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舒婷
严 敏*
李 早
成 庚
杨 箫
两宋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全盛发展的开端,文人园林也正是在这一时期逐渐成熟并成为后世私家园林发展的主要模式[1]。徽州园林是江南园林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现存的园林案例还不够丰富。自宋代起,徽州地区的造园活动多记录于各地方志中,但当时的徽州园林并不常被称为“园”,更多地被称之为“亭”或“园亭”。以休宁县为例,弘治《徽州府志》中就有秋水亭、竹洲吴氏园亭、首村朱氏园亭、璜原吴氏园亭等多处宋代园林的建造记录。可见,宋代徽州园亭的建造颇为活跃。
目前学术界对宋代徽州园林的个案研究极少,更鲜有特征与风貌的总结讨论,更多通过遗址考察、图文复原的方式聚焦于明清徽州园林的案例研究,如王冉[2]以明代徽派版画《环翠堂园景图》为依据,确定了坐隐园的方位和空间结构,并对其营造理念做了详细的分析;潘君亭等[3]以汪道昆的《曲水园记》为引,通过实地走访和遗址测绘,推测出园林遗址与布局,对明代中期徽州地区的造园方式和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汪大白[4]以《歙县志》《水香园记》以及各类县志、诗题、图集等为依据,对清初徽州潜口汪氏水香园进行考论。而安徽地区现有遗址的宋代园林仅有黟县培筠园,曾馥榆等[5]通过多次实地调查和遗址测绘,剖析了南宋培荺园的相地选址和造园匠意,补充了早期江南地区的园林史料。众多宋代园林犹如沧海遗珠均未留下遗址和史料,成为徽州园林研究的遗憾。
宋代江南园林文人化渐入佳境,徽州由于与江南水陆相通,园林文化受其影响颇深。徽商经济的发展,理学思想的兴起,共同为宋代徽州园林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和思想上的条件。随着人们对自然美、建筑美品赏能力的提高与游赏之需求,大量建亭阁的造园活动以园记、堂记的形式出现于地方县志、文集等典籍中。本文以徽州园记《竹洲记》记录的宋代园亭为研究对象,通过历史资料进行深入挖掘,初步推断竹洲吴氏园亭的具体建造位置,推导园林布局并总结相关造园思想和造园手法,以期进一步扩充宋代徽州园林的研究案例。
表1 《徽州府志》宫室章中亭台楼阁建造状况表
徽州园林经历了魏晋萌芽、唐宋发展、明清鼎盛至清末逐渐衰落的发展过程[6],选址多在“地偏为胜”、依山傍水的村落,形成徽州园林天然而优越的“相地”条件,再加上理学思想、徽商文化的逐渐浸润,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徽州园林艺术。
记载着“徽素为文献之邦,文献所存,郡志所存也”的明弘治《徽州府志》[7]是现存徽州府中资料保存较为丰富的一部,其中在卷十《人物四》的“宫室”一章中,提出徽州府虽地处山野,但“据林泉之胜,以第宅楼观相雄者,亦比比有之”,同时总结了一府六县亭台楼阁的建造状况,为笔者了解徽州园亭的现状及分布提供了翔实的文献基础,现选取部分记载较翔实的园亭归纳如表1。
由表1可知,宋代是徽州园林的建设高峰期,其中又以歙县和休宁县建造数量为最。本文研究的竹洲吴氏园亭在《徽州府志》中记载如下:“竹洲吴氏园亭,在上山(一作商山),宋吴文肃公儆建,有流憩亭、静香亭、仁寿堂、静观斋、直节庵、梅隐庵、遐观亭、风雩亭、朝爽亭。”
