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叶兰 张林香
案 例
新小班的娃娃家里放着一套化妆品玩具,吹风机、粉扑、口红、宝宝霜等玩具陈列其中。刚入园不久,女孩佳佳很喜欢化妆玩具,走到镜子前开始化妆,边化边说:“我先擦一下脸,再打个腮红、涂口红,我会变成最漂亮的公主。”这时候悦悦走了过来,也拿起化妆盒里的东西开始化妆。佳佳立刻把悦悦手里的化妆品抢了过来,双手护住化妆台大声说:“这是我的,是我一个人的。”两人开始抢了起来。我尝试引导孩子们通过角色分配的方法解决争端:“一个人当化妆师一个人当模特,可以吗?”佳佳想了想觉得可行:“我给你化妆吧,化了妆你就是公主了。” 悦悦也暂时接受了这个提议。在佳佳化妆时,悦悦忍不住想去拿工具自己化妆。佳佳说:“我才是化妆师,你不能乱动。”悦悦坚持了片刻,开始试图和对方沟通:“我也来当化妆师好不好?”佳佳还是不肯让步。
在娃娃家化妆游戏中,孩子倾向于直接动手,无论是给自己化妆还是给别人化妆,工具的使用权都在自己的手上。无独有偶,同样是娃娃家的看病游戏中,孩子也更喜欢扮演医生的角色给“病人”打针,争着拿医药箱里的东西给别人“治病”。也就是说,孩子更喜欢扮演那个“职业者”,而不是职业对应的体验者。由于孩子经验的缺乏,化妆师、医生等职业的鲜明特征会给他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而“小客人”“小病人”往往就是等待,在角色体验感上会弱于“职业者”。这造成了我的困惑:“体验者”往往在角色游戏中是处于劣势的,在孩子还不具备那么丰富的角色游戏经验时,应该怎样引导孩子进行角色分配,走进“体验者”的角色呢?
(育才幼儿园 张林香)
游戏是幼儿自觉自愿的、能自主控制、带来轻松愉悦感受的活动;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每天除了满足生理发展所需要的生活活动外,幼儿大量时间在进行各种各样的游戏。幼儿在游戏中发展,游戏活动的过程又以其生理、心理发展水平为基础,比如小班幼儿比较喜欢娃娃家等内容简单(做饭、抱娃娃等 )、操作材料不复杂、伙伴交往较少(3人以内)的角色游戏。大班幼儿单纯玩娃娃家的情况比较少见,即使玩往往也会与“超市”“医院”等联系起来共同进行,游戏伙伴相对也会多一些(5人及以上)。在角色游戏中,幼儿依赖于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因此游戏内容随着其社会发展而变化。比如案例中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出现“化妆师”角色,中班幼儿会玩“快递”“消防员救火”游戏,而大班幼儿的角色游戏也出现了“航空母舰指挥官”的角色等。只有基于幼儿水平与经验基础上的游戏,幼儿才可能真正投入其中、主动活动,也才能促进幼儿的发展。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象征性游戏是2-7岁幼儿的典型游戏。以物代物、以人代人是象征的表现形式。从幼儿的游戏中,可以经常看到,幼儿用某物代替某物,或者一件道具变身某个人物,幼儿会告诉自己或周围人“假装……”,因此也有人称幼儿的角色游戏为“假装游戏”。教育家陈鹤琴提出学前教育“一切为儿童”,“活教育”理论就要围绕儿童的周围环境及生活经验进行教育与学习,要重视儿童的游戏活动,提出“游戏是儿童生来喜欢的,儿童的生活可以说就是游戏,儿童既然有这种强烈的本性,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个动机去诱导他”。
对于幼儿来说,角色游戏的作用不可替代。一方面,角色游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意义重大。通过角色游戏,幼儿可以学习以适当的行为方式进行角色扮演,增进对周围环境中的不同社会角色身份和人际关系的认识;学习用适当的语言和方式表达自己的要求、愿望和看法,并尝试借助语言和其他方式与同伴沟通,独立解决社会交往中遇到的问题;学习适当表达自己的情绪,并能逐渐主动地了解别人的情绪。另一方面,角色游戏能够促进幼儿智力发展。如何“假装”、如何运用材料解决游戏中出现的困难等都需要幼儿调动已有知识经验找出办法,主动进行思维活动;认识各种替代材料的特性,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能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运用各种替代材料,能让幼儿逐渐从事物的具象特征中概括出抽象特点,提高幼儿的思维水平。
案例中,佳佳拿着玩具化妆品给自己化妆,想象自己是一个小公主,只是一种假想的独自游戏行为。当她为悦悦化妆的时候,才是在扮演化妆师进行角色游戏。而悦悦缺乏当模特的经验,只是按照教师的要求等待化妆师给她化妆,没有主观意愿、想象内容和可以动手操作的材料,当然不可能顺利进行两个人之间的角色游戏。再加上小班幼儿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争抢操作材料的情况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由此可以看出,佳佳与悦悦实际上是在教师安排下进行的“准角色游戏”,产生“争抢、不合作、不会轮流”是必然。因此,我们的解决思路不能局限于“怎么引导孩子进行角色分配,走进‘体验者的角色”,而是应该关注如何让幼儿在角色游戏区域主动参与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教师做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对幼儿角色游戏的“诱导”就是教师以相应的身份,引导和支持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无论扮演何种角色,都能够主动活动起来,而非教师说什么幼儿只会被动接受。当参与游戏的每个幼儿都能充分活动起来,小班幼儿游戏中常见的争抢玩具材料和角色的问题就会明显减少。
合作者意味着教师要掌握幼儿的发展水平和特点,了解他们的兴趣和发展需要,真正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以建议的方式让幼儿体验轮流、协商、合作等交往规则。从案例来看,幼儿表现出明显的小班年龄特征:思维过程伴随行动、与他人及环境交往时的自我中心、交往能力有限、缺乏基本的交往技巧,游戏形式更多的是互动不多的平行游戏。因此,教师作为引导者和支持者,语言应该是具体的、指向操作的,示范要清楚、明确、易懂,提供的材料应该方便幼儿操作。
针对本案例新小班的角色游戏区域,给教师建议如下:
让“体验者”真正体验起来。教师可以以合作者的身份加入游戏,建议幼儿做职业“体验者”,给职业者提意见、传递工具,说一说职业者要做什么、怎么做好。再共同以绘画形式制作表格,比如绘制包括眉毛、眼睛、嘴巴等栏目的表格,对应不同的笑脸、哭脸以表达满意程度,请体验者对职业者的表现“打分”。这样,体验者能够参与到职业活动中,避免被动接受,满足了幼儿动手动脑的需要,同时,又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幼儿的审美能力与数学能力。
适当增加活动材料,建议不同角色都有一定的活动内容,让幼儿对“轮流”更有期待。案例中,教师可以建议两位幼儿轮流给对方的不同部位化妆,或者你为我化妆、我为你搭配饰物,互相做“体验官”。还可以增加几把发梳、自制吹风机等简单材料,让佳佳做化妆师、悦悦做理发师,轮流体验职业,“医院”游戏同样适用于这一原则。
小班幼儿由于认知水平不足,具体形象思维初步发展,所以其角色游戲内容和需要的材料都比较简单,游戏区域内很少产生真正的合作游戏,共同的游戏玩家人员少。针对这种情况,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直接增加相同或相似内容的游戏区域,从源头解决争抢问题。
最后,别忘记:幼儿有主动尝试、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能力与过程,我们一定要观察了解幼儿是否真正需要帮助与支持、引导,给幼儿一定的独立自主活动的空间、时间和发展机会,使其在活动中主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