用确实不能同日而语,这又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命题。像足篮球这样的大型集体项目,即使出现了各种危机,由于其覆盖和串联了行业乃至经济的诸多环节,依然不能不引起足够重视。

归根结底,这是一个如何去观察体育产业的视角问题。竞技体育的技战术内容永远有着重要价值,但体育产业的经济及社会基础更是百年大计。因为体育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体育产业也不会离开经济而发展,要认知中国体育事业的未来前景,首先要跳出竞技体育的思维局限。

此前有官方的财经媒体对我进行采访,希望围绕去年的“国内体育消费增长”谈今年的“国内体育产业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2023和2024中国体育产业的经济基础并不完全相同。去年之所以迎来所谓“复苏”,一方面得益于特殊时期结束后的反弹惯性,另一方面则是几项在本土举行的大型赛事对消费具有直接拉升作用。今年尽管因为奥运会和欧洲杯的存在,在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体育大年”,但这种不在中国举办的大赛“竞技价值高而经济价值低”,无法促进大规模消费和基建,也就不可能对国内经济增长数字做出非常直接的贡献。

我们更需要看到,当前全球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对中国体育产业过往赖以生存发展的“政府购买服务”模式是相对不利的。尽管美联储降息为普遍共识,这样可以确保核心资产价格较为稳定,也使中国经济至少有望迎来由主要板块带动的局部增长,并在一定程度上创造更多投资机会。但上述利好很难在短期内改变地方的财政结構,因为房地产价格的抬升空间已相当有限。作为产业链的重要一环,有关部门依然会用大型基建/公租房/货币政策等等措施对房地产进行托底,但从宽货币到宽信用再到宽信心中间,还是有着较长的过渡阶段。这种背景下,地方办大赛的资金和意愿都不可避免地呈下降态势,中国体育产业的一个主要“购买力”会被削弱不少。

与此同时,欧美经济仍处于较长周期的衰退和滞胀中,国际市场的“逆全球化”范围还在不断扩大。尽管中美都试图“管控对抗”,但“中国提供商品+美国购买服务”的模式已受到巨大冲击,此种趋势也很难因为美国大选的结果而出现根本逆转。再加上区域冲突不断,这就导致以扩大出口来推动外贸增长的空间较小。对于中国体育产业来说,想如疫情之前那样从全球市场的增长中获利,难度自然也相应增加,其他行业去年的一些情况即为参考。短期看,国际赛事回归国内市场仍存在一定想象余地,可其热点价值和周期作用孰重孰轻不难判断。

上述因素都指着一个共同方向:体育产业在传统维度上的“靠大年,吃大赛”模式,尽管各方面作用尚在,但更多只能维系存量市场而无法帮助增量市场。即使不谈经济都可以看到,在产品供应和价值取向,大众消费方式和关注角度愈发多元的今天,那些能够振奋士气的“大赛荣誉”起到的作用,也很难不被其他事物所稀释。“中国体育产业需要寻找大赛以外的增长动力”,这绝非危言耸听。

未来的整体发展,在竞技成绩和大赛承办之外,还需沿着三条道路共同摸索:第一,整合商业价值高和参与人数多的重点项目,提供产业前进的火车头。第二,促进行业有效需求增加,在刺激投资的基础上刺激消费;利用当前体育资产价格回归低位的客观条件,重新塑造产业的资本基础。第三,扩大育产业的边界,到真正有机会的地方去寻找机会;下沉体育产业的门槛,让人流作为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纽带起到作用。

不可否认,竞技体育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但从产业布局的角度出发,到底该着力发展哪些竞技体育项目,标准也应在“战绩好坏”的既往视角下做适度调整。欧美澳日都把“商业价值”作为主要评判标准,这是全球体育行业上百年探索出的宝贵经验,中国作为国际市场中的重要一员对此自然也不能偏废。但与之相辅相成的则为本地化考量,也就是说那些商业化和全球化程度或许不高,但具有相当本土群众基础的项目同样需要兼顾。因为这才能平衡各地的资源分配,发挥体育产业的人口和经济潜力。尽管“中国体育产业”这一概念已被提出多年,但国内不同地域的实际特点千差万别,这种差异性值得重视并应该充分挖掘其内在价值。

也正因如此,更不应空喊“促进消费”。在基础条件不改变的情况下,消费最多只能起到加法效果。真正可以发挥乘数效应的还是投资,通过投资才能增加行业的有效需求,进而大幅度拉动消费。虽然体育产业在过去几年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巨大冲击,但危机当中还是蕴藏了机遇。目前国内体育资产的价格已逐渐回到较低水位,这就给新资金入局创造了有利条件。退潮后的体育投资,无论是民营资本挑选优质标的,还是官方资本购买办大赛之外的其他服务,在信息上都更为对称也更具针对性。国内体育产业其实不缺曝光和流量,缺失的是有效投资和有效需求,这一点不经历大起大落和大浪淘沙未必容易认清。

同样要经历危机才能明白的是,如果不提高行业的抗风险能力,即使创造再多的概念,涌入再多的资本也是空谈。打破边界既是国内国际先进行业的共识,也是中国体育产业的必由之路。停留在原地等待是等不来机会的,因为机会并没有消失,它只是到了其他更能体现自己价值的地方。

停留在一个平层的“破界跨圈”也属治标不治本,体育产业“下沉”的意义长期被低估。体育从不属于特定人群和阶层,也不单属于特定城市和地域,“全民性”和“广大性”是其根本特点。村超和村BA这些事物的出现并非偶然,如果不想让它们只成为流量事件,相关模式就有总结之必要,而在这方面国内事实上并不缺乏可以借鉴的经验。

即使回归到中国经济的宏观探讨,类似体育这样的领域也有易遭忽视的特殊价值。在过去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体育一直在为那些关键部署提供必要助推。如果把核心行业看作是一条战略上的直接路线,那么体育就好比是某种间接路线。而上千年贯穿全球的战史风云,以无数个用生命铸成的案例告诉世人:很多时候,间接路线比直接路线更能打破僵局。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竞技大赛
“鸟人”大赛
插秧大赛
竞技精神
取经美国体育产业发展
2017年全球体育产业人物风向标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花与竞技少女
说谎大赛
竞技体育
我国体育产业劳动生产率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06-2008年体育产业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