竹洲吴氏园亭的园主为吴儆,宋代文学家、政治家和理学家[8]。吴儆其人,初名偁,因避秀邸讳改名儆,宣和乙巳(1125年)十二月生,生而聪颖,幼时便可“日诵千余言,待至十岁,已可道老生宿儒之不能道也”,弱冠之年与兄吴俯闻名于太学,同辈皆语曰:“眉州三苏,江东二吴。”南宋学者“南轩先生”张栻亦称他“忠义果断,缓急可仗,未见其匹”。《竹洲先生吴公行状》详细记载了吴儆的生平,字益恭,号竹洲先生,家族世居休宁商山。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高中进士,从此宦海沉浮半生,且长期郁郁不得志,于淳熙十年(1183年)二月卒,享年五十九,谥文肃[9]179-187。
“十家之村,不废诵读”的徽州,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视文化教育的地区之一,书院林立、私塾遍布、讲会盛行,形成了“户诵家弦”的繁荣景象[10]。文风昌盛的徽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吴儆,太学谒告回家时,就有数十名子弟跟随他在吴氏棣华堂学习,待其晚年请祠归乡以后,致力于家乡教育事业,修葺旧居,与友同游,交流学术,诗歌相和,同时也有众多学子慕名前来求学问教,并于竹洲开园授徒,学子成才者众多。吴儆晚年致仕后的教学活动,对徽州的教育事业以及新安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吴儆著《竹洲文集》共二十卷,被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其中载有吴儆各类奏折、政论文、表启、书记、诗赋、乐府等作品,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与文学价值。吴儆词作的主题较为多元化,一方面贴近百姓生活,有着强烈的爱国、爱民热情;另一方面也关注生活趣味,蕴含深刻的人生哲学与寓意。其词作常以“以理入词”与“以词释理”著称,传达出浓郁的理学精神[11]。
《竹洲记》记载于《竹洲文集》第五卷的“记”中,文章描述了园主请祠奉老的造园初心,以及吴氏园亭的营建细节。距今为止,该园记是最翔实、最完整的宋代徽州园林记载,文字质朴清新,含蓄蕴藉,而又韵味悠长,正如宋诗文家程珌谓其文章“峭直而纡余,严洁而平澹,质而不俚,华而非雕”。
吴氏园亭的园林实体已经消逝,仍留有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本文以园记、园诗、方志等文字资料为复原研究依据,包括园记《竹洲记》、园林诗词《题朝爽亭》《浣溪沙》《西江月》等、方志《徽州府志》《休宁县志》[12]以及《竹洲先生吴公行状》等,详见表2。除《徽州府志》《休宁县志》外,其他文献资料均收录于吴儆所著的《竹洲文集》[9]139-192。本文首先通过史料初步推断竹洲吴氏园亭的位置,其次进行平面复原,进而对园林景点的流线进行设计和优化。采用路径分析和图文互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先对文献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得出竹洲的空间拓扑关系,再参考园主所著相关诗文材料及造园法则,深化推导得出复原设计图。
由《徽州府志》可知,吴氏园亭为宋代徽州休宁商山镇的一座私家园林,在数亩的园林内,建有静香亭、流憩亭、仁寿堂、直节庵、梅隐庵等8个主要景点,各景点被溪水环绕,是一座规模较大的私家园林,吴儆所作的《竹洲记》更详细地记录下了吴氏园亭的面貌。
