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仲 李玉玲
摘要:操作系统课程考核,传统采用终结性评价方式,学生平时学习动力不足,课堂参与度不高,平时成绩的核定不够客观和公正。探索利用智慧化教学平台超星学习通,利用“一屏三端”,结合慕课、翻转课堂等混合式教学方法,实时记录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中学习活动、课后作业和期中考试各环节的全过程数据。做到平时学习成绩的评定及时、公平、公正和公开,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动力,提高教学过程的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操作系统;过程性评价;学习通;课程考核;混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4)09-0162-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中指出,要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切实加强学习过程考核,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
课程考核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考核方式和方法很大程度决定了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和精力投入。操作系统课程考核改革从加强过程性考核方式入手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引导学生将精力放在课程学习上来,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1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
1.1 课程考核评价的两种方式
课程评价专家M.Scriven认为,课程与教学的考核评价,根据作用性质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其中过程性评价,也称形成性评价,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主要目的在于搜集课程开发或实施过程各个局部优缺点的资料,作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的依据、提供信息以改进课程的过程。而终结性评价,也称总结性评价,是在课程结束后向教师或决策者提供关于课程是否有效和成功的信息及评价[1]。
1.2 操作系统课程传统采用的考核方式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基础课程,是本科生取得学士学位的必修课,也是学生参加硕士研究生全国统一考试的四门联考专业科目之一,在教学计划中被设置为考试课和主干课程。课程共64学时,计4.0学分。
操作系统课程传统的考核,主要采用期末考试方式,即终结性考核评价。课程结束后,一张试卷完成对整个学期本门课程所有学生的考核。对任课教师而言,这种考核方式实施起来简单、方便、省时省力。但不足之处比较明显,如单次考核的知识点和内容有限;考试题目多为理论、概念或算法类的考题,缺乏与实际的联系,难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考试内容多为书本上的内容,不利于激发学生拓展学习的积极性;期末一次考试的形式往往只关注考试的结果,无法对学生平时的课程学习过程进行跟踪监控,无法在教学过程中实时反馈等。因为整个学期只有一次期末考试,学生平时的课程学习压力较小,很难将精力真正投入课程学习中,经常会临时抱佛脚,期末突击复习;最终学到多少、掌握多少却很难从一次考试中全面地展示出来[2]。
正是终结性评价存在的种种弊端,大多高校在课程总成绩核算时,会参考学生的平时学习表现。比如课堂出勤情况、平时作业情况和实验等,按照一定的比例再加上期末成绩,给出一个课程综合成绩。但平时成绩的评定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或者没有实时记录,最终可能流于形式,结果还是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要参考对象。平时成绩的评定,因没有严格的标准和实时记录,也多会受到学生的质疑,不能够做到公平、公正和公开。
2 操作系统课程考核模式探索与实践
课堂教学是“金课”的主阵地、主渠道和主战场,要实施基于过程性评价的课程考核改革,更要注重课堂教学的改革与改进。前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要改革传统的教与学形态,广泛开展探究式、个性化、参与式教学,推广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把沉默单向的课堂变成碰撞思想、启迪智慧的互动场所,让学生主动地坐到前排来、把头抬起来、提出问题来[3]。
2.1 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最早由教育学家布卢姆引入教学中,其含义是指通过多种评价手段和方法,对学生学习过程表现出的兴趣、态度、參与度和发展状态做出判断,对他们的学习尝试给予反馈,对他们的学习进展进行持续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体系相比,过程性评价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给予正面、积极的反馈,可及时地、建设性地纠正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提升其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也有助于教师对教学策略的改进与优化[4]。
过程性评价不是对微观意义上的学习过程的评价,也不是只重过程而不重结果的评价,而是对课程实施意义上的学习动机、过程和效果的三位一体评价。过程性评价实施中,要考虑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期间的每一个环节,包括课前预习、课堂签到、课堂互动、随堂练习与测验、线上学习、课下作业、线上讨论、分组任务,以及期中考试、期末论文和期末考试各个阶段的实质性环节的学习行为记录与学习效果监测。
2.2 过程性评价系统设计
随着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智能终端和智慧教学平台不断融入教学中,持续助力教学模式的改革。超星学习通就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面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移动学习专业平台。学习通利用“一平三端”(平台+移动端+教室端+管理端)将线上学习与线下课堂学习互动相融合,具有丰富的课堂活动管理、课程学习资料管理、作业管理、通知管理、考试管理、讨论管理、班级管理和丰富的统计管理等功能。
基于学习通的操作系统课程过程性评价系统,采用线上学习与线下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课程考核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大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则包括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表现、课后复习、作业和章节测验,详细可分解为线下课堂签到、线上课程音视频学习、章节学习次数、线上讨论、线上作业、期中考试、课程互动、分组任务等,如图1所示。这些学习活动和环节的数据采集、分析和结果统计,都由学习通平台来及时实现和完成。
2.3 过程性评价在课程考核中的具体实施
课程考核改革实践中,以计科2018级三个班、2019级三个班为对象,将学习通平台运用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将课前的预习、课堂的互动环节和课后的作业及测验等环节的数据都通过平台收集和反馈到任课教师,收集到的数据可通过图表等方式统计、分析与显示出来,更让教师以直观的形式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进度及知识的掌握情况。
