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从稻城亚丁机场起飞,从舷窗往外看,地面隐现一个小圆点。这个被群山环绕的小圆点,其实是个大家伙,它真实的名字叫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位于海拔3820米的四川省甘孜州稻城县,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也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子午工程二期)的标志性设备之一。
天珠是高原藏区的一种宝石,又称天眼珠。在藏族文化里,天珠被认为是珍贵的“天降石”,寓意着吉祥美好、健康财运。加之这个圆环阵俯瞰起来像一颗颗宝石,因此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便有了“天眼天珠”的美称。
“千眼天珠”本质上是一座天文望远镜,观测的电磁波是射电波段。这是一种波长比可见光更长的“光”,我们常见的手机通信、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工作的频段就是射电波段。
大多数射电天文望远镜是单口径的,也就只有一个“锅”,例如“中国天眼”(全称为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但稻城的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不一样,它是由数百个小“锅”组成的一个观测阵。这种阵列望远镜,天文学上叫作综合孔径望远镜。
作为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太阳给地球和人类带来了光和热,孕育了地球上的生命。但当它“打喷嚏”的时候——强烈的太阳爆发会释放出100亿颗百万吨级原子弹的能量。如果爆发时抛射出来的带电粒子飞向地球,等离子体团携带的巨大能量就會对地球的磁场、电离层、高层大气密度产生严重的影响。这些对地球空间环境产生扰动的事件叫做“空间天气事件”,会引起地球空间环境剧烈响应。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空间天气(由太阳活动引起的短时间尺度的变化被称为空间天气)事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比如电离层扰动会影响卫星导航定位的精度,磁场的变化会在地面电网、高铁等大环路导体中产生超强的感应电流,带来线路故障等。
这时,“千眼天珠”就派上用场了——它像一部超大“射电相机”,对着太阳拍照,给科学家们播报“空间天气预报”。不过,虽然全球监测太阳“打喷嚏”的设备不少,有Y字形、螺旋形等多种形状,但做成圆环阵的仅此一个。
在“千眼天珠”的建造过程中,科研团队原创性提出圆环阵列构型和中心定标总体方案,即“千眼天珠”由313台直径6米的白色反射面天线组成,天线均匀分布在直径1公里的圆环上,圆环中心有一座约百米高的中心定标塔。
每天太阳升起前,313台天线同时对准中心定标塔进行对焦校准,保证射电镜头能够很好地成像。太阳升起后,它们就像向日葵一样对准太阳,随着太阳转动。太阳落山后,“千眼天珠”并没有“下班”,它还有其他观测任务,如探测空间碎片、脉冲星和静止轨道卫星等。
由于太阳的射电特征是快速变化的,普通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逐点扫描已不适用,需要一个射电频段的“镜头”对太阳拍照。
那么,“千眼天珠”为何要做成圆环状?因为我们看到的圆环阵,它的一圈天线以及后面的信号处理系统加在一起,等效于一个射电频段的镜头,这样我们就有了一部“射电相机”。更大镜头才能拍下更高质量的照片,圆环阵的接收面积等效于一台106米的单口径天线的接收面积,有利于更好地分析太阳活动。
视场,简单理解就是望远镜一次观测所能看到的区域大小。而视场大小和望远镜接收信号的“锅”的口径紧密相关:口径越大,视场越小。我们以生活中的常见物品来解释,比如半径越大的放大镜,焦距越大,越能放大物体的局部,但是看到的视场就越小。你也可以想象一下,平时我们用手机拍照,扩大焦距虽然能放大物体的局部,但我们看到的范围却变小了。
此外,小口径的望远镜建造技术相对成熟,成本较低、风险较小。当然,口径越小也就意味着接收到的辐射能量越弱。所以,综合科学目标和成本,科研人员给“千眼天珠”选择了相对较小的6米口径,使其能有较大的视场。
保证了视场之后,我们需要分辨视场内尽可能多的像素点。天文学上,用角分辨率(成像系统或系统的一个部件的分辨能力)来指代观测精细程度。角分辨率与望远镜可以接收到信号的范围尺度成反比,这与上述放大镜原理类似,尺寸越大,看到的结构越精细。
对于单口径望远镜而言,不论角分辨率是多少,它能看到的都只是这个方向上的一个像素点。而对于阵列而言,信号接收范围则是阵列分布范围的最远距离,这个距离在天文学上被称为基线长度。稻城太阳射电望远镜的基线长度为1千米。
在成像概念里,阵列用到的物理原理是光波干涉。如右图所示,宇宙中,两个点发出的光波在望远镜平面处会形成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科学家通过对干涉条纹进行处理,就能还原出空间中哪个地方有发出光波的源。望远镜的最大间距越大,条纹越精细,科学家还原出来的辐射光波的点也就越精细,即得到的图像分辨率也就越高。
“中国天眼”有500米口径的接收面积,是世界上灵敏度最高的射电望远镜,非常擅长脉冲星和快速射电暴观测,但不具备全天扫描能力。而“千眼天珠”的优势在于,具备高灵敏度的同时,通过313个小天线实现如同射电相机般的功效,对于像太阳之类的射电源可以连续拍摄视频。同时,它确定快速射电暴坐标位置的能力更优。由此可见,“千眼天珠”与“中国天眼”,双方虽各有优势,但联手能发挥更大作用。
随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综合效能的释放,“千眼天珠”一定能产出更多的高质量科研成果,为占据射电天文和太阳物理领域国际前沿,助力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
什么是子午工程?
子午者,南北也。子午工程是中国空间科学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一期工程2008年开工建设,2012年正式运行。
子午工程一期大部分观测设备,分布于东经120度子午线附近,如同古人利用长城烽火台传递情报信息,沿南北方向布局设备有利于捕获空间天气扰动的传播和演化过程。
为实现对我国领土的覆盖,以及对中、小尺度空间天气物理过程的探测,子午工程二期应运而生。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它在东经100度和北纬40度附近,增加两条观测链形成“井”字形布局,空间环境监测网络,由此,子午工程将实现从地面对日地空间的三维立体式探测。“千眼天珠”是子午工程二期标志性设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