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佳
“照明线路安装与检修”是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职业道德的重要载体。本文以培养学生室内照明线路安装与检修能力为出发点,探索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教学设计,力求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职业技术人才。
对标产业革命,重构课程教学内容
三新赋能,升级教学,重构模块化课程
课程选用“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照明线路安装与检修》,并结合工作手册式教材的特点和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技能大赛规程,对接职业标准、岗位需要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将内容划分为4个教学模块。模块之间既相对独立,又有一定梯度,在知识和技能上由简入繁,呈现螺旋式上升。
课程教学以真实工作任务为引领,围绕照明产业发展新业态、智能照明控制新技术、绿色照明器件新工艺进行设计,形成了“知识技能递进、照明器件迭代、控制技术升级”的课程结构,体现理论与实践、技能与岗位的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开发资源,建设环境,实施混合式教学
课程整合适用于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的资源,将“学习通”App、“腾讯会议”和“课程仿真教学系统”相融合,形成覆盖课前、课中、课后的一体化学习环境。其中,“学习通”App用于采集、分析教学过程中的资源和数据,“腾讯会议”是师生线上交流的场所,“课程仿真教学系统”则是帮助学生掌握操作要领的模拟练习平台。三者有机结合,拓展了教学空间,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支持。
五育并举,育训融合,开展多元化评价
为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生产劳动中的优势,落实五育并举,课程通过“育训融合”的方式实现以训树德、以训增智、以训强体、以训育美、以训促劳。同时,在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形式等方面打破传统,实现多元化评价。具体而言,在评价主体方面,由单一的师评转向多主体评价,充分汲取学生、家长、平台等多方面的意见;在评价内容上,关注学生的既有经验和发展空间;在评价形式上,既注重测验、作业等常规量化评价,又积极引入问卷、交流等非量化评价,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诊断、调节、激励与反思作用。
创新教学模式,完善教学实施过程
以学定教,任务驱动,落实停课不停学
在“以学定教,任务驱动”的理念指导下,课程形成了“一核双主三阶段”的教学模式。其中,“一核”是指课程的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双主”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在“学习圈”理论的指导下,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和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教师以学情诊断为基础,结合教学经验、学习平台反馈和大数据分析结果,从教学起点设计贴近学生实际水平的任务,实现“以学定教”。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指引下,教师以岗位工作任务驱动教学,帮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探索的精神,实现“任务驱动”。“三阶段”是指课前导学、课堂提升和课后延伸三个阶段,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贴近实际,立德树人,学教做训评一体
教学模式中的“三阶段”按照“阅读资料准备任务”“勘查现场明确任务”“合作探究分析任务”“安装检修实施任务”“作品展示评价任务”“巩固练习拓展任务”六个步骤依次展开。教学过程强调手脑并用,在“做中学、做中教、做中训、做中评”。学生通过签到打卡、更换工装、转换身份、课后整理居家学习环境等活动,从点滴小事入手,养成劳动习惯。
虚实结合,协同互补,突破教学重难点
课程将虚拟情境与实际情境、虚拟符号与实际器件、虚拟操作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利用VR技术、动画游戏以及仿真软件等,结合可观察的室内照明环境、可检测的真实照明器件,实现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虚实之间的协同互补。特别是“虚拟安装”仿真软件,具有全面涵盖室内照明线路类型、便于模拟实际操作、可以反复练习的特点,能够有效降低实训成本、提高实训成功率。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理解原理、虚拟安装巩固流程、依据报告排除故障、分享经验促进提升”的流程,强化学习效果。通过个人感悟实践、小组合作探究、全班视听交流和教师在线点评,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提升职业素养。
线上线下融合,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技能比拼,争当劳动能手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运用动画游戏、虚拟仿真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渲染学习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借助VR软件,创设室内照明线路安装与检修的工作情境,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使他们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再如,将“大国工匠”案例视频作为教学素材,结合组间技能比拼与个人“技能之星”评比等激励机制,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升技能水平、端正劳动态度、养成劳动习惯,从而增强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坚定学生争当劳动技术能手的决心。
远程操控,提升学习效能
借助物联网技术的强大功能,课程突破了时空的阻隔,学生在家就能远程操控校内智能照明实训装置,传统的线下学校实训转变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实训学习。同时,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原理、合作学习分享经验、人机学习查找不足等多种途径,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环境、学生与自身之间产生了充分的“互动”,实现了教师、学生、技术和环境的有机融合,提升了任务的完成率和学生的学习效能。
居家实践,提高动手能力
在考虑学生学情和成长规律、行业发展和技术革新的基础上,课程对维修电工的安全常识,常用电工工具仪表的认识和使用,以及室内外照明线路的安装、检修与维护等常规课程内容进行了模块化重构,形成了更加符合线上教学特点的课程结构。在此基础上,教师为学生推送安全培训视频,并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具、实训耗材和安全指导手册,学生可根据家庭室内照明的实际情况开展动手实践活动。通过亲手操作,学生克服了畏惧心理,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极大提升,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和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因地因人因势,创新特色课程形式
因地制宜,改造实训空间
为提高线上教学的效能,学校采取了一系列举措。首先,对校内照明实训室进行全面改造,通过架设无线网络、加装摄录装置,使实训室具备线上教学展示与实时录播功能;其次,根据智能照明控制的实训需求,对传统实训设备设施进行升级,让学生能够在家中远程操控校内照明实训设备;最后,要求教师结合实训任务要求,指导学生就地取材,对家庭室内照明线路进行改造,在家中完成室内照明灯具实物认知、元器件检测和安装调试训练。
因人而异,实施精准指导
在课前,教师通过“学习通”App对每个学生的既有知识水平进行评估,并参考学生的成长档案袋,设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确保实际教学能够紧密贴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课堂上,教师利用数字化平台实时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针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在线指导,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课后,借助测试与问卷,教师针对学生的课程完成情况作出更加翔实的评价,为有效实施课后指导、推送复习资料提供保障。
因势利导,落实课程思政
在“照明线路安装与检修”课程的设置中,教师紧密结合课程特点,遵循学生学习和成长规律,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再生等现实元素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因势利导,从“以小见大、循序渐进、生动有趣、贴近实际、知行合一”五个方面入手,不断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优化思政教育环境,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工匠精神,强化责任与担当意识,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課的同向同行。
【本文系2022年北京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专业群建设视域下工科特色课程思政创新实践研究”(项目编号:AZ202200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