为进一步探究吴氏园亭在休宁的具体方位,笔者翻阅了大量的史料。首先根据《竹洲记》描述吴儆“自祖父而上凡七世,皆安耕稼”“世居休宁商山”,可初步推断竹洲位于其家族聚居地——商山(图1)。但商山镇范围过大,竹洲位置仍需进一步确定。
图1 古时商山位置(引自《道光休宁县志》乡村图)
在《休宁县志》卷二十“氏族”一章中记载道:“吴田,在邑南,由开化桠山迁休宁,传至回公。”《新安商山吴氏宗祠谱传》[13]记载更为详细:“吴(浯)田派……发派地:安徽省休宁县商山镇浯田村”,可推测浯田村是宋代吴氏家族的聚居地,极有可能是吴儆讲学、居住的地方。虽然竹洲园亭已没有实体遗存,难以定位具体位置,但基本可确定竹洲吴氏园亭位于商山镇浯田村(图2)。
图2 吴氏园亭区位
在完成对吴氏园亭的选址推断后,结合园记、诗文等信息对园林空间结构进行复原。复原包括3个阶段:园记提取园林景点、文字重构空间结构、细节补充园林内容。
由于文字资料的抽象性和局限性,吴氏园亭空间结构复原首先在园记中完整提取景点信息,通过标志性景点定位的方式,将园内景点根据方位词组合,再判断各景点之间的方位和联系,同时对园主有关吴氏园亭记载的诗、词进行提炼和概括,经过多次推导、反复验证,得到相对可靠的空间结构拓扑图。
表2 吴氏园亭相关史料一览表
这一阶段以园记《竹洲记》为主、园林诗词为辅,提炼园林要素、相对方位及园林活动等信息(表3)。以静香亭为例,园主在园记中记载:“既又乘地之高,附竹之阴,为二小亭……其一名‘静香’,以其前有竹,后有荷花。”接下来描述亭与部分景点的关联:“亭之南为堂三间”“‘静香’之东有杉……名之曰‘直节庵’”。其中可提炼的植物有:竹、荷花(表4)。从园记中可知该景点主要的园林活动有赏景、休憩和哲学思考,从一些方位词“亭之南”“静香之东”等,可知该景点南侧有堂三间,东侧有直节庵。其他景点提炼要素内容如表3所示。
在对园记、园诗进行细致解读后,复原园林空间结构,通过标志性景点定位的方式,了解园林周边山水布局以及园内景点联系,初步还原园林景点布置。
结合竹洲吴氏园亭造园要素信息,发现各景点提炼的园林活动和植物应用种类有极高的重复率,根据人们生活的便捷性要求,类似的活动常在临近空间中展开,相似的植物应用种类往往就近种植,因此将重合度高的景点归类整合,发现园林景点围绕静香亭分布,按照园记方位将吴氏园亭平面分为3个部分进行复原。园记与园诗中所有涉及的景点,均在空间结构拓扑图中予以标识。
1)吴氏园亭北区。
静香亭北部区域以自然景观为主。静香亭南侧有竹,北侧有荷。荷花种植在因地势低洼而形成的池沼中,其周围3个池沼中分别种植菱芡和养鱼鳖之类。在园中高处,竹林荫处,坐落着静香、流憩二亭,生动诠释着“高方欲就亭台,低洼可开池沼”的意境。流憩亭面溪,溪流之上有山,山上多松树、杉树、槠树、樟树之属,葱蔚荷茂。
2)吴氏园亭南区。
静香亭南部区域以建筑类景观为主。静香亭之南有堂屋3间,被岩桂、万年枝等树木围绕其中。堂东西二室设有窗,向北看去有一仿照“炉亭”形制建造的斋堂,名为“仁寿堂”,又名“静观斋”。所谓“炉亭之制”,是指宋代太学中建构的一种以斋为核心的建筑组织方式,《梦粱录》[14]卷十五中对太学“斋”的建筑情形做如下描述:斋各有楼,揭题名于东西壁。厅之左右为东西序,对列位次。后有炉亭,又各有亭宇,揭以嘉名。至于炉亭,南宋陈元靓编《事林广记》中曾记载了《炉亭之图》(图3)。
图3 炉亭之图(作者改绘自陈元靓编的《事林广记》)
表3 竹洲吴氏园亭造园要素信息一览表
