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一脉,守正创新
——中国风景名胜区40年回顾展望

2024-05-19 15:20李金路
中国园林 2024年2期
关键词:名胜区山水风景

李金路

风景名胜区凝结着大自然亿万年的神奇造化,承载着华夏文明千万年的丰厚积淀[1],其核心是中国“天人合一”的山水文化,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奉献给全人类的宝贵遗产。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风景名胜区承担着特殊使命。值此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自然和文化交互作用、传承创新中国山水文化、构建生态文明之际,特此题记。

1 独特价值,天地一脉

风景名胜区独具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山水情怀,它是“自然的人化” 和“人化的自然”[2]的有机结合,是在泱泱中华大地上的伟大创举。天地一脉,生生不息,世代相传。

1.1 独特的衍生路径

神话栖落人间。从1万年前上古时代的昆仑神山,演化到数千年前的东海3座蓬莱仙山;从2 000年前中原大地封禅祭祀的“五岳”“五镇”,扩展到华夏各地数以百计的天下名山,再到现代分布全国千余处的风景名胜区,辉映出中华先民探索天人关系的心路历程[3]。历经对自然崇拜的神圣山水、人与自然相互映照的君子山水、审美抒情自然的诗画山水、各教派修身养性的宗教山水、认知宇宙人生的哲学山水、各家书院治学的文人山水、旅游观光休闲的风景山水、生态及地学研究的科学山水[4],风景名胜区在每一认知阶段都承载着民族的情怀,开启了生命的智慧,交织出一曲曲山水的赞歌。悠久的名山大川一直伴随、护佑着中华文明的艰辛历程,使得今天的风景名胜区与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展,在时空上高度契合[5]。

1.2 独特的精气神

筚路蓝缕,返璞归真。数千年前,就有先贤返回到山林洞穴,置身岩下与木石居,开始了卓绝的身心修炼:通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6],直至精气神的混元整体,达到有形身躯、有感气场和无形意识的高度融合,实现了对人体生命的深刻体悟。自然山水被赋予了人的灵气,风景名胜区洋溢着“山水清音,元气淋漓”“山高水长,天地正气”,在全时空范畴,生动记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医家、武家、书院等诸家学派的修身理论和实践[3]。他们彼此借鉴融合,积淀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自然和文化遗产。

1.3 独特的认识和方法

天人合一,宇宙整体。中华先祖认为:宇宙本源于气,生命本质为气。中国山水文化中独具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观念;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大自然是人化的山水。凭借神奇的风景、神秘的传说、神仙般的幻境和神圣的氛围,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7]。凭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追求人生的超凡脱俗,实现人文品端、山水德性的交融辉映。

围绕中华文明核心的“五岳”体系,模拟出古人意识中的宇宙模型。古代名山大川承担起了国家祭天祀地的重要职能,构建出时空宇宙与人体生命之间“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并促进和完善了天下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1.4 独树一帜的山水文化

1)山水承载修行,修行重塑山水。风景名胜区寻求的是在恍若仙境的山水中,启迪中华民族的人生智慧。历史上无数的帝王将相、仁人志士、圣贤学者,都会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从中汲取精华、审美启智、获得宇宙认知和人生灵感,使得中华民族以聪明智慧著称于世。

深邃的山水文化与灿烂的城市文明相辅相成,相伴相生;山水文化又衍生出丰富的山水诗、山水画、山水文学和山水园林。山水审美,世界鼻祖;游山玩水,百姓乐见,古人在山水间的修行实践,构成了风景名胜区的“景面文心”特征,而一改单纯的绿色生态。

2)尊重历史、敬畏文化。中国的名山大川是人类历史上的创举,功昭日月,辉映时空;独特的历史人文积淀、理想的山水清音境界,构成了中国山水文化的突出价值。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的远古神话、启迪智慧的通灵实践、朴素唯物论思想、整体认知宇宙的方法、寻求自由自我自在的人生社会理想[4],都是今天风景名胜区蕴含的内在特质。它具有全人类自然和文化遗产借鉴的普世价值。

