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指尖上演绎多面人生

2024-05-19 04:46
学苑创造·C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壮剧提线木偶木偶戏

中国木偶艺术古称“傀儡戏”,在中国艺苑中一枝独秀。木偶戏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品种繁多、技艺精湛。本期我们一起来领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广西木偶戏的艺术魅力。

广西木偶戏始见于唐代,在《旧唐书·崔慎由传》中记载,唐懿宗咸通九年,桂林戍卒以“弄傀儡”刺探军情,此后木偶傀儡走进了广西百姓的视野。清代时木偶艺术已在桂东、桂南、桂西和桂中地区盛行,至今已有千年历史。这项流传已久的民间戏剧艺术正式进入广西后,在八桂大地上落地生根,并将彩调、壮剧等剧种的表演元素融入其中,铸就成如今的广西木偶戏。

广西木偶戏以传统提线木偶戏、仗头木偶戏为主,随后发展出软体木偶戏、铁支木偶戏等新的表演形式。提线木偶戏是流传最久的木偶戏表演剧种之一,通常由一人或两人通过吊线来操控木偶,表演者一手提起勾板,一手控线,通过梳线、勾线、提线、穿线等技法操纵木偶进行表演。

与提线木偶相比,仗头木偶的表演更为“直接”,表演者一手掌握两根操纵杆进行表演,又被称为“举偶”。

杖头木偶戏主要有两个步骤:首先由操纵者演绎剧目人物的形体动作、对白唱段、步伐调度等;其次,操纵者需要操控木偶,右手持木偶头部主干,操纵头、眼、嘴、耳和身体,左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虚握成一个锥形,将两根控制木偶双手的侧杆(又叫扦)握在里面,拇指和食指捻动扦杆,通过“举杆、捻扦、穿扦”完成各种动作。

除了传统的表演元素,广西木偶戏还融合了壮剧、民间小调、山歌等壮乡传统民间艺术,将经典故事重新演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例如,传统仗头木偶表演片段《楼台会》,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千古爱情佳话融入壮剧编排,木偶表演与北路壮剧独具特点的十字步掏花点步转、三穿花、男生前点步、小垫步相结合,展现出一个与以往不同的《楼台会》。

此外,广西木偶戏还发展出软体木偶戏、铁枝木偶戏。软体木偶以木头作为骨骼躯干,再用密度海绵进行包裹和塑形整体,真实感更强,体态更柔软。而铁枝木偶增加了木偶的操控杆数,通常一只木偶身上会有七根铁支。结构的改进也让木偶操纵更灵活,从而丰富了木偶的表演形式,更具观赏性。

“人偶合一”的表演灵魂是广西木偶戏的重要特征。在木偶戏中,演员并不直接进行表演,而是通过木偶来传达角色的感情,因此,人与木偶的配合是否默契是演出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为呈現更自然的木偶表演,每位木偶戏演员的日常训练主要包括“声、形、台、表”四个方面。“声”指对白唱段,演员在演出时需要自己给木偶实时配音,并完成唱段,这对于演员的体力有较高的要求。“形”指形体、步伐等基本功,在没有演出的日子里,演员仍需要坚持每天进行至少1小时的基本功训练,保持“肌肉记忆”。“台”指台风,演员站在舞台上时,就要把自己完全带入角色之中,想象自己就是手中的木偶。“表”主要指操纵木偶,在声、形、台的基础上,木偶戏的最终呈现还是需要演员以手表意,用灵活的双手呈现角色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把想传达的情绪都凝聚在木偶上。

演员赋予了木偶灵魂,让其能够栩栩如生地与观众见面,但在聚光灯的舞台外,还有一群匠人,首先赋予了木偶基本形态,制作出了木偶的躯体。躯体与灵魂的结合,才是完整而丰满的广西木偶戏。

在创作木偶时,需要将其真正当成一个人来考虑,脸型、五官、妆容等都需要符合角色的定位和性格。如制作一个七八岁孩童的人偶,要符合这个年龄段孩童的外貌特征,如脸颊婴儿肥、眉毛短、中庭距离近、脑袋比较大等,只有抓住不同人物的形象特点,做出来的人偶才会活灵活现、贴合实际。

一块块木块、泥塑、细铁丝……看似普通的零部件在木偶制作匠人们的手中变成了各式精良的机关,被设置在木偶的手臂及躯干等地方,让木偶有了能“动”的活筋骨。

木偶戏的表演者、制作者们,更是木偶戏的守护者,他们在传承守护的基础上让广西木偶戏焕发新的光彩。

猜你喜欢
壮剧提线木偶木偶戏
木偶和木偶戏
传统戏剧——木偶戏
陕西合阳提线木偶戏发展思考
木偶戏
木偶戏
泉州提线木偶动作形式探微
客家提线木偶戏的艺术传承及改善路径研究
一天早晨
壮剧来啦
广西壮剧的保护与继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