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波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襄阳市教育局而言,不仅是语言上的承诺,更是行动上的落实。近年来,襄阳市教育局以“共同缔造”理念为引领,紧扣“内涵提升”和“均衡发展”两条主线,坚持试点先行、全域谋划、整体推进,把深入推进教联体建设作为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破解“城镇挤、农村弱”和“大班额、大校额”问题的重要抓手,作为检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的重要途径,全力推动襄阳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奋力书写“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新篇章。
自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教联体建设的战略部署以来,襄阳市教育局按照“先行先试、逐步铺开”的工作思路,初步探索形成了教联体建设的“襄阳路径”。
一校一策 推动教育资源再优化
教联体建设的根本出发点是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破解“城镇挤、农村弱”“大班额”“择校热”等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发展。
目前,襄阳市共组建教联体191个。其中,融合型教联体35个,共建型教联体144个,其他类型教联体12个。融合型教联体已形成“名校+”模式,即以一所名校为核心,统一法人,形成“一校两区”或“一校多区”发展格局,由强校、名校、城市学校向薄弱学校、普通学校、农村学校输入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型教联体则是综合县情、校情、地缘等因素,保持法人独立、财务独立,由核心校统筹整体工作。上述两种模式均已形成规模,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示范性。
例如:南漳县打破区域局限,跨乡镇组建9个协作型教联体,以项目建设为依托,在教师交流培养、课堂教學研讨、集体备课、校本教研等方面实现协作发展;枣阳市统筹招生区域重叠的初中、小学和幼儿园,在同一划片学区内建设跨学段贯通型教联体,探索实施“一体化”育人模式;老河口市统筹11所300人以下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在纳入所在镇域教联体的基础上,由市教研室牵头组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联体”,弱校抱团共谋发展,解决了小规模学校教研活动难以开展的问题。
教师是关系教联体建设成效最核心的要素,教联体组建后,各地将优质学校教师“送教”与薄弱学校教师“跟岗”相结合,将管理干部“轮岗”与骨干教师“交流”相统筹,将教师交流“输血”与教师成长“造血”相融通,激活了教师双向交流的一池春水。一年来,全市校级干部交流200人次,中层干部交流346人次,一线教师交流1932人次,师徒结对2196对,联合开展教研活动1393次,联合开展学生活动2626次。同时,通过名师工作室项目共建、教学班子结对、干部教师结对、教研组定期交流等形式,带动培育了一支师德优良、业务精湛的骨干教师队伍。
此外,各地选取不同的切入点,因地制宜,促进资源配置再优化。例如:襄城区抢抓襄阳古城疏解、学校外迁机遇,重新规划檀溪、庞公、城南等三大片区的学校布局,以荆州街小学教联体为抓手,让管理团队、优质师资和教育资源辐射郊区薄弱学校、农村寄宿学校及庞公新建学校;樊城区将城区优质学校与乡镇学校捆绑,组建25个城乡共建型教联体,探索城区教联体学校课后服务优质资源共融共享;宜城市南街小学教联体运用互联网技术,实施“双师课堂”和专递课堂,农村学校共享音、体、美等紧缺学科教师资源。
名校引领 促进办学品位再提升
通过推进教联体建设,2023年秋季,襄阳市3800多名学生回流农村学校就读,6700多名学生从热点学校分流到教联体成员学校,缓解了“城镇挤、乡村空”问题。例如:襄城区荆州街小学教联体实行“捆绑招生”,引导荆州街小学生源向襄阳市第二十三中学和庞公学校流动;南漳县自实施教联体改革以来,农村学校初始年级生源实现20%—40%的增长(回流),其中的卞和小学教联体成员校为农村学校,学生由180多人增加到500多人;老河口市酂阳街道第七小学曾经是老河口市第八小学教联体的成员校,学校从12个教学班、650名在校生增加到后来的22个教学班、1100名在校生,成长为新的优质学校,并且牵头另一所农村薄弱学校组成了新的教联体。
同时,“大班额”问题得到有效化解。例如:谷城县统筹城区“热点校”粉阳路小学和相对薄弱但学位充足的两所小学组建教联体,有序实现了学生分流,解决了长期未彻底解决的“大班额”问题。枣阳市第一实验小学地处枣阳老城区,2020年前平均每个班级学生达110余人,推进教联体建设以来,形成了小南街校区、南园校区、人民路校区“一校三区”的办学格局。去年秋季,枣阳市第一实验小学1800多名学生分流到该校人民路校区。该教联体现有在校学生3800人,平均每个班级52人,消除了“大班额”问题。
