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平
汉字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基于对汉字这一独特价值的认识和理解,笔者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有关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理念,构建了“基于文化传承的识字任务群”课程,并开展了教学实践活动。
一、重组课程内容,创新学习形式
基于文化传承的识字任务群构建的课程是以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文化传承为主题,以识字实践活动为主线,通过整合识字的各种元素构建的结构化识字课程,是语文识字课程中一种新的课程组织形式。
首先,基于文化传承的识字任务群是根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为实现识字内容结构化建构的学习任务群。该任务群以核心素养中的“文化自信”“文化传承”为学习主题,整合相对孤立的识字课内容,使之系统化、情境化、结构化,成为综合性较强的学习任务群。比如,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编排了《神州谣》《传统节日》《“贝”的故事》《中国美食》四节独立的识字课,笔者梳理四节识字课中的文化脉络,以“学习汉字,感受中华文化”学习主题为统领,设计“爱我巍巍中华”“说我传统节日”“讲我汉字故事”“品我美食文化”四个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借助教材提供的语言材料,自主开展综合性识字实践活动。这样,学习内容就不再是四节独立的识字课的内容,而是作为一个整体,被整合在拥有鲜明文化主题、真实学习情境的学习任务之中了。
其次,基于文化传承的识字任务群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加强了识字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该识字任务群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让识字活动发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之中,有利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识字的同时提高积累、梳理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例如,在《中国美食》的教学中,笔者以“品我美食文化”为任务载体,从说家乡的美食开始,引入识字活动。学生边介绍家乡美食,边识字,很好地利用了自己身边的生活资源。这种基于学生生活的识字活动增进了学生对中国美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认知能力,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最后,基于文化传承的识字任务群以学生的识字实践活动为主线,同时综合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实践活动,使识字成为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语文实践活动。这样的识字任务群不是简单罗列识字内容,也不是线性排列所要认识的汉字,而是整合了识字情境、识字内容、识字方法和识字资源,组成了系列的学习任务。这就改变了传统的以汉字为主线组织学习内容的思路,使之成为以学生识字行为为主线的学习任务群。换句话说,识字任务群就是从“内容逻辑”走向“行为逻辑”,有利于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认识汉字、发展思维、训练语言。这样设计极大地扩展和丰富了识字学习的内容。
综上,基于文化传承的识字任务群立足语文核心素养,用学习主题作统领,较好地处理了识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体现了统编版语文教材识字单元内容多样性和文化传承一致性的统一;以任务为载体,注重识字与生活的联系,强调语言和思维的联系,体现了任务群的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
二、构建课堂结构,丰富学习认知
根据识字任务群的内在逻辑,笔者构建了课堂结构形态图。这种课堂结构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以问题驱动学生学习,以活动为主线,整合学习内容、方法和资源等要素,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识字实践活动,着力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如下图:
基于文化传承的识字任务群的课堂结构形态上图课堂结构形态共分为七层。
第一层为核心层,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核心素养是基础,是方向,是目标,是基于文化传承的识字任务群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也是落脚点。
第二层为主题层,指向设置学习主题。根据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要求,依据课程标准“文化自信”的内容,结合学段特点和教材中具体的识字学习内容,教师提出明确的学习主题。
第三层为目标层,指向设定学习目标。根据核心素养和学习主题,结合识字内容,教师确定识字目标,为识字活动提供目标导向。
第四层为任务层,指向规划学习任务。围绕特定的学习主题,依据识字内容,教师规划具体的学习任务,设计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设计的学习任务要具有十分明确的学习行为指向,清晰地呈现学习的目标要求。
第五层为问题层,指向提出学习问题。根据目标导向和任务载体,教师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以解决问题为先导,根据学习目标与内容提出有利于学生主动识字的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展开识字探究活动。
第六層为实践层,强调开展实践活动与学习反思。课堂以解决问题为主体,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进行识字实践活动的过程。本层设置了识字情境、识字探究和识字反思三个分层:识字情境,即基于学生真实的生活创设识字情境,诱发学生参与学习;识字探究,即紧扣识字和文化传承开展识字探究活动,识字探究活动要整合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活动;识字反思,即对识字质量、情境活动、识字过程、识字结果等开展综合性的学习反思。
