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兰兰 鲁石
摘要:新建高职院校的大学文化理念建构应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兼顾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定位的顶层设计。本文以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为例,阐述了学校在寻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耕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凝练形成的“尚同于学 尚礼于人”的核心文化理念,并以其引领学校发展,最终实现了“儒墨文化”在新建高职院校中的创造性转化与运用。其大学文化理念的建构与实践探索经验值得借鉴。
关键词:新建高职院校;大学文化;建构
引言
高职院校不仅承担着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也肩负着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使命。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建高职院校日益增多,大学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的大学生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价值。
一、文化定位:大学的文化使命与文化自觉
(一)大学文化应引领社会文化发展
文化本位论认为,教育最根本的作用是促进和推动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教育的根本问题是文化问题,教育的价值取向就是文化的价值取向。当代高等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经历革命与时代洗礼,构筑“兴文化”的重要堡垒,建设“育新人”的重要阵地。大学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的源泉)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的时代特点,注重文化转型,主动适应新时代和新环境对文化的要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民族复兴提供优秀的文化保障。这种引领社会文化发展的文化自觉是高校的重要使命与社会责任所在[1]。
(二)大学文化应引领学校特色发展
近年来,江苏省新增高职院校很多,但大学文化同质化现象严重,进而导致高职院校组织趋同:办学目标趋同,以示范院校水平或升格本科为目标;专业设置趋同,热衷于设置低成本专业或热门专业;人才培养趋同,重“技”轻“人”,热衷于模仿国外如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培养模式,忽略制度和文化差异。这种人云亦云式的盲目跟风,造成了高职院校办学千校一面,缺乏特色与创新的局面,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遭受实践桎梏。究其原因,缺少特色定位的大学文化理念引领是制约高职院校差异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瓶颈。有鉴于此,苏州工业园服务外包职业学院(以下简称SISO)自办学之初就确定了“以文化人”的文化发展定位[2]。
二、文化溯源:兼顾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定位的顶层设计
(一)文化自信: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是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在文化自信与文化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责无旁贷。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与墨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追溯至先秦诸子时代,儒墨已是“世之显学”。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儒墨文化极大地影响了历代国人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和处事行为,已经内化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规范。时至今日,儒墨文化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可以为高校大学文化建设提供明确的价值取向。
(二)时代召唤:服务外包产业的跨界需求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经济时代意味着市场需要更多拥有交叉思维的跨界人才,经济的融合发展、创新发展也在不断催生新领域、新业态。近十多年来在我国蓬勃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正是产业跨界、行业跨界、融合发展的典型。服務外包产业包含ITO(信息技术外包)、BPO(业务流程外包)、KPO(知识流程外包),其覆盖了三大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作为与垂直行业结合最为紧密的产业,其本身就体现出行业跨界的特点。SISO遵循“为产业办教育”的办学宗旨,建校之初就一直在思考如何突破专业局限培养具有跨界思维能力、跨界解决问题能力、跨界创造性能力、跨界职业岗位迁移能力的跨界融合型服务外包人才。根据能力结构理论以及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学校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构建了“健康人”“社会人”“职业人”三位一体的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既注重传统人才培养目标所重视的本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学生跨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既注重学生科技素养、科学精神、实践技能的培育,更注重学生人文素养、人本精神、道德情操的熏陶。这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和跨界融合的产业需求也是学校文化建设采取“儒墨互补”方略的重要考量[3]。
三、理念探索:大学文化的建构与进化
(一)进化之理: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每个儿童都先天具备两种作为人类种系特征的认知机制:高级思维能力和内省能力。前者指的是概括和抽象能力,儿童能够很快地把声音符号和其指称对象靠的就是这种先天的抽象思维能力;后者指的是儿童善于反思和想象,具体表现是儿童游戏过程中的自言自语现象,通过反思和想象,儿童形成了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但是,以上这两个机制仅表明儿童具有认识世界和建构世界的潜能,其知识结构的形成是在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交往和协调过程中逐步进化而成的,而且由于每一个体所经历的社会文化环境都不同,其知识体系都是独特的。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学校的办学方式应该是“顺进化之理”,学校文化建设也是在协商互动中不断调整和建构的,换言之,大学文化也可以“顺进化之理”而不断发展、进化[4]。
(二)未来之需:服务外包产业与人才培养展望
在“互联网+”“人工智能+”“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的推动下,服务外包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服务外包ITO/BPO/KPO三大业务领域与垂直行业的结合将更为紧密,对人才能力跨界要求将更高;而随着产业的跨界融合发展,服务外包本身也产生了新领域、新业态,学生要不断了解和把握产业发展动态前沿,根据产业发展新形势满足产业发展对职业综合能力的新要求。站在科学发展、科技进步、产业技术革新的“未来”视角,无论是学校还是师生,都要不断致力于“学”。因此,学校的办学目标就不能局限于传授一些规定的知识,也不能局限于培养适合于某个企业的技能,而应该以服务于学生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使其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经济社会。因此,我们的办学目标是“应未来之需”,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礼”)、优良的学习习惯(“学”)、综合素养,培育其发展的“潜能”而不是单纯的技能。
四、多维建构:SISO的大学文化实践探索
从寻根溯源传统“儒墨文化”出发,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SISO借鉴叶圣陶先生的教育理念,在办学初创阶段确定了“为产业办教育”的办学目的,“应未来之需”的办学目标和“顺进化之理”的办学方式。在办学实践过程中,学校紧紧围绕这个定位实施教学改革,探索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逐步构建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生态和大学精神。
