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逻辑理路和路径

2024-05-19 21:52:40吴敏洁陈平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10期
关键词:理论价值教学创新

吴敏洁 陈平

摘 要: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大学生必修的公共课程。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中,能够帮助高校大学生厘清社会问题,理解国家政策,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国家观。笔者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师资和教学时间的独特属性出发,剖析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的意蕴价值,进一步分析如何做好课程建设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融会贯通,以期推进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改革,让党的二十大精神能够在高校落地生根。

关键词:党的二十大精神;形势与政策课程;理论价值;教学创新;课程评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0.068

0 引言

党的二十大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发展。面对纷繁复杂和错综变化的形势变化,党的二十大报告能够对党和国家所遇到的问题和前途命运作出正确判断及战略部署,具有非常重大的指导意义。高校开设的必修课程形势与政策,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极其重要的环节,课程教学宗旨是为了帮助学生用科学的思想理解最新国内和国际形势特征及变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促成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故,顺应时代更迭的形势变化,将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内容巧妙和生动的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程中,提高课堂抬头率,提升学生的获得感。

1 形势与政策课程特征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对比思想道德与法治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及本科院校开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言,具有特殊性。

1.1 教学内容更新快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需要根据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教育部每学期会针对形势发展要求印发该门课程的教学要点,主要是对高校大学生普遍关注和需要理解掌握的重大国家政策和社会特点话题作为教学内容,呈现出“因时而新”和“因势而新”的特征。教学使用的教材较为灵活,各个省份和各学校所选定的教学教材呈现多样性。上述提到的思想道德与法治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皆采用由中央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所编写的教材,并且会根据形势的变化统一更新修订。教学内容的更迭变化和教材的非统一的特征,给该门课程的教学带来极大挑战。

1.2 师资队伍多元化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工作通常以马克思主义学院(或者思政部教研室)作为开设管理的主要部门,少部分学校会以学工处作为管理部门。教学人员组成会有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职辅导员(兼职思政课教师)、党政领导干部等行政人员和学校特聘教师等。由专职和兼职共同合作教学该门课程,可以打造高端师资队伍。譬如,特聘专家中可能会有在不同行业具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可以结合自己的个人经历,让课程变得更加生动,让学生更加坚定担当社会责任。但是由于不同的老师的学科背景和理论知识各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教学效果管理难度大的问题,缺乏学理上的支撑。仅仅停留在国家政策和教师自身经历层面上的讲授课程,影响该门课程实践课教学的顺利有效开展。

1.3 课程时间跨度大

形势与政策课程以每学期,每半年作为基准进行教学工作,全学段不断线的要求。比如:高职院校以两年(四学期)教学计划为主,本科院校以3年或4年(六至八学期)教学计划为主。该门课程的在整个大学生学时数量是固定的,平均分散于每个学期,且每学期教学时间比较短,以每学期3~4周居多,课时相对较少。除此之外,在校大学生在不同的年级的知识结构和行为特征不尽相同,教学教师每学期的更换不固定,对学生的学习习惯需要逐渐适应,会增大教学难度。

2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价值意蕴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为了纾解學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疑惑,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等。党的二十大精神就是阐释当前国内国际发展形势,在新征程中的探索和目标,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该课程中,提高课程的高度和温度,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立强国志、树爱国心、行报国事。

2.1 涵养爱国情操,坚定理想信念

形势与政策课程具有明显的政治性,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我国未来发展作出了全面和系统的规划,描绘了宏伟的蓝图。未来国家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当代大学生的努力,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程中教师对国家整体规划的解读和分析,激发大学生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让其感受到自己肩上的使命和担当。以国家的战略安排引领个人发展规划、确立奋斗目标,争做一名“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及的伟大建党精神,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宝贵品质,在课程的革命道德教育中,可以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进一步发扬艰苦奋斗的宝贵品质。

2.2 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培养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形势与政策课程属性之一是具有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实践性决定了其科学性。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是在学理性的基础上表述中国现实、阐释中国道路、解读中国政策和传播中国理念。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一系列新观点和新论断,将其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加深大学生“四个自信”的理解。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用实践和事实去诠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结底是马克思主义行。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活”起来,进一步引导大学生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加深理解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选择。

2.3 推动课程与时代同频共振,实现课程育人常态化

党的二十大的总结了过去10年我们国家所完成的大事,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程背景下,对未来发展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形势与政策课程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所进行的专题要点的选择都是时下最新形势和政策,所以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内容融入课程中,确有必要。此外,形势与政策课程不能够仅仅停留在理论的讲解输出上,还应当充分发挥实践课的积极作用。立足社會实践,充分利用校外校内资源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中,在信息爆炸时代,结合自我的所见所闻,发表最真实的看法,力促课程丰富有趣,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度,达到浸润细无声的效果。

3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现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高校的思政课的话语体系一定要不断更新,积极做到因时而新,而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是不断更新的,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巧妙地运用和融入课程教学中,能够实现与时代接轨的积极效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融入,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程良好育人效果。

3.1 推进课程学理化和教材化建设

形势与政策课程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实效性,针对不断更新的教学内容,在学理构建上会存在一定的难度。将“时代之问”的道理讲清楚,将道理讲深讲透,需要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之中。具体的融入内容可以从以下方面切入。