2 时代产物,蔚为大观

2.1 重要作用,不能小视

1982年,风景名胜区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因势而生,借势而兴。它延续了名山传统,继承了山水文化,不仅蕴含了历史文化、哲学美学和生态科学等核心价值,还体现出科研科普、旅游服务、实物产出等直接价值,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衍生价值[1]。它是中国脱贫攻坚的引领示范地,也是公众旅游休闲的最佳去处。

2.2 贡献巨大,不容忽视

40年前,国务院颁布了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这是中国名山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40年来,风景名胜事业砥砺前行,成绩斐然,逐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法规、技术和管理体系。“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8],风景名胜区为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理想,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历经40年的发展,风景名胜区已经发展到1 051处,占陆地国土面积的2.4%[9],保护了中华自然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其中风景荟萃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44处,在我国56项世界遗产中占69.6%[10],其理论思想与管理实践为中国和全球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2.3 精神世界,不可轻视

风景名胜区历史悠久,融合了自然与人文、科学与艺术、诗情与画意,并将哲学思辨结合日常修身,内向寻求人文本源,向外探究宇宙大道,构成了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中国亟须克服现代社会带来的物欲制约,使人们返璞归真,重回天性,促进人的本质发展,而风景名胜区就是修身的妙处、养生的天堂、清心的圣地、意趣的秘境、“中国梦”的原乡。

3 守正创新,当代使命

3.1 守正创新,不可边缘

风景名胜,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血脉,蕴含着东方的思想精髓,是博大精深的山水文化宝藏。自然文化遗产述说过去,预示未来;我们要铭记初心,守正创新;用名山护国佑民,用风景启迪智慧,用山水滋养华夏。风景名胜区具有中国起源和中国智慧、中国气派和中国自信、中国价值观和中国贡献的特性。让优秀的传统山水文化,成为中国新时代发展的动力源泉,为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事业提供思想和方法。如果我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3.2 民族复兴,当仁不让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风景名胜区传承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人生观和道德观。我们可以从山水间的儒释道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向医家、武家、民间诸学派学习方法;激活山水之间曾经承载的鲜活文化,释放出隐藏在其中的遗产价值,获取民族复兴的精神营养。让遗产活起来,让思想动起来,让山水文化复兴起来,让世界读懂中国,让过去预示未来,为民族复兴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支撑。

3.3 生态文明,千载实践

中央提出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理念,与风景名胜区追求的师法自然、协调自然,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人与社会的“人天和美”,以及中华民族的“人杰地灵”思想一脉相承。风景名胜区数千年的历史实践,深刻证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以及“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整体观念。

风景名胜区是中华文明的一枝奇葩,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宝藏。它基于生态系统之上,又延展到文化层面;它包含地质科学内容,又拓宽到哲学领域[3];它是健全生态系统与优秀中华文化的有机融合,是“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亘古实践和当代诠释!

3.4 国家政策,综合效益

在中央提出的“五位一体”建设中,风景名胜区涉及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示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民生福祉等领域。只有用心守护,我们才能对得起老天爷的馈赠、老祖宗的传承和老百姓的期待。要统筹实现风景保护、文化传承、审美启智、科研科普、观光游览、促进社会发展等综合功能[1]。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通过社会来实现的。只有构建好山水间的和谐社会体系,才能实现风景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利用,为人民向往的更美好生活提供风景审美享受。

3.5 风景名胜,天地之间

风景者,山水之精;名胜者,人文之华,风景名胜区是自然和文化有机融合的绚丽瑰宝!要认识自我、尊重多样;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忘本来、面向未来,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经验,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山水文化发展之路。

风景名胜区宗旨:为宇宙立意,“为天地立心”,为江山立传,为社稷立言,“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11]。

致谢:感谢施奠东、胡喜来、李如生、吴婧洋、王钰等先生的不吝赐教和帮助!

猜你喜欢
名胜区山水风景
上饶集中营名胜区
马陵山风景名胜区红色文化教育园
爱在一湖山水间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眺望心中最美的风景
某风景名胜区悬索吊桥检测探讨
《山水》
不可错过的绝美风景
随手一画就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