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学苗
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离不开教学反思。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视角进行教学反思,可以为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提供有益参考,助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教师“身入”课堂
课前组织管理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和实施者。结合实践中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要对学生和课堂的管理有更早的介入,覆盖到课前的两到三分钟。目前,教师普遍存在一种认识上的误区——打了上课铃,正式开始上课。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教师很容易在一节课的开端就出现低效教学行为。笔者在当班主任期间,经常观察本班各科任教师上课,发现有的教师缺乏“教学+管理”的意识,总需要占用课堂时间来调整学生和自己的状态,因此打断了教学思路,影响课堂效率。
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有“先组织再教学,边组织边教学”的意识,课前三分钟到班,提示学生做好上课准备或者下发本节课的学习资料,提示课间休息的学生调整状态,提示值日生把黑板擦干净,做好教学准备;预备铃响后,查看本班学生的到位情况,如果有学生未到,要第一时间联系班主任核实,这也是落实“谁上课谁负责”的基本要求。课堂准备阶段的诸多事宜统称为“课前组织管理”。做好课前组织管理是高效开展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
精准实施教学
课堂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阵地。“双新”背景下,教师要从课堂教学目标的完成度、大单元和大概念的明晰度、知识结构化的呈现度三个维度进行教学反思。无论是设计教学还是书写教案,都需要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要结合课标要求、实际学情、单元主题以及前后课时之间的逻辑关系等进行系统思考。在教学反思时,要考虑教学目标是否可操作、可检测、具体化,比如如何准确、恰当地使用“说出”“概括”“总结”“对比”“分析”等词汇,用哪些评价方式检测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是否达到相应标准等。教师要立足自己的教学实际和课堂上学生的具体表现来衡量教学目标是否适切、是否需要调整。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也会出现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不一致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对所撰写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重新进行梳理反思。
就历史学科而言,其知识体系繁杂、知识量大、考查范围广泛,教师可以单元主题、教材大概念为抓手,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明白所学知识的前后联系,形成学生思维发展的“锚”。笔者在进行教学反思或听课时,发现了课堂教学的一个突出性问题——教师结构化教学的实施不够完整。以板书为例,板书需要精心设计,板书结构要突出知識的内在联系,板书内容需伴随课堂教学的推进不断生成。板书的结构化设计是每个教师都应深度反思和提升的课堂教学“微能力点”。
关注学生落实
每一节优质的历史课,都有教师课前的精心设计,重量级的教学展示或者教学比赛前,教师更是会精益求精,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无论是展示课还是常态课,反思教师是否关注了学生对教师所提要求的落实,是闭合“教”与“学”全过程的基础性环节。课堂上学生拿着空白的学案学习、下课后又拿着几乎空白的学案离开,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如果教师的精心设计没有落实到学生身上,就说明课堂教学出现了严重的“信息衰减”。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每节课结束后,都应反思课堂上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具体指导是否到位、是否解决了学生的困惑和问题等。在日常实践中,不难发现,教学成绩优异的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对教师所提要求的落实、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需求和问题。可想而知,如果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在课堂这一学习主阵地“打折”,那“打折”的成绩也就在所难免了。因此,不少学校出台了课堂教学常规,对教师在课堂组织管理方面的行为规范提出了要求,强调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落实度加以关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总之,对学生的学习任务落实程度进行密切关注和深度反思,是教学反思的应有之义。
学生“神入”课堂
激发兴趣——想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内驱力。学习历史需要长久的兴趣,而中学历史涉及的知识面较广、逻辑也比较复杂,很难确保每节课都能从知识层面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项目式学习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积极作用,项目式教学基于项目式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获得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在项目任务中,学生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参与不同的学习任务,自主推动学习活动的展开,故而进行教学反思时,教师既要考虑学科知识的落实,也要考虑学生当前思维能否“消化”学科知识。此外,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讲解历史故事、组织学生表演历史短剧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直接反映了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在教学反思时,教师要仔细回忆课堂上学生对教学内容表现出的兴趣点,并对这些兴趣点进行系统分析,不断优化教学。
提炼方法——会学
“鱼”和“渔”的比喻生动诠释了不同教学过程和方法的成效。教师在回顾课堂教学过程时,要反思自己是否渗透了学法的指导。学习方法的提炼是学生学会迁移运用的前提条件。比如,某一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概括,学生在学习魏晋南北朝的历史知识时,需要对这一时期的背景进行宏观把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政权并立、北民南迁与南方开发、民族交融这几个方面进行总结思考,帮助学生形成认识历史的基本思维方法。把这一方法迁移到认识欧洲近代社会发展这一问题上,学生同样也可以从欧洲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这三大视角审视欧洲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
发展思维——学会
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所谓历史思维,就是越过历史表象,关注前后历史的内在联系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思维的发展,素养就难以真正得到提升,因此,关注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讲评历史试卷时,不少教师总是纠结于学生为何无法在答题卡上写出符合常规标准的表述性语言,其实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学生的历史思维并没有发展到该考查题目所要求达到的深度。比如学习抗日战争这一课时,如果学生只是沉浸于史实而没有生成对民族精神的理解和珍爱和平的思想意识,那么也就意味着学生没有培养起高阶历史思维能力,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从以学生为中心这个视角来说,立足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进行教学反思,必然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获得。
生成素养——还想学
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教师要厘清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明确培养路径,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进行教学反思时,教师要考虑学生是否生成了正确的历史观,是否能在正确历史观的引领下全面审视历史、是否对历史的发展有清晰的时空划分、是否能够利用史料进行历史解释、是否能够形成价值关怀。教师可以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理论,重新审视教学目标、学生学习和教学评价是否达成一致。此外,一节历史课有时不会涉及全部五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教师可以从学生是否理解了重难点、是否形成了知识图谱等角度来反思教学的有效性;而反思学生是否初步具备了基本的学科核心素养,可以从学生理解了哪些问题、还有什么问题不会、还能提出哪些问题三方面来考查。
进行课堂反思是每位教师成长的必修课。关注课堂上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真实的学习,是进行教学反思的两大维度。教师只有在课堂上真正看到学生,这节课才有可能成为一节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