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人画发展概况及其逸格的体现

2024-05-19 10:54李芸姗徐钰寒
东方收藏 2024年3期
关键词:发展概况文人画

李芸姗 徐钰寒

摘要:文人画是指由文人墨客创作的具有特殊精神内涵的绘画作品,多以山水、花鸟、人物、案头清供、生活场景为内容,这类作品基本上是出于畅神、适意、自娱、寄情的目的而创作的。文章就文人画的发展概况及其逸格的体现进行浅析,望对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文人画;发展概况;逸格体现

文人画,顾名思义就是由文人墨客创作的绘画作品,属于中国传统绘画大范畴中精英阶层的画。其作者基本上是在诗歌、书法、文学等领域具有一定修养的知识分子,有着纯洁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质,由这类群体绘制的画作,基本上是基于畅神、适意、自娱、寄情的目的而创作的。陈师曾说:“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盖艺术之为物,以人感人,以精神相应者也。有此感想,有此精神,然后能感人而能自感也。”[1]由此可以看出,自古以来在欣赏文人画时尤为注重画家的人品高洁,这与文人画的创作主体以及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一、文人画发展概况

(一)文人画的萌芽

文人画起源于唐代,在王维的画作中初见端倪,“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将诗歌与绘画充分结合起来,并创作出了令人惊叹的作品。由此可以看出二者具有相通之处,那就是需要对想象出来的对象进行提炼,再加以经营布置,继而创作实践,才能达到抒发情感的目的。唐代张彦远说:“自古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胄,逸士高人,非闾阎之所能为也。”[2]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就意识到善于画画的创作者大多是贵族、士大夫或知识渊博的人,他们常常赋予绘画作品更深刻的精神内涵。可以说这一时期的文人画创作,开始将中国传统绘画从“众工之事”推向“文人雅趣”。

(二)文人画的出现

文人画的发端,通常认为是从宋代苏轼提出“士人画”的概念开始的。苏轼曰:“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汉杰真士人画也。”但凡提到中国文人画,必论及苏轼的这段论述。尽管这个概念的提出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但也为文人画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并对当时和后世的文人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宋代是文人画发展的巅峰时期,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对此我们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来进行解析:经济上,宋代经济飞速发展,这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政治上,文人士大夫的社会地位极高,为文人画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储备;文化上,朝廷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导致文化氛围越来越浓[3]。因此,文人画家们得到了创作的自由和支持。

总之,文人画的发展因宋代文人政治地位的上升和整个社会对文化的积极态度而崛起。宋代文人画家通过画作展示了他们对于社会的见解和态度,心境也较为自由,同时折射出当时社会文化的特点与变革。

(三)文人画的成熟和衰落

到了元代,政治环境剧变,导致文人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人群体面临国家灭亡、外族压迫、科举考试中断和传统道德受到冲击等困境,社会地位下降,尤其是南方文人,当时统治者视他们为异己,处处加以排挤。这些现实问题改变了文人群体的心境,对“桃花源”的向往成当时文人绘画的主流。在当时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下,文人画家们在作品中更多表达了“遁世”“归隐”的观念,因此画面中经常出现“渔樵”“渔夫”“山中居士”等,以此表达他们对社会环境的失望。同时这也是他们自保和维持自尊的方式,在绘画中隐晦地表达了对社会的批判,抒发着对统治阶层的愤懑。

但我们也要看到,元代文人画受道家思想和山水美学思想的影响,将自然之物赋予人的品格,创立了元代笔简意淡的文人画程式。总而言之,元代文人社會地位极低,绘画成为其专业和主业,“元四家”等文人画家群体以山水自娱自乐,文人画迈进了成熟和完善的阶段。

明清两代,文人群体特别是江南文人所处的社会状况影响了这一时期文人画的发展和演变。明初,朱元璋对于江南士族的严厉打压,传统的“隐匿”思想再次成为江南文人的首选,出现了“大隐隐于市”的观念。明代中期,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江南地区出现了奢靡的社会风气,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江南文人群体的社会认知和艺术品位发生重大变化,进而影响到他们的价值取向,明显减弱了对于职业画家身份和卖画行为的排斥。文人对艺术创作的态度不再局限于文人趣味的表达,也开始为迎合市场需求而改变绘画风格和主题内容等。

在此之前,文人群体的雅趣一直影响着文人画的艺术审美,同时文人画家也在积极追求新的绘画理念、努力探索新的绘画风格。晚明社会环境的转变对于此时绘画发展的影响逐渐变大,文人画家的功能、观念、身份等也发生了转变。其中,董其昌在绘画上长期共存的两种面貌,梳理出了江南文人山水画的脉络。他沿着元代江南文人山水画的创作方向,为晚明山水画的延续提供了新的路径,因此得以在江南稳步发展并深入人心。董其昌的“南北宗论”认为南北两派各有千秋,应该互相取长补短,因此形成了南北合璧的美术风格,并将南宗文人画的正统地位确立下来。

从古代文人画演变的历史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时期文人身份的变化以及他们对艺术的追求、技法的提升,都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发展。

二、文人画中逸格的体现

文人画的出现,使得儒、释、道的核心元素能够充分融入中国传统绘画中,或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提炼笔墨、或以静谧禅意经营位置、或以道法自然为格调,历代文人用绘画的方式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一)文人画中的逸格