2020年以来,襄城区统筹城区、城郊、农村三个地域实施集团化办学改革,共组建襄阳市第三十三中学教育集团等8个教育集团,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到90%以上,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区域、学校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实现了整体提升。截至目前,已有90.3%的义务教育学校被纳入教联体建设。
为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保康县通过以城带乡、以强带弱的方式组建7个中小学教联体,促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实现城乡教育共同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需求。歇马初中教联体通过以党建联席、制度联建、资源联享、队伍联育、教学联抓、活动联办等举措,引领教联体内五所初中抱团成长。一年来,歇马初中教联体内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升,促进了区域内教育质量均衡发展。保康县实验小学教联体以“走出去”和“请进来”为工作推进主线,以共促共治、共建共享、共测共评为主要策略,紧抓建机制、强队伍、提质量等重点,充分发挥学校的辐射和示范作用,有效促进了教联体各学校办学层次和品位的提升。
目前,襄阳市各县(市、区)中,老河口市和南漳县义务教育阶段、枣阳市初中学段、保康县小学学段教联体覆盖率都达到了100%。
典型开路 助力改革行稳致远
按照“试点先行、逐步铺开”的工作路径,襄阳市各地前期做了试点探索,积累了一些好经验、好做法、好模式。按照湖北省确定的工作目标,“到2024年底前,全省县域范围内教联体建设全面推行,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到2025年底,全省80%以上的義务教育学校纳入教联体建设,教联体建设长效机制全面建立,农村学校条件持续改善、质量全面提高,城镇新建学校优质成长、薄弱学校快速提升,城乡、校际差距进一步缩小,学生、家长、社会对教育的满意度明显提升”,对襄阳的要求是到2025年教联体建设的覆盖面达到85%以上。
随着教联体建设的逐步深化,襄阳2024年教联体建设将从试点探索向整县推进、全面铺开转变。在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的基础上,下一步,襄阳市将在推动教联体建设方面攻坚、提质、扩面。
坚持稳中求进、因地制宜。试点阶段,教联体建设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个别县(市、区)因优质教育资源不足,部分教联体建设规模过大,导致牵头学校负担过重“带不动”;个别县(市、区)简单地将集团化办学、学区化管理视同为教联体建设,出现“新瓶装老酒”现象。因此,推进教联体建设走深走实,要坚持“稳中求进、因地制宜”的总基调,既要统筹谋划,又要分步实施;既要整县推动,又要因地制宜。在教联体建设路径上要坚持“成熟一个、批准一个,批准一个、做优一个”的原则,防止出现超越现实条件的“大干快上”现象。教联体联合成员校不宜过多,建设规模不宜过大,空间距离也不宜过远。要优化教联体建设联结组合方式,防止出现大规模“撤并”倾向。要优化教联体建设模式,既要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补局面,又要鼓励教联体内“求同存异”和特色化发展。
坚持盘活师资、推动交流。完善教联体师资共建共管机制,形成与教联体工作相适应的教师补充、职称评聘、绩效分配、选拔任用等制度。促进科学、体育、艺术、心理健康、信息技术等紧缺学科教师校际共享共用。完善教师双向交流制度,每学年教师交流轮岗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每年到乡村交流轮岗的教师中骨干教师不低于30%。将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作为申报特级教师、高级职称的必要条件,任教3年以上作为选任中小学校长的优先条件。
坚持捆绑评价、以评促建。按教联体建设类型,探索实施分类评价,适当设置增值评价项目,重点关注成员校办学水平提升情况。要综合评价教联体整体建设成效,教联体牵头学校和成员学校实行捆绑考核,将成员学校的整体发展情况作为对核心学校主要负责人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按照省里安排,争取创建一批示范教联体,实现“以评促建、示范带动”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