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政策服务民营企业的“最后一公里”

2024-05-18 22:56:57张培元
中国经贸导刊 2024年4期
关键词:最后一公里民营企业民间

张培元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落实一批举措”。当前,在一系列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等政策的有效带动下,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不断巩固,民营企业投资信心不断提升。但也要注意到,助企政策宣传解读不到位、窗口期短、科学性不强、反馈互动渠道不畅等堵点问题依然存在,应多措并举打通民营企业可及可感的政策服务“最后一公里”,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主体内生动能。

一、民营企业经营情况与民间投资整体向好

(一)2023年私营工业企业利润实现由降转升

2023年,私营工业企业实现利润累计同比增长2%,增速比前10个月提高3.9个百分点,在连续下降21个月后实现两连升。2023年12月,私营工业企业亏损企业单位数为71247家,较2023年2月下降35.6%。利润由降转升、亏损企业单位数下降都反映出当前私营工业企业运营总体向好。

(二)民间投资意愿上升,相关指标高位运行

民营企业投资意愿持续改善,2023年全年民间项目投资(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9.2%,增速比前11个月提高0.1个百分点;制造业民间投资增长9.4%,增速连续6个月回升。各种迹象表明,一系列民间投资刺激政策作用逐渐显现,促进民间投资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三)民营经济发展基础牢固,外部环境逐渐改善

近期,国内消费需求稳步扩大,居民服务消费支出增加。2023年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550亿元,同比增长7.4%。以民营企业为主的文旅行业持续较快增长,据文旅部数据中心测算,春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4.74亿人次,同比增长34.3%,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19%;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6326.87亿元,同比增长47.3%,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7.7%。2023年,民营企业进出口额223601亿元,比上年增长6.3%,占进出口总额的53.5%,民营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持续改善。国内消费的增长和外部环境的改善,进一步筑牢了民营经济发展的根基。

二、政策服务民营企业质效有待提升,部分民营企业对助企政策“找不到”“读不懂”“用不上”

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政策指引下,创新和发展“晋江经验”,强化重点民间投资项目要素保障,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服务民营经济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但仍须打通政策服务民营企业的四大关键堵点,切实提升民营企业的获得感。

(一)政策宣传解读不够到位

通过对全国9647家民营企业问卷调查发现,有38%的受访企业并不了解政策对民间投资项目前期工作便利性方面的改变,有28%的受访企业对所有投资项目推介方式均不熟悉。一些地方对政策宣传解读不到位、宣传方式单一,导致政策知晓度不高,相关民营企业无法享受政策红利。此外,部分地方政府对助企政策要点和适用范围解读模糊,民营企业对政策“读不懂”“想不通”的现象仍然存在。许多中小企业只能凭借自身理解,去落实政策或申请相关补贴,政策实施效果打了折扣。

(二)有效政策窗口期较短

部分支持性政策效果好、见效快,但政策窗口期较短,覆盖面较小。如,2022年设备更新再贷款专项政策对引导企业增加投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起到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快速推出,很多企业准备不充分,致使很多民营企业未能享受到该政策。部分行业支持政策在提升相关企业竞争力方面起到较好作用,但政策延续性不足、接续不明,反而加剧了相关企业负担。许多光伏企业反馈,2021年下调光伏补贴力度,2022年更是直接取消了補贴政策,导致部分项目完工后无法享受补贴支持,企业经营预期受到影响。

(三)政策科学性仍需加强

部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的精准性不足。如,广州某科技公司表示,专精特新企业普遍存在研发人员占比大、人工成本高的特点,但当前缺乏奖补专精特新企业研发人员的针对性政策。一些地方性政策举措与民营经济向好发展方向不一致,政策打架现象时有发生。如,深圳市某科技公司表示,随着深圳市高层次人才政策暂停实施,作为对高水平人才需求较高的新能源材料企业,企业人才引进难度加大,无法满足投资扩产的实际需要。

(四)反馈互动渠道不畅通

在一些地方,民营企业反馈互动渠道不够畅通、机制不够健全、问题解决不够及时等问题仍比较突出,涉企政策后续影响的评估和监督工作仍有待加强。尤其在民营企业信用修复领域,仍缺乏有效的反馈和申诉机制。如,青岛某科技公司表示,五年的行政处罚影响期使企业无法正常融资,同时缺乏申诉减免处罚影响期的渠道。多家民营企业的负责人反馈,地方政府缺乏主动征求民营企业意见建议的常态化工作机制,使企业遇到助企政策“不完善”“不协调”等问题后“投诉无门”。有时民营企业在一些网络问政平台反映问题后得不到及时回应,所反映的问题“石沉大海”,致使民营企业反馈涉企问题和进行政策监督的积极性受挫。

三、助企政策从“有”到“优”的关键举措

(一)合理优化政策宣传解读方式

建立统一有效的政策服务机制,增强主动服务意识,主动告知相关民营企业哪些补助资金可以申请,助企政策有何最新变化等。创新政策宣传方式方法,组织专家团队深入民营企业进行政策宣讲,或针对不同行业和企业类型举办政策宣介会,确保利益相关企业明晰政策要点与申报审核流程。自上而下提升政府工作人员政策水平,确保各层级对助企政策理解的一致性,对与民营企业直接对接的基层工作人员加强培训,使其具备及时解答民营企业关于政策简单疑惑问题的技能。对民营企业反馈较多且基层工作人员难以解答的问题,应及时研究并出台补充解释文件,打消民营企业疑虑。

(二)灵活调整助企政策实施期限

充分发挥有关部门对涉及民营企业政策实施的评估督导作用,结合民营企业反馈情况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定期组织专家对各地区各行业助企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对于实施效果显著、民营企业反映良好的助企政策,应适度延长政策申报期限和实施期限,尽量简化申报审批流程,扩大政策覆盖面。对于实施效果不明显且对地方财政造成较大压力的助企政策,要及时优化调整或停止实施。更好发挥助企政策试点的指导性作用,灵活调整政策的适用范围和实施期限。

(三)加强涉民营企业政策科学性论证

加强对政策执行落实情况的内外部监督,分行业开展广泛调研,根据民营企业反馈情况及时增强助企政策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定期对拟出台的政策法规进行评估,检验其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政策的一致性,根据实际需要将非经济政策纳入评估体系,做到应评尽评,确保新规新政对民营企业的公平性,最大限度减少对民营经济的不利影响。加强政策衔接的有效性,避免出现“政策空窗期”使民营企业无所适从。

(四)健全民营企业反馈互动机制

建议下一步依托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功能,搭建全国统一的民营企业意见反馈和政务监督平台,探索民营企业对助企政策和政务服务评价打分制度,根据民营企业反馈情况及时优化调整助企政策,将民营企业对政务服务的打分情况与地方政府政绩评价直接挂钩。加快推进相关立法工作,保障民营企业反馈互动渠道的畅通。督促各地对查实的民营企业反馈问题及时整改,并根据问题整改情况采取适当措施予以奖惩。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所)

猜你喜欢
最后一公里民营企业民间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5:58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寻租、抽租与民营企业研发投入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上海企业(2014年9期)2014-09-22 20:44:06
民营企业关工委“五抓”出成效
中国火炬(2010年6期)2010-07-25 11:2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