逸格在中国传统艺术领域尤其是在传统绘画中,代表着一种超越常规、自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它强调的是不拘泥于常规技法,而是追求简洁且富有内涵的表达,同时体现出艺术家的个人风格和思想情感。在绘画领域,逸格尤其强调自然、简约和无法模仿的独特性。自宋代以来,逸格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因为它所包含的不仅仅是对作品的评价,还包括对画家自身道德修养的品评。在古人看来,只有具备逸格,才能得于自然、出于仪表,画作才有气韵。而逸格与道家哲学是密不可分的,在宗炳《画山水序》中,更是将“道”作为中国画表现的最高意境。与自然相交融的境界是文人画品质的最高要求,也是对“道”的一种感悟。为此,画家要胸中开阔,游走于天地之间。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绘画的品评标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如张彦远就对谢赫《古画品录》的品评标准提出质疑:“宗炳、王微皆拟迹巢由,放情林壑,与琴酒而俱适,纵烟霞而独往。各有画序,意远迹高,不知画者难可与论,因著于篇,以俟知者。”[4]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对于中国画的判断已不再局限于绘画的技法、笔触以及画中所要表达的意义,而是开始考虑画家的品格。人们开始重视画家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拥有高逸品质之人的作品在教导和劝诫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都为后世推崇逸格、重视画家的品格奠定了基础。

如李唐的《采薇图》(图1),我们在进行鉴赏时需要先了解该幅画的相关背景。《采薇图》属于历史题材类绘画作品,李唐以商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作为主题。伯夷和叔齐是殷商时期诸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兄弟两先后投奔西伯侯姬昌,后来反对姬发兴兵讨伐纣王,但姬发并没有听取二人的建议,为此他们就决心不吃从周朝来的食物,于是隐居首阳山,每天以采食野菜充饥,最后饿死在山里。他们在临终前还做了一首《采薇歌》,以表达自己坚定不屈的志向。李唐选择这个故事作为绘画题材,与他个人的人生经历有很大的关系。最早李唐以卖画为生,进入宫廷画院后得到宋徽宗的赏识,后又经历北宋灭亡,颠沛流离后在80岁高龄之时被人举荐入了画院。这些经历令李唐对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感慨万分,他赞扬那些保持气节的人,谴责南宋统治者的投降行为,因此创作了《采薇图》。

我们可以看到,这幅画只选择伯夷和叔齐在采薇间隙时的场景进行描绘,两人身旁的锄头和篮子体现出他们耕种自食其力的生活。画中人物比例准确、神态自然,画面的位置经营也很得当,用深色、浓重、茂密的背景衬托出淡色衣装的人物,更加突出主题。用悬崖峭壁以及松树上缠绕的古藤营造出荒芜静谧的场景,而两人的姿态神色又与场景形成强烈对比。他们虽然虚发蓬松、面容清瘦,但是目光坚定。画家准确生动地表现出了他们虽然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但精神上丝毫没有被压倒的情景。我们从中可以充分感受到,在经历北宋、南宋的战乱后,李唐对于投降者的厌恶以及对于自身坚定不屈品格的追求。

(二)如何欣赏逸格

在世界绘画史上,中国文人画是极其独特的存在。前述陈师曾提出的文人画四大要素,笔者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便是人品和学问。不同身份的文人画家在学识、经历、身份等方面有所不同,在笔墨中便多有流露,更值得人们在了解画家的艺术背景、人生经历后再细细加以品味。在此以朱耷的作品为例,阐述如何欣赏文人画作品之中的逸格。

朱耷的身份非常特殊,他生活在明末清初,为明代皇室成员,也是清初画坛四僧之一。对他来说,明朝的灭亡,使他相较于明末清初的其他画家更为悲愤。朱耷一生都自称为明朝遗民,拒绝承认清朝政府,这些都体现在他的绘画作品当中,尤其是花鸟画。他在绘画中通过象征手法表達思想,如鱼、鸭、鸟等都用白眼看着天空,神情中充满固执。鸟和鱼的眼睛常常被刻意放大,黑色和圆形的瞳孔位于眼圈上方。这种夸张的方式被用来描绘眼睛,能够增强其灵动性。朱耷经常通过描绘白眼,向世人以表达其愤世嫉俗之情[5]。以他的代表作《孤禽图》(图2)为例,整幅画面孤禽一只,一足站立,无着无落,空灵寂寥。孤鸟“白眼向人”,具有一种不屈服、桀骜不驯、遗世而独立的情态。

朱耷的绘画作品以形写神、以画明志,并对所画的对象进行夸张处理,以其奇特的形象和简练的造型,使得形象突出、主题鲜明,从而抒发自己愤世嫉俗之情和国破家亡之痛。他的创作重视生活感受,强调灵性,在绘画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结语

在知晓文人画出现的原因、发展概况之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想要更好地欣赏文人画中的逸格,不仅要看作品里画家笔墨的体现,更要结合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背景,理解作品背后画家的思想感情,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地对文人画做出客观评价。

参考文献:

[1]刘嫚.“消逝”与“涅槃”——文人画对中国画民族特色的建构作用[J].美术教育研究,2023(09):19-21.

[2]张建业.文人画,世界艺苑的奇葩[J].国际人才交流,2023(04):60-61.

[3]丛瑞.从宋代绘画看文人士大夫的风雅之气[J].艺术评鉴,2023(05):37-40.

[4]王栩颖.文人画中的逸格[N].中国书画报,2022-06-15(016).

[5]陆忠良.八大山人的绘画探析[J].成功(教育),2012(09):293.

作者简介:

李芸姗(1995—),女,汉族,湖北咸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教育学等。

徐钰寒(1990—),女,汉族,湖北咸宁人。硕士研究生,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美术学、教育学等。

猜你喜欢
发展概况文人画
文人画文人
文人画文人
古代文人的特殊规定性及文人画的发生
“文人画”里写春秋
禅画文人画中的简约与萧散
冯骥才:关于文人画史的思辨
浅析油画技法和鉴赏的认识
屋顶轻便型速生草坪建植研究探讨
浅析大号基础学习中重点与难点
蒙医药特色与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