在首次課上,教师将过程性评价系统中包括的考核项目、考核方法及所占比例等向学生讲解清楚,在整个学期课程学习中据此执行。学生可以实时查看自己的各项得分,课程学习结束后,及时将平时成绩公布于班级学习群中,真正做到课程学习平时成绩的公平、公正和公开。让学生平时的课程学习有痕迹、有动力。
1)课前预习数据收集与分析。教师课前将需要学生预习的音频、视频、PPT讲义、PDF文档等学习资料发布到学习通平台,并通过系统内置通知消息形式告知学生。教师就可通过任务完成的详情信息,包括视频观看时长、反刍比、完成时间、视频中测验答题详情及未完成人员信息等来查看学生对要求预习内容的完成情况,可以通过学号或姓名查找了解某一位学生的预习情况。再结合课前练习或小测验,掌握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据此来安排或调整课堂讲授计划或内容。
2)课堂考勤数据收集。线下课堂教学上课前,教师通过在学习通对应班级内发放签到,可以实时掌握学生出勤情况,包括普通签到、手势签到、位置签到和二维码签到等多种形式的签到。相较过去的课堂上逐个点名考勤而言,节约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对于个别未带手机的学生,教师还可以代为签到。根据实际情况,可以修改学生的签到结果为缺勤、事假、病假、公假、迟到、早退等。在手机端App中,针对未签到的学生,任课教师还可以批量编辑修改学生的签到状态。
3)作业数据收集与分析。课前预习效果反馈,课堂知识掌握情况,或课后作业完成情况,都可以通过作业形式来数据收集与分析。通过设置作业的开始时间、截止时间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段提交作业,而通过高级设置中的及格标准设置、重做设置、作答要求、督促设置、分值设置、防作弊设置和评分设置等,可根据需要让学生多次提交作业取最高成绩而鼓励多次练习掌握易错点、设置题目乱序随机出题防止作弊等。根据作业统计详情,教师能够掌握全体学生对各道题的答题正确率,针对每一道习题,还可以查看每位学生的答题情况。
4)课堂互动模块各环节数据采集与分析。学习通平台课堂互动模块中,有包括课堂签到、投票、选人、抢答、主题讨论、随堂练习、问卷、评分和分组任务等环节和情境设定。用于收集和分析课堂教学中各个环节学生的参与情况。通过参与活动获得积分,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来。
以随堂练习为例,通过定时发放的随堂练习或测验数据采集界面,可查看练习中每个题目的已答和未答情况,查看每个选项的答题情况,各个选项的选择比例饼图等统计数据。每次课结束后,教师即可通过几分钟的随堂小测验来掌握本次课上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情况。这既便于教师及时对课程的调整与改进,也让学生实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
5)分组任务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教育部吴岩司长认为,现在提倡探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和问题。要提供环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敢于批评和敢于质疑的能力,培养有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社会需要的时代新人[5]。
分组任务在学习通中属于课堂活动模块,但此类任务更适合布置课下学习任务。任务分组方式可以是固定分组、学生自选分组、组长建组和随机分组方式;评价方式则包括教师评价、组内评价、组间互评和自评多种方式;评价时间设置上也比较灵活,可根据需要设置为任务结束后可评价、指定评价时间,或者不限定评价时间。
教师布置开放性分组任务,让学生以团队形式分工合作,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与统计数据,制作汇报PPT文件。然后线下以翻转课堂形式分组汇报,通过自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多种方式,最后给出综合成绩。这种开放性分组任务,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固定的模板,学生可以运用学习到的课程理论知识,结合案例研究成果,发表自己的想法与看法,让思维活跃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或辩论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探究能力、创新能力、文档写作和演说演讲的能力。
6)期中考试环节数据采集与分析。平时组织一次线下考试会涉及试卷、考场、时间和监考教师等诸多因素,手续比较复杂,而线上考试相对简单很多。为了验证课程阶段性教与学的效果,在学期中间设置一次考试,将前半段课程学习的主要知识做一个阶段性考核与教学反馈。教师借助课程试题库,可以很方便地设置试卷。考试结束通过统计详情分析学生在上阶段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7)课程各项平时成绩统计详情。课程结束后,教师可将学生整个学期的平时学习成绩从学习通平台中导出,将平时的综合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按照期初公布的比例折合后,给每位学生算出一个课程总成绩。系统导出的成绩包含成绩详情、各权重项百分制得分、学生综合完成情况、任务点完成详情、音视频观看详情、讨论详情、章节学习次数、作业统计、考试统计、章节测验统计和课程综合统计等详细数据。
8)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成正相关关系。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20级和2019级两届近230名学生的统计数据表明,学习通记录的学生平时学习总成绩和该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基本成正相关关系,平时成绩高的学生,一般期末考试成绩也相对较高,反之亦然。图2是计科2019级1班的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关系。这说明利用学习通平台记录的课程学习过程性数据是可靠的、相对客观的,平时成绩能真实记录和反映学生在整个学期学习本课程所花费的精力和达到的效果。
3 结论
基于学习通的过程性课程评价方式,在移动互联网的夹持下,保证了过程性评价各项成绩记录的及时、公平、公正和公开,改进了以前平时学习成绩靠手工统计、不及时、不够客观的现象。学习通平台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各个环节的应用,将学生手中的智能手机应用到课程知识学习中来,既丰富了课堂学习方式,也避免学生沉迷于刷视频或手机游戏等。当然,过程性评价并不排斥以期末考试为代表的终结性评价,而是要与之紧密结合,让课程考核的时间更加灵活且持续,考核的手段更加科学有依据,让考核的形式更加多样有内涵,从而培养学生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
参考文献:
[1] 李雁冰.课程评价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9.
[2] 李海明,翁卫国.宏观经济学:教学范式新探索[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2):112-116.
[3] 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8-6-21.
[4] 祝博.过程性评价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31(8):91-94.
[5] 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通联编辑:王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