斋与堂组合是为学堂文斋,以便族内不擅农耕的子弟,在此间读书。吴儆弱冠闻名于太学,后辗转各地为官,一生交游颇多,待定居竹洲,学者名仕来访络绎不绝。仿太学建堂与斋,并开私塾讲学,为休宁的教育事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也很大程度地促进了新安地区的理学发展。
3)吴氏园亭东区。
静香亭东部区域以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景观为主。静香亭之东侧有一挺拔且繁茂的杉树,枝丫舒展时犹如伞盖,并形成可容数人休憩的空间,因名之曰“直节庵”。由直节庵向西前行,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株枝条拳曲的古梅,旧时为灌木所遮蔽,为苍藓所覆盖,后园主改树下胡床为鼓状断木,提升空间利用率的同时,亦可“不施栋宇而梅之美具得于俛仰之间”,也因此将其命名曰“梅隐庵”。
吴儆甚爱梅花,《竹洲文集》的记、乐府等卷中多次出现梅花这一物像。如《浣溪沙·梅》中:“削约寒枝香未透,细看频嗅独销魂。”又如《竹洲记》中:“盖梅之隐者,老而甚瘦……冬仰其华,夏休其阴,渴想其味。”梅花历来是文人墨客歌咏之对象,象征着品格高尚,品行高洁,园主以梅为庵,借物拟人,将其作为自我品性的写照。
梅隐庵的西侧有一条兰蕙小径,旁贯竹间,与地相宜。沿着小径南行,渐行渐高至荒堤,旁临旷野,溪流蜿蜒而下,于是据此建二亭:曰“遐观亭”、曰“风雩亭”,以见天空地大,万物并育之趣。
竹洲吴氏园亭空间结构推导从园记《竹洲记》出发,结合《徽州府志》和《竹洲文集》中竹洲吴氏园亭的描写,对园内景点进行初步推导(图4),并利用相关资料细节填充园林内容。
图4 竹洲空间结构拓扑
根据《题朝爽亭》描述:“居之前沼为亭,以朝爽名之,盖亭之西面于晨看山为宜”,可知朝爽亭建于池沼之上,亭西有山,由此可大致根据竹洲西侧溪外山来确定朝爽亭与流憩亭之方位。吴儆的《暮山溪·效樵歌体》中记载:“中庭散步,一盏云涛细。迤逦竹洲中,坐息与、行歌随意……花下石,水边亭,醉便颓然睡”[9]147-148,说明中庭曲折连绵,空间开阔,休息与行歌皆随意,互不干扰,花下落石,亭侧倚水,环境清幽,氛围静谧。“居之前有洲”说明园林建于水中绿地,同时又呼应了“江村之景”,证明竹洲有溪流绕洲而过。因地势低洼而形成了天然的“四小沼”,种植了荷花、菱芡并养鱼鳖之属,说明池沼应与绕洲溪泉相通,是为活水。“有水园亭活”,寥寥几笔用园林水系将园内建筑、植物等其他造园要素结合得更加紧密。
竹洲的空间结构复原虽无法明确园林及建筑的具体尺度关系,但笔者参考江南造园法则中私家园林的布局形制[15],并根据《竹洲记》的视点轨迹移动及景点方位关联,分析出竹洲以静香亭为中心,景点环绕静香亭分布,池沼偏安一隅的整体格局[16]。由此笔者复原出2套空间结构设计图(图5),同时用其推导游园路径,以验证复原与园记的契合度。
图5 吴氏园亭流线组织
游园路径1:园林建造讲究“巧于因借”,所谓“因”者指的是“随基势之高下……不妨偏径,顿置婉转”[17]162。故园林流线设计为沿竹洲轮廓顺时针展开,串联沿线景点,增强游览过程中画面连续性,又有着层层递进的空间体验,同时部分偏径,顿生曲折自然之意境。
游园路径2:《园冶全释》立基篇记载:“筑垣虽广,空地多存……择成馆舍,余构亭台”[17]200,吴氏园亭便是这种“得体适用”的布局模式。竹洲南部馆舍区域地势平坦、树木茂密,适合塑造出连接堂、直节庵和梅隐庵等讲学教化空间的游学路线;北部亭台区域依山傍水、地势起伏,便于形成串联园林景观亭的休憩观赏路线,更加契合园林寻幽览胜的主题。