第一,帮助学生理解“两个确立”的重大意义和作用。在党的带领下,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可以通过引导大学生思考身边发生的大事记。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促进文化强国的建设、力建安居乐业的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绿色环保的生态社会等工程,这些身边真切发生的事实。进一步感悟到习近平总书记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诺言。我们国家所取得的非凡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贯彻执行以习近平同志为领导核心的党中央的决策,引导学生思考。在新冠疫情发生后,有了党中央的举旗定向,集中力量办大事,我们国家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将疫情的伤害降到最低,这些都是当代大学自己亲眼所见真实事例。通过这些事例帮助学生理解“两个确立”的决定性作用,从而认同和积极地拥护党的领导核心。

第二,帮助学生理解社会发展的政策和形势。经济发展领域,能够理解我国经济从高速发展(GDP两位数的增长)到中高速发展的转变的原因,是我国经济需要良性和可持续发展,破解经济难题,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帮助经济实现稳步向前。也需要破除学生的疑惑,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还是会存在地区之间不平衡,城乡差距依然存在的问题。纾解学生的疑惑,可以从横向对比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数据,并且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之中,说说自己生活发展的改变。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上学贵等社会性问题,我们的医疗和教育体制改革都在不断完善,通过学生身边的实际案例,帮助理解课程理论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坚持人民至上的理论。

第三,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和国际形势,进一步理解我国的外交政策和理念。“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的专题,是形势与政策课程必开专题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一国两制”理论,进一步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以及在世界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下,正确理解我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在港澳台地区的管理中,我国一直秉持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对乱港问题的出现,我国强有力地推进香港国安法,完善选举制度,守护了香港地区的安全。面对台湾地区问题,需要深刻认识党中央在民族复兴进程中“祖国完全统一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的坚定决心。在世界之变的过程中,我国的外交工作需要更加严密和谨慎地开展。在互联网信息化的背景下,大学生对世界形势的变化非常感兴趣,我们需要正确引导,帮助他们理解我国的外交理念和政策。在“东升西降”的全球治理态势下,我国一直保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对国际关系中存在的纷争也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坚定“四个自信”。

第四,针对于教育部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要求的规定,可以促进形势与政策课程教材的规范化和统一化的编写设计。针对于不同年级层段的教学需求,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教材之中,提升教材质量。

3.2 提升教师素质与评价管理监督

统筹处理好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专职”和“兼职”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好的学校特色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有一支优秀教师队伍。”打造优良的教师队伍是基础和前提,因为形势与政策课程会涉及到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内容的交叠,如果单一的教师队伍的组成会影响课程教授内容的深度,聘请优秀行业大家来学校为教师讲学,加强教师队伍软实力。打好专职和兼职队伍的组合拳,做好集体备课工作,能够将优质教学资源进行分享。优化师资队伍,精选教学案例,促进教学知识和价值情感的双向融通。

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课程考核机制。一方面,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验收,过去对课程多以主观题和客观题的纸上测验为主,这种考核方式可能对价值情感的引导存在弊端,更多是以记忆为主。而优化考核方式,可以以小组或个人汇报的形式分享课程学习感悟,抑或针对于某一专题谈看法和理解,帮助学生加强自主化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专题内容的了解。另一方面,加强对教师教学质量考核。从课前备课到课中教学以及课后跟踪反馈,都需要抽查,保证教学质量。课前的教学备课工作的认真开展,到课堂教学活动开展,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将作为评价标准。课后教师是否采用信息化方式做到及时答疑解惑,增加师生黏性。课程结束后学生匿名评教都将成为对教师评价的重要因素。加强教学管理,真抓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相长,才能够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好地融入课程,让形势与政策课程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3 拓展实践教学和多载体渠道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践课教学少,但实践课教学又非常重要,能够促进知行合一。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借助多载体渠道,让课程更加“鲜活”。可以结合学校的校史馆或者图书馆联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开展“我是大学生,我想对党说”等活动,让学生诵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名著,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系列丛书,加深对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课程知识点的感悟。联合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学会可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社会宣讲。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内容带进社区,讲给更多的人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能够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达到学以致用效果。

互联网络载体的运用和覆盖极为重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通过学习APP为学生布置思考题,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思政课教师也需要“投其所好”地深入到学生周边。“快餐式”信息是当下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教师可以开通并使用抖音、微博或者微信公众号,用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和教育,提升网站点击率。比如用创新的日常一题问答打卡或者“唱出你心中心中最爱的红歌”歌曲等方式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好声音”。

4 结语

形势与政策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具有特殊性,其科学性和政治性使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其中成为必然。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客观需要,也是提高思政课实效性,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让党的二十大精神浸润学生心田,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程知识点并践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孔朝霞,王绪凤.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守正创新的逻辑建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4):121125.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1).

[5]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1).

[6]阮森,张磊.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探究[J].教书育人,2023,(01):45.

猜你喜欢
理论价值教学创新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祖国(2017年3期)2017-03-16 13:13:39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当代价值
浅谈现代农业中农艺的重要价值
分析基于网络的高职英语教学创新
科技资讯(2016年18期)2016-11-15 20:56:29
中职美术创新教学实施的方法探究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6:12:22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8:12:03
读写结合探寻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新路径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7:43:20
中职 《电机与拖动》 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0:36:13
试析网络教学平台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论王阳明民族观的当代启示
求知导刊(2016年20期)2016-09-27 00:2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