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喜娥
扶绥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 扶绥 532199
我国作为养殖大国,羊只的数量位于世界前列,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2022年我国的羊只存栏量分别为31 969.32万、32 627.26万只。随着我国畜牧产业结构的改变,养羊业逐渐朝着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业的繁荣。但同时疫病防控压力增加、从业人员素质亟需提升等一些问题凸显。球虫病是养殖业中常见的一种由球虫引起的寄生虫类疾病,患病后不仅阻碍羊只的生长发育速度,延长饲养周期,而且会造成环境污染,尤其是土壤污染。为了更好地防控羊球虫病,需要正确认识该病,并采取科学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引起羊球虫病的病原为艾美耳球虫属的球虫,属于常见的寄生虫病之一,目前至少有12种球虫可导致绵羊、山羊感染此病。各品种、年龄阶段的绵羊、山羊均可感染此病,但绵羊的感染率低于山羊,且易感羊群为1岁龄以下的羊只。患病羊只、带虫羊只成为此病的传染源,羊只通过采食和接触被虫体污染的饲料、饮水、垫料等而感染此病。此病的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一般春、夏、秋3个季节为此病的高发季,气温较低的冬季发病率较低[1]。与其他寄生虫生活史不同,球虫需要经过无性生殖、有性生殖和孢子生殖3个阶段,在无性生殖阶段虫卵囊形成有感染性的卵囊,然后被羊只摄入后进入胃部并在胃液的作用下使孢子逸出,随着孢子继续生长并移动到细胞核附近形成滋养体,接着滋养体持续变大并展开数次的无性生殖形成裂殖体、裂殖子,在不断地无性生殖之后,裂殖子发育成配子母细胞,大小配子母细胞相互融合受精后进行有性生殖,最终形成合子,合子再发育生长为卵囊壁,成熟时称为孢子体,最终到达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
此病的潜伏期较长,一般为11~17 d,因此容易造成大范围的传播,增加防控难度。患病后的羊只表现为:明显的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甚至废退、饮水量增加、可视黏膜苍白、眼睛凹陷、严重贫血、全身被毛杂乱粗糙、皮肤干枯,一些羊只的被毛会出现脱落的情况,腹泻肚胀,粪便恶臭且夹杂着血液、黏膜或者上皮组织,有大量的虫卵存在于粪便中,尾根、后肢处附着有粪便,体温明显升高至40 ℃,羊只逐渐消瘦,不及时进行治疗或者治疗方法不当会导致衰竭而亡。急性球虫病病程较短,一般持续2~7 d[2]。一般情况下,羊球虫病的死亡率为10%~25%,严重时可高达80%以上。
工作人员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前提下,对病死羊只及时进行解剖,在回肠、盲肠、结肠等部位可以发现球虫,且处于不同的生长环节,有呈绿豆大小的圆形结节存在于小肠黏膜上,且分布为团状,明显的卡他性炎症、点状、带状出血存在于回肠和十二指肠肠腔内,肠腺、肠绒毛细胞坏死,有黄白色的斑点出现在肝脏上,红褐色的胆汁出现在胆囊内且胆管明显扩张,黏膜上的绒毛出现断裂问题,淋巴管出现扩张现象[3]。
方案一:可以使用磺胺甲基嘧啶,既能控制球虫又能够抑制继发感染。使用磺胺甲基嘧啶按照体质量0.1 g/kg剂量对羊只进行口服,2次/d,连用7 d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方案二:将磺胺脒、硝酸铋、硅碳银以1:1:5的比例进行混合,按照体质量0.67 g/kg的剂量对患病羊进行口服,2次/d,连用3 d[4]。
方案三:使用氨丙啉进行治疗,按照体质量20~50 mg/kg的剂量以口服的方式进行治疗,1次/d,连用5 d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方案四:使用硫化二苯胺进行治疗,按照体质量0.2~0.4 g/kg的剂量对患病羊只进行口服,1次/d,连用3 d后观察羊只的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间隔投药[5]。
方案一:35 g黄柏,黄芩、白茯苓各25 g,白术、泽泻和茯神各20 g,15 g猪苓,12 g生大黄,桂枝和甘草各10 g,白头翁、桃仁和常山各5 g,1 g 维生素K,将上述中药称取后加水进行煎煮并除去药渣,并将维生素K加入其中搅拌均匀,等冷却至室温后对患病羊只进行一次性灌服,1次/d,连续使用5 d即可获得较好的效果。方解:黄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的功效;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的功效;白茯苓具有渗湿利水、益脾和胃的功效;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的功效;泽泻具有清热利便的功效;茯神具有宁心安神的功效;猪苓具有利尿渗湿的功效;生大黄具有攻积导滞、泻下通便的功效,桂枝具有发汗解表、散寒止痛、通阳化气的功效;白头翁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燥湿杀虫的功效;桃仁具有破血行瘀、润燥滑肠的功效;常山具有截疟、涌吐劫痰的功效;甘草具有调和诸药、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的功效[6]。