表4 竹洲吴氏园亭植物信息汇总
2条园林游线设计均是路线成环,从入口的池沼开始到堂结束,沿路景观节点随路径缓缓展开,形成开端-发展-高潮的空间序列变化。除此以外,路径2在到达高潮序列时另辟蹊径,增设景观环路,延续游园体验,使游览过程更加跌宕起伏,创造出更丰富的视觉效果。
园林相地选址追求“相地合宜,构园得体”。《竹洲记》有云:“乃即旧居,稍稍葺治。” 即竹洲是园主吴儆在祖传故居的基础上修葺整治的。同时园主在《西江月》一诗中指出:“竹里全无暑气,溪边长有清风。荷花落日照酣红……老作宫祠散汉,本来田舍村翁。[9]149”园诗《题朝爽亭》也这样写道:“园中多蔓草,晨夕费锄芟……村酒不常有,有亦多苦酸。”此2处均点明竹洲是兼有“农庄”和“游观”性质的村庄地。吴儆对吴氏园亭的营建,使其从村庄地中的苗圃菜地转变为文人园林,保留“四小沼”植菱芡、畜鱼鳖;“借地于邻”植四时之蔬、种适用之物,不仅保留了前身为村庄地的属性和痕迹,也展现出吴儆向往陶渊明式“归园田居”的文人追求。
宋代文人地位高,使得他们有能力大建园林。吴儆是一个有政治理想、又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文人。但终其一生,政治才华都未能得到很好的施展,于是他选择归隐山林,营园以自适,娱亲奉老,交游酬唱。他在文章中表达了自己对于归隐生活的热爱,如园记中记载“能使予忘贫贱、安农圃而无复四方之志者,匪斯洲之乐也欤”;《浣溪沙》中“竹洲有酒可徜徉”以及《浣溪沙·竹洲七夕》中“竹洲有月可徜徉”等[9]150。吴儆将满腔热情倾注于竹洲中,最直观地反映在园中“五亭”的营建中。静香亭、流憩亭位于园林高处,竹林环绕,视野开阔,乃是纵观全园景点最佳处;朝爽亭位于园西侧,池沼之上,最宜晨时看山;遐观亭和风雩亭则位于竹洲最南端之荒堤,以便极目敞怀、心目俱豁。
在江南私家园林的营建中,植物是表达自然趣味的重要手段,也是营造四时不同季相的主要方式[18]。在《竹洲记》中吴儆用大量的篇幅和笔墨来记叙园林中的植物配置,如表4所示,根据园记内容记载未建之前的吴氏园亭,在园址及附近都有着良好的植被环境,溪外山多松树、杉树、槠树和樟树之类,园中有竹林、杉树以及古梅等。园亭建成后其植物造景在充分保留利用这些原有花木的基础上,结合孤植、丛植、群植的方式,营建了一幅葱郁荷茂、山水林泉的山野园林景观。
徽州园林素以“因地制宜”见长,表现在植物选择上为严格遵循适应本土的原则,多以竹、松、杉、樟、桃、梅、荷等本地树种为建园植物素材。吴氏园亭在植物配置方面无一例外尊重了花木的地域性表达,此外还充分利用“村庄地”的属性,大片种植戎葵、枸杞、桃、李、卢橘和杨梅等兼具景观性和可食用性的果蔬造景。吴儆致仕归园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为了体验农耕闲居之乐,于是他在园中另辟蹊径,种植了地黄、荆芥等方便生活闲居的实用性植物[19]。《竹洲记》中涉及的植物种类共27种,体现了园林植物景观的茂盛与丰富,使人感受到徽州园林特有的地域性特征。
表5 《竹洲记》部分诗句、典故出处表
吴儆一生交游颇多,据《竹洲先生吴公行状》所述,朱熹、张栻、吕祖谦、陈亮、陆梭山、范成大、陈傅良“及知名之士数十人,皆与公友善”,待其回乡之后,于竹洲开塾授课,与文人交游唱和。宋代诗人吕午书:“即所居,葺园池亭馆……徜徉其中,以为亲娱,时作歌诗。”南宋大臣程卓记载“四方之士闻之,负笈而至,岁数百人居不足以容,或相率结茅其傍,因号为竹洲先生”。明代诗文作家、史学家程敏政也言:“筑室县南竹洲上,学者云集。”竹洲蔚然成风,园亭谈理问道,文化盛景与文人气质都被妥帖地安置园林里,“竹洲”于此已不仅仅代表着一座园林,更衍生成为文化名词,“竹洲先生”便是此种文化的具象化表征。