(一)平民思维:积极进取的向上动力
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学生。据历年招生数据统计,学校70%以上的学生均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收入一般。在文化理念的设计中,学校充分考虑了生源特质,在代表平民精神的墨家文化中寻找思想源泉。墨家文化中进取精神、吃苦精神对家境一般的高职学子来说无疑具有积极的价值导向意义,以此为精神内核的大学文化建设在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积极上进的内生动力。同时,墨家有强烈的社会实践精神,而这种实践精神正是职业教育所不可或缺的。
“尚同于学”指要遵循进化之理、教育规律。维果茨基的知多者、最佳发展区和脚手架理论都为我们探索优化的人才培养方式提供了理论指导:知多者指的是良好的学习朋辈,最佳发展区指适度的学习目标,脚手架指教师和周围社会文化社区的功能;同时,其核心的社会文化决定论则告诉我们必须采取真正意义上的开门办学的方式,要求所有的教师和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与墨家的实践精神异曲同工),在社会交往中发展与成就自己。从这个逻辑基点出发,学校在大学文化构建中发展出了“尚同于学”的教育理念:学校教育规律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要促进学生在与社会文化语境互动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一定的认知框架,建立独到的知识体系,养成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习惯,使得学生能够适应经济社会的需要,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材,推动学生的“进化”。
(二)和谐完善的健康人格
大学生从应从行为规范中一点一滴做起,积习成性塑造人格。《弟子规与服务外包职业素养》课程的开发正是基于此种考虑。学校以大学文化引领高职教育发展,通过“礼之用”建构师生间、学生与学校间和谐的精神对话关系,通过“陶冶”“唤醒”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实现文化、授业传道的基本假定。
(三)“职业人”发展维度:亟待培育的核心职业素养
学校2013年以服务外包企业人力资源专员(含人事主管、项目经理)为调查对象专项调研了当代大学生服务外包职业素养现状。问卷分析结果表明,当今大学生的服务外包综合职业素养亟待提升。服务外包企业公认的核心职业素养按照培育迫切指数(迫切指数=重要度×绩效差值)排序依次为:时间管理,忠诚敬业,主动性与责任心,团队协作,专业动手操作技能,执行力与自律性,情绪管理,坚韧性与耐挫性,服务意识,沟通能力。其中,时间管理、情绪管理、执行力与自律性、坚韧性与耐挫性、忠诚敬业等体现在“尚同于学”的自我管理维度,团队协作、沟通能力、主动性与责任心、服务意识等体现为“尚礼于人”的人际素养维度,二者共同构成了职业发展维度的综合素养需求。
五、大学文化的体系化建设
基于多元维度的文化构建,学校在寻根“儒墨文化”、深耕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凝练、形成了“尚同于学 尚礼于人”的核心文化理念,并以其引领学校发展,构建大学文化体系。在制度固化层面,学校引入ISO9000管理认证体系,以精简、规范、高效为原则,强调标准、质量、执行,打造“尚同”文化;在环境外化层面,学校以校园文化环境、国学堂、物用传习所为载体,传承地方吴文化、礼仪教育、国学经典、心性修养,培育“尚礼”文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科技与人文的跨界能力培养,构建了“分层多元、跨界互选”的课程体系;在学生管理过程中,构建了“学生主体、项目主导、量化管理、动态反馈、全员参与”的德育学分体系;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实施“职业人计划”,根据职业素养导向分层、分阶段梯度培养,将学生打造成为合格的“职业人”,与企业用人需求实现无缝对接;在平台载体建设过程中,先后打造心理素质拓展基地、“三思树”创业基地、社团活动与志愿服务基地、青年生活社区等实践平台;在精神引领层面,自下而上地内生出“拓荒精神”“龙舟精神”,在凝聚人心、开拓进取、促进学校跨越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情感驱动效应。
六、大学文化的引领成效
SISO作为一所新建高职院校,自建校之初就探索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墨先贤的思想精髓作为院校文化建设之源,在办学实践中结合高职教育规律与人才培养特点,与现代职业教育文化进行深度交融,对儒墨文化的教育内涵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弘扬,逐渐进化形成了以“尚同于学尚礼于人”为校训、以“顺进化之理 应未来之需”为办学理念的核心文化体系。以“儒墨文化”为引领,学校在短短十年间迅速崛起,一跃成为江苏省最年轻的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学校将核心文化理念贯彻到办学目标、人才培养规格的制定、课程体系的建构、专业设置与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校园环境建设等各个方面,形成了完整的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体系,成为学校跨越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引擎”。在深化校企合作基础上,学校动态对接区域产业发展形势,建立校企融合共生发展机制,开展了跨界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开展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开展了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建设,开展了国际化人才培养,多种举措提升了学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建设“分层多元,跨界互选”个性化课程体系,配套实施完全学分制改革,学校改革举措形成的教学成果《跨界融合型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荣获2018年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学生的多岗位适应性受到企业的好评,建设期内企业年均满意度达98.20%,年均就业率高达99.19%。学校于2015年被江苏省教育厅、财政厅确定为“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2019年通过认定正式成为江苏省内最年轻的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结语
SISO坚持以文砺人、以文化人理念,坚持把传统“儒墨文化”、地方吴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文化育人的底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并结合时代特征、社会发展、产业革新不断构建与锻造学校文化理念,致力于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和谐共生、珠联璧合,共同指向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最终实现了“儒墨文化”在新建高职院校中的创造性转化与运用,经验值得借鉴。
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课题《高职院校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1SJB0727)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献:
[1]胡钦晓.大学文化资本:生成逻辑与积累机制[J].教育研究,2024,45(02):108-120.
[2]方泽强,谢笑天.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独特形态及其突破——以云南师范大学职教学院文化建设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08):57-60.
[3]张鹏飞.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培育机制与实践路径——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35):18-22.
[4]沈丽丹,舒天楚.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的内涵挖掘与路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21,(08):103-107.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袁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