方案二:单独使用鱼腥草对患病羊只进行治疗,按照30 g/只的剂量,将其碾碎后拌入饲料中供羊只采食,1次/d,连用7 d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鱼腥草不仅营养成分丰富(富含多种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等),而且具有杀菌、抗炎、抗病毒、镇痛等多种药理活性,能够缓解肠道菌群的失衡、在一定程度上重新调节肠道菌群,从而保证肠道的内稳态[7]。
方案三:使用大蒜对患病羊只进行治疗,按照30 g/只的剂量将其捣碎后拌入饲料中供羊只采食,1次/d,连用7 d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大蒜具有抗球虫、增加肠道菌群活性、提高生产率、缓解炎症、增加优势菌的生长而抑制病原菌增殖的功效[7]。
方案四:使用马齿苋对患病羊只进行治疗,按照30 g/头的剂量将其切碎至1 cm的长度并拌入饲料中供其采食,1次/d,连用7 d。马齿苋又称长命菜、五行草,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以及药用价值,含有马齿苋多糖、马齿苋叶乙醇提取物等活性成分,可以增强免疫力、降糖降脂、抗氧化、抗肿瘤、改善菌群平衡、提高血清谷氨酰胺含量[7]。
羊球虫病属于寄生虫病的一种,也属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在养殖过程中病程较长,且患病前期不易察觉,一旦发病,会造成羊只的生长发育受阻、饲料转化率下降,养殖成本增加,故在养殖中要做好此病的预防工作,避免造成大范围的传播。
疫病的发生与羊只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为减少羊球虫病的发生,必须做好环境管控的第一道防线。为了给羊只提供一个清洁、干净的环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控制合适的饲养密度:适当的饲养密度既可以保证圈舍环境的清洁、良好的通风换气,避免出现争夺食槽、相互践踏等危险行为,还能够保证适量的活动空间提高羊只的免疫力和抵抗力。育肥羊饲养密度为1~1.5 m2/只,繁殖母羊1.5~2 m2/只,种公羊2~3 m2/只。
2)保证适宜的温湿度和空气质量:寒冷的冬季可以采用暖气、垫料等措施保证圈舍的温度,也要注意圈舍的干燥;炎热的夏季可以通过风扇、湿帘通风、遮阳网等设施设备降低圈舍的温度,每日早上及时打开窗户进行通风换气,避免有毒有害气体的聚集。
3)每日定时打扫圈舍:每日定时打扫及时清除羊只排泄物以及食槽中剩余的饲草料,更换饮水,避免病原微生物的滋生和繁殖。
4)要定期对圈舍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消毒一般每半个月一次,在疫病高发的季节要每周进行一次。消毒位置包括墙面、地面、围栏、漏粪地板、食槽、饮水池等,消毒方式包括喷洒消毒、高温灭菌消毒、紫外线消毒、熏蒸消毒等,消毒剂的选择包括生石灰、福尔马林、高锰酸钾等。在实践过程中,要根据消毒位置选择适合的消毒方法,如墙面、地面等使用适合喷洒消毒的方式,用具、食槽、饮水池使用高温灭菌的方式,并且为了避免产生耐药性要交替使用多种消毒剂。
在养殖过程中要保证饲草料的质量安全,优质的饲料既能避免羊只因误食被污染的饲料而患病,又能给羊只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从而提高羊只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降低患病风险。
饲草料应从资质齐全的厂家进行购买,严禁购买质量低下、发霉变质的饲草料。对新购入的饲草料要进行检查,是否发霉变质、是否掺有杂质,尤其是饲草,要将整捆的饲草拆开检查,避免中间发霉。对于新购入的饲料要进行常规营养成分的检测,如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纤维含量、能量等,也要进行霉菌毒素的检测,如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等。根据检测结果确认是否购入,并根据检测结果及时调整饲料配方,保证饲草料提供的营养物质能够满足羊只生长发育的需求。
对于羊只的饮水,应定期对水源进行检测,保证水源附近无污染、符合卫生标准,避免羊群感染寄生虫或者其他病原微生物。
除保证饲料、饮水质量安全外,还可以在羊饲料中添加一些具有提高免疫力、抵抗力的微生态制剂(如枯草芽孢杆菌、双气乳酸杆菌等)、中草药制剂(黄芩多糖、蒲公英等),确保羊只肠道菌群的稳定,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控制羊球虫病的发生。
定期驱虫是预防羊球虫病发生的重要措施,也是预防其他体表、体内寄生虫发生的重要措施。①确定驱虫的时间,对于母羊来说,避免在妊娠的第1个月、产前1个月、产后1个月进行驱虫,其他时间按照2次/年的频率进行驱虫;对于种公羊,在每年的春秋两季分别进行1次驱虫;对于羔羊,50日龄、90日龄各隔3个月进行1次驱虫;对于育成羊,在每年的3—4月、9—10月各进行1次驱虫。在寄生虫病高发的地区,可在6—7月份增加1次驱虫。驱虫时选择天气晴朗、阳光充足的天气进行。②选择驱虫药,常见的驱虫药包括阿苯达唑、苯并咪唑、阿维菌素、伊维菌素、地克珠利、托曲珠利等,在选择时要交替使用,避免长期、单独使用一种驱虫药,以免造成耐药性。
羊场要做到规范引种,重视种源管理,减少羊球虫病的感染及流行。对有条件的养殖场,鼓励自繁自养,避免因引种给养殖场带来的感染风险;对必须进行引种的养殖场,引种时应了解引进场的羊球虫病流行的情况,并对引进羊种进行球虫检测,避免羊球虫被带入养殖场。
羊球虫病是养羊业中常见的一种寄生虫病,羊只患病后轻则造成腹泻、生长发育受阻等,重则导致羊只死亡,阻碍养羊业的发展。因此,在饲养过程中,通过加强环境管控、提高饲草料质量、定期驱虫等措施对此病进行预防十分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