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化策略孕育优化思想

2024-05-20 06:40张国全龚莉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4年5期
关键词:次品天平平均分

张国全 龚莉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素养目标。教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找次品》时,教师如何设计能够引导学生运用多样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优化思想,落实“三会”素养目标呢?

一、聚焦简单问题,初步感知找次品的思路

“找次品”学习活动具有很强的探究性,教师应从简单问题入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初步感知找次品的含义与基本思路。

课始,笔者用多媒体出示例题:“有3瓶钙片,其中1瓶少了3片。像这样不符合标准要求的物品称为‘次品。我们就把这瓶轻的看作次品。你能设法把它找出来吗?”学生提出用手掂一掂的方法,于是笔者让几名学生上台实践。尝试之后,学生都反映质量差距太小,感觉不出哪一瓶少了3片。笔者引导:“你们玩过跷跷板吗,它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玩跷跷板时,重的一端下降,轻的一端上升。”“什么工具能像跷跷板那样,帮助我们直接找出次品呢?”笔者进一步引导。“用天平称!”学生回答。笔者没有提供真正的天平,而是让学生同桌合作,用橡皮和直尺模拟天平,用3张分别标有数字①②③的卡片代表3瓶钙片,在“天平”上模拟称一称,并说一说各自的想法。同桌交流后,笔者让一名学生在展台上边演示边描述怎样找次品,需要称几次。学生操作并讲解:“‘天平两端分别放①和②,如果平衡,次品就是外边的③;如果不平衡,次品就是上升端的那一瓶。称1次就能找出次品。”笔者追问:“外边的③为什么不用称?”学生补充:“只要同时称①和②,③的情况就可以推理出来。”笔者接着说:“所以,天平还有‘第三个称盘,它其实在我们心里。”通过思考与操作,学生明白了次品出现的地方可能在天平的左边,可能在天平的右边,也可能在天平的外边。

“找次品”中的天平应该是一架抽象的天平。一旦用实物天平进行实验,将剥夺学生发展逻辑推理能力的机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天平的表象,反复进行“如果平衡,那么……如果不平衡,那么……”的思维过程,进而感知找次品的基本思路。

二、抓住解题关键,体验找次品分组的多样性

教师要紧扣教材,引导学生对比探究从8个、9个物品中找次品的问题,在猜测、推理、归纳的过程中,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发现解题规律。

课堂上,笔者出示“8个零件里有1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假如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的问题,先引导学生理解“至少”和“保证”的含义,使他们明确“保证”要求每一条可能的途径都被考虑到,不能停留在“运气好”的情况;“至少”要求在保证找出次品的各种方案中找到称量次数最少的方案。然后,笔者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分法、称的次数及推理过程记录下来。汇报时,一名学生说:“先把8个分成4个和4个,天平两端各放4个,如果天平不平衡,次品就在下降端的4个中;然后把4个分成2个和2个再称,如果天平不平衡,次品就在下降端的2个中;最后把2个分成1个和1个再称,次品就是下降端的那一个。需要称3次。”对这种称法,笔者没有马上回应,而是给出从9个零件中找1个次品(次品重一些)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与质疑,强化对“至少”和“保证”含义的理解。

探索从9个零件中找1个次品(次品重一些)的问题时,笔者让学生画图记录找的过程,并小组讨论次数最少的称法。有的小组将9分成(4,4,1),发现需要称3次。一名学生质疑:“我也是这样分的,天平两边各放4个称量时,称一次就找出次品了,为什么还要继续称呢?”另一名学生解释:“这样分,称一次就找出次品是运气最好的情况,但不是能保證找出次品的情况,所以我们应该在最不利的情况下推理。”从最不利的情况来看,将9分成(4,4,1)是称的次数最少的分组方法吗?笔者请一名学生展示将9分成(3,3,3)的称法:“如果天平平衡,次品就在天平外的3个中;如果天平不平衡,次品就在下降端的3个中。接下来从3个里面找,将3分成(1,1,1),如果天平平衡,次品就是天平外的那一个;如果天平不平衡,次品就是下降端的那一个。这样分只需要称两次。”笔者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把9分成(4,4,1)的称法和把9分成(3,3,3)的称法的不同之处。学生发现:一个是平均分,另一个不是平均分;平均分后,不但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最少。

接下来,笔者投屏展示把8分成4,4和把9分成3,3,3找次品的直观图(如图1),让学生在对比中产生新的思考,为“一分为三”优化策略的提炼做铺垫。

学生观察图1后质疑:“为什么零件总数多了,找次品的次数反而少了呢?”笔者鼓励学生聚焦从8个零件中找次品的零件分法的优化,展开小组合作探究,并将零件分法和称的次数等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找出哪种分法称的次数最少,以便进一步感悟“一分为三”策略的优越性。

三、发现规律,渗透优化思想

“找次品”探究活动的设计需要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原则,让学生在比较、猜测、验证的活动中逐步感悟、总结和提炼找次品的基本策略,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更复杂的找次品问题,进一步归纳、概括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并完成表格后进行汇报,学生发现与“(2,2,2,2);(4,4);(2,2,4);(1,1,1,1,1,1,1,1)”等分组情况相比,把8分成3,3,2时称的次数最少,只需要称两次。笔者质疑:“都是从8个零件中找次品,怎么称的次数不一样?”学生一时无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笔者启发:“如图2,左边这种分法称为‘一分为二,次品可能在哪里?右边这种分法称为‘一分为三,次品可能在哪里?”

表面上看,“一分为三”比“一分为二”多了一个盘子,能帮助我们多推理出一种情况。实际上,“一分为二”也有第三个盘子(天平外部),只不过我们没有向里面放入零件,盘子是空的,就起不到帮助我们推理的作用了。这导致我们称的次数变多了。也就是说,“一分为三”可以将次品确定在更小的范围内。学生在笔者提示下结合图示和操作过程理解了“一分为三”的优势后,笔者让学生思考把8分成(3,3,2)时,每份的数量有什么特点。学生发现每份的数量都比较接近,其中有两份数量相等。笔者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把8分成(3,3,2)和把9分成(3,3,3)的情形,进而总结出分组的优化策略:分三组,尽可能平均分;如果不能平均分,让每组的数量尽可能接近,并且三份中有两份数量相等。

在此基础上,笔者依次引导学生解决从10个、11个、28个、81个物品中找次品的问题,以巩固、应用分组的优化策略,进一步体会“找次品”问题所蕴含的优化思想的本质——每次称重都要将次品限定在最少的数量中。

(作者单位:张国全,枣阳市第四实验小学教联体;龚莉,枣阳市第四实验小学教联体靳庄校区)

责任编辑  刘佳

猜你喜欢
次品天平平均分
运用推理找次品
说说天平的使用
找次品
天平使用前后的两次平衡
这样做合理吗
教你学会平均分
天平的平衡
平均分一半
巧妙找次品
找次品的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