宋代兴盛蓬勃的文化氛围,使雅集成为艺术活动的集中展示,而园林就成了雅集的空间载体。园中五亭三斋之名,皆有出处可寻,亦有点景之意。《竹洲记》中,园主大量引用唐宋诗篇(表5),借以诗词述园。比如:借用杜甫万里桥西草堂和浣花溪“风含翠聚”“雨裹红蕖”的赏心悦目之景,点明了静香亭的周围环境,又借诗之意境抒发了园主“即使饱经磨难,亦不会被生活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打击”的乐观心态。园记借用北宋理学家、教育家程颢的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来描写山光水色,观花弄草,赏景观鱼的闲适生活。吴儆以“静观”为名点出:春夏秋冬四时之景,皆饱含着独一无二的美好风光与特殊胜景。同时又体现了吴儆作为文人的造园思想,将文人的生活情趣、审美理念以及追求融入其中,展现了宋代文人园独特的文化性。
宋人张守自作《四老堂记》曾言:“诸茅筑垣,结庐其中,以养吾疾,寄吾怀而娱吾老也。”吴儆建竹洲亦是如此。据《竹洲记》记载:“事亲之日短,而事君之日长,倘得散地,以便亲养。”在《题朝爽亭》一诗中也有提及“子吴子某既结茆竹洲以娱亲”,吴儆辞官归隐,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娱亲奉老,这也是他兴建园林之初心,所以不论是园中的植物配置还是园林活动,都有着浓厚的娱亲意味。园中建流憩亭,因“尤老人之所乐,而数休焉”,园中常为老人备下酒食饭菜,以便“老人所素狎者,徜徉其中”。除此之外,园主在园中种桃李,饲鱼鳖,借地于邻种四时之蔬和闲居适用之物,待果蔬成熟再馈宾客及邻里,寥寥几句表达了园主在园中亲自躬耕,与亲友、邻里交游酬唱,奉板舆以娱亲,执耧锄以寄老,虽经历一生宦海沉浮,但时至晚年安于平淡的超脱心态[20]。
竹洲吴氏园亭在南宋时期可谓兴盛一时,众多文人学者负笈而至,并相率结茅其傍,却在历史长河中衰败零落、踪迹难寻。本文以园记《竹洲记》为出发点,结合县志、文集等历史资料,通过文中对建筑、植物等造园要素的提炼和归类,推导园林中各个景点的空间关系,尽可能全面地还原吴氏园亭的空间结构,并探讨园主的造园思想和造园手法。
竹洲吴氏园亭是宋代徽州文人园林的代表,对其空间结构的复原及造园特征的研究,扩充了江南造园史中宋代园林的研究范畴,也丰富了徽州园林的研究内容。园主吴儆以娱亲奉老为初心,将村庄地变成文人园,雅集交游,融入自身的志趣追求;运用地域化的植物造景,因地制宜建园;结合五亭三斋之名,借诗言志,赋予园林更深层次、更为丰富的精神内涵。
本文从历史文献资料着手,图示化复原吴氏园亭空间结构,对“消失”的园林研究是一次有价值的探讨,“以文探园”的复原方法对后人了解宋代徽州园林的造园风貌与特征具有参考价值。随着对相关史料的挖掘以及对地面遗址的调研和考察的深入,未来笔者将进一步考证园林的选址环境,完善复原内容,深化对徽州园林造园特征的研究,以期为今后江南古典园林的复原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
注: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由作者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