第七层为评价层,强调展开多元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识字任务、内容,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开展多元评价,将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相结合,在评价时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关键表现,又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综合成就。
三、设计教学路径,提升能力素养
基于文化传承的识字任务群的教学主要有两种实施路径:一是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单元整合的识字任务群教学;二是以单篇为单位,在任务群视域下进行单篇的识字教学。无论采用哪一种教学方式,教师都要运用相应的教学策略。下面,笔者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为例,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任务群视域下单篇识字教学的策略。
1.提炼主题
根据任务群的学习要求,教师首先要认真分析文化传承的诸多元素,结合识字教学的特点,确定不同的学习主题。比如,《青山处处埋忠骨》所在的单元用林则徐的一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说明学习主题。笔者分析教材编者的意图,提炼出学习主题——家国情怀,引导学生在识字中感受革命先辈的家国情怀,传承革命文化。换句话说,就是要围绕“家国情怀”开展识字教学。
2.明确目标
目标是教学的“航标灯”。基于文化传承开展识字教学,教师要在学习主题的引领下确定识字教学目标。识字教学目标既要关注一般性目標,又要突出特殊性目标。一般性目标要体现识字的基本规律、涵盖普遍的识字要求,是需要长期落实的目标。特殊性目标要突出学习主题、紧扣学习内容,是体现文化传承的“这一课”的目标。
学生阅读《青山处处埋忠骨》前要认识“彭、拟、谋、赴、殊、踌、躇、黯、革”9个生字。根据学习主题、课文内容,笔者将本课识字教学的目标确定为独立认识课文中的9个生字,感受构字特点(一般性目标),结合“赴、革”的组词、造句,体会革命先辈的家国情怀(特殊性目标)。
3.设计任务
为了挖掘汉字中的文化内涵,笔者围绕学习主题“家国情怀”,依据《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的识字内容,设计了两个具体的学习任务。任务一“独立识字”要求学生认识并记住课文中“彭、拟、谋、赴、殊、踌、躇、黯、革”9个生字,分析“踌、躇、黯”的字形结构。任务二“字词运用”要求学生用“赴、革”先组词后造句,学习表达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这两个学习任务具有明确的学习行为指向,能够呈现学习的目标要求。
4.提出问题
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驱动性问题:一是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设计引导学生独立识字的问题,如“你已经读五年级了,一定有许多的识字经验,你能运用自己的识字经验独立完成本课的识字任务吗”;二是基于学习情境设计引导学生进行识字梳理与交流的问题,如“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本课生字的呢”。
5.引导活动
教师要围绕学习主题,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遵循随文识字的基本规律,引导学生“寓识于读”“寓解于读”。“寓识于读”是在识字中结合汉语拼音和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朗读认识要求掌握的汉字并巩固字音。“寓解于读”是寓理解字义于语意之中,通过分析汉字与表述内容的联系,理解生字的意义,通过朗读达到完全认识生字、传承文化的目的。
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独立识字、梳理交流、积累运用”三个学习活动。
首先,展开独立识字活动。在学习课文之前,笔者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自读课文,运用已有的识字经验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第三学段的学生已经养成了自主识字的习惯,笔者通过自学任务单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课前的独立识字活动。任务单主要用来落实四个学习任务:一是认识生字,借助拼音及平时学到的识字方法,独立认识新字;二是自主分析汉字的字形特点,思考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三是思考这些生字中,哪些字可以和革命先辈的家国情怀联系起来进行组词、造句;四是将生字还原到课文中,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并结合学习主题和课文内容,理解部分生字在课文中的意思。
其次,展开梳理交流活动。教学前,笔者先从方法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回顾:你有哪些读书和识字的方法?你在独立识字中用到了什么方法?然后按照设定的第一个识字任务,笔者检查学生自主读书识字的情况,并在检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最后,展开积累运用活动。笔者围绕学习主题,依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以生字带出用来描写革命前辈、革命先烈的词语。比如,学生需要认识的生字中有个“赴”字,笔者引导学生将这个字与革命先辈联系起来,用这个字组词。学生回答“奔赴”“赴汤蹈火”“前赴后继”“全力以赴”等,接下来在笔者引导下用这些词语造句。这样,学生学生通过围绕主题组词、造句,不但理解了生字的意思,而且自然地受到革命文化教育。
(作者单位:仙桃市沔阳小学)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一般立项课题“基于文化传承的识字任务群建构与实施”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22JB472)
责任编辑 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