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夕忠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支撑现代化产业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后盾。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始终秉承“企业的需要就是学院办学目标”的办学理念。多年来,学院不断探索校企合作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先后制定、修订了《校企合作管理办法》《订单班管理办法》《学制技师“双导师”管理办法》《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办法》《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办法》等。
自2013年起,学院每年举办一届校企合作推进会,充分调研企业岗位需求和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持续优化升级专业群建设,形成与首都“四个中心”定位高度契合的四大专业群(其中3个专业群为北京市特色高水平专业群)。智能制造类专业群面向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服务“科技创新中心”,培养智能制造技术、增材制造技术等方向的高技能人才;环保检测类专业群精准培养服务首都城市环境、食品安全和药物检验方向的高技能人才;文化创意类专业群服务北京市“文化中心”建设,培养文物修复与保护、多媒体制作方向的高技能人才;汽车服务类专业群围绕新能源、智能化的新方向,培养新时代汽车后市场服务方面的高技能人才。
学院品牌专业群吸引了航空航天等央企和西门子、德马吉、费斯托、奔驰等一批国际知名企业,实现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共育,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实现100%的订单培养,有81家企业参与校企双主体育人,年均输出600余名符合企业要求的毕业生,年均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5000人次。
多年来,学院在校企合作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探索出一些经验,总结为“三平台、多维度、三模式”,即形成了以三类校企育人平台为基础、多维校企合作内容为特色的三种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三平台”指基于校企双主体的三种合作方式或平台,分别为工程师学院、技能大师工作室、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多维度”指校企合作内容多维度,如共同招生、共同建设专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共同建设师资队伍、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和资源等;“三模式”指基于校企双主体的三种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别为在校生订单培养模式、学制技师“双导师”培养模式、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基于合作平台,服务于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和企业双方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师资培养和互聘、实训基地建设、人才评价、技能竞赛等多维度合作,每个平台均在订单培养、学制技师“双导师”培养和企业新型学徒培养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平台”以校企双主体为基础、工学一体化为支撑、资源共享为保障,将校企合作育人模式贯穿学院学制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始终,培养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不断提升学院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基于学院多年实践经验,提炼了基于“三平台”、服务“三模式”的多种合作形式的有效做法,总结形成了可供参考的案例。
案例一:校企共建工程师学院,开展高质量订单培养
基于高度契合的专业基础,学生入校即订企。依托校企共建工程师学院,搭建共育订单学生平台。以首航工程师学院为例,由航天一院旗下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和学院合作建立,主要面向航天类企业加工制造、工艺编制、设备维修调试岗位群,培养从事航天军工产品加工制造精密检测、加工误差分析、工装夹具设计制造、工艺编制、CAD/CAM、机床设备调试、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航天产品装配设备管理等岗位工作的高技能人才。以培养符合航天企业需求的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操作调整工、数控机床装调工维修工等高技能人才为目标,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标准和教学资源,共同建设实训基地,联合攻关技术难题,技术人员互聘优化师资队伍,共同打造产教融合育人环境,把企业文化、经营理念、职业素养等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此外,学院还提供企业职工优质培训及配套资源,负责软硬件建设以及工程师学院物资管理等;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提供课程建设指导服务,提供新技术与新产品的培训,校企联合社会服务等。
截至目前,校企共同创建了23个工程师学院,促进了学院专业群高质量发展,培养了高水平教师和高质量技能人才。培养了宁雅萍等近90名优秀毕业生,这些优秀毕业生均就业于航空航天、兵器、机床制造等高端制造企业核心技术岗位。
案例二:校企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高质量学制技师
校企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充分发挥技能优势,在新技术、新工艺创新创造,技能克难攻关,技能传承与推广方面总结形成典型企业生产案例,用于技师学生培养,解决学生实践经验不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足的问题,确保知识技能型技师学制培养质量。
以王展超联合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例,联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史海军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王保森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钱卫中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王连友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北方车辆集团有限公司“马小光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头人,和第41届至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数控车项目中国专家组组长宋放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导师孙剑飞等,组成了多元化的技能大师团队。其中,特级技师6人,中华技能大奖3人,全国技术能手10人,大学教授(副教授)2人。多元化的技能大师团队共同完成了“复杂曲面叶轮加工”“复杂箱体加工”“难加工材料加工”“数控车工非标准刀具研究”“关节臂零件技术改进”等多项技术、技能攻关课题。多元化技能大师团队为学制技师开发高难度、开放性课题,学制技师直面研发生产中的难题,培養过程中实现了“学校内代表性工作任务”到“企业内真实生产课题”为载体的学习过渡;学生通过技术攻关、生产校验等,实现了专业知识、技能与学习工作过程知识的衔接,提升了专业能力、通用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
此外,多元化技能大师团队还在企业新型学徒培养、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技能竞赛等方面发力,高质量的育人效益和社会服务效益推动了行业企业的发展。截至目前,校企共同创建了9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其中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4个。累计培养学制技师900余名。
案例三: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培养高质量学徒
在政府政策支持和引导下,校企创新合作模式,构建多元主体联动的校企合作机制,采取校企“双师”联合、工学一体化等模式,共同培养企业职工。企业“招工即招生”,职工“入企即入校”,组织企业新入职员工和新转岗员工参加企业新型学徒培训。
以北京奔驰实训基地为例。2022年,学院与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共建产教融合实訓基地。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校企共同培养新能源汽车装调和维修、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与运维2个紧缺工种,为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向新能源汽车产业转型储备技能人才。
基于企业岗位需求,校企共同制定企业新型学徒人才培养方案,为企业学徒量身定制具有针对性、科学性的培养方案,切实满足企业职工岗位能力需求;为解决职工学习与工作实际困难,校企共同开发线上培训课程,完善线上培训平台,保障学徒培训工作持续有效推进;以学徒培训内容对接技能人才评价标准,以学徒培训效果评估对接技能考核要点,校企共同开发企业学徒评价体系和标准,充分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由传统意义上的“培训学徒变为学徒培训”。通过培训使学徒更加精准掌握岗位操作技能的关键点,保障了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提高企业学徒的技能水平,为企业培养更多的知识型、技能型人才。
截至目前,学院积极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累计开发合作企业生产性实训基地110个,年均培训量约10000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培训量5000人。自2020年学院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至今,与北京奔驰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华润双鹤药业、北京波士集团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北京庆和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等44家企业合作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创建线上培训平台3个,共同开发线上培训课程50余门,对校内外开放共享学时数81131学时,累计培养学徒6306人。学院培养的企业学徒质量得到北京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领导高度认可,荣获北京市“十佳”社会培训评价组织荣誉。
踏上新征程,学院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继续肩负育人使命,砥砺前行,在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等工作中,开创高技能人才培养新局面,引导更多青年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引源蓄能,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提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能人才支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北京工业”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