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函 李安平 丁明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创新,研学旅游作为一种融合实践探究与旅游体验的教育形式逐渐受到关注。以“探索、体验、发现”为核心的研学课程,通过全过程地贯彻“研必求真、学必求本、旅必求新、行必求异”的教育理念,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在这一背景下,红色文化资源作为研学旅游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深入了解革命历史的机会,同时也为传承和弘扬红色传统、传递红色基因提供了重要平台。张家界市位于湖南省,是一个拥有丰富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城市。这座城市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留下了浓厚的红色印记,为学生的红色研学之旅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深厚的历史内涵。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可以亲临战场,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通过实地考察,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红军的奋斗历程,增强对革命历史的亲身感受,激发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的价值分析
一、弘扬爱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通过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研学旅行,学生在实地感受英雄事迹的同时,深刻认识到红色文化背后的历史沉淀,激发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英雄的崇敬。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观念,同时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革命先烈为国家和人民付出的巨大努力,感受到红色基因的珍贵。在实地学习过程中,学生逐渐树立起社会责任感,明白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激发对社会发展的责任担当,培养出更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这种综合体验不仅加深了对红色文化的理解,更在学生心灵深处播撒着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的种子。
二、提升历史意识,塑造文化自信
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研学旅行,不仅是一次深刻的历史探索,更是一次对国家发展历程和文化传统的全面理解。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得以更为直观地感受革命历史和英雄事迹,从而提升对历史的敏感度和理解力。在红色文化的研学旅行中,学生不仅仅是历史的观察者,更是亲历者。通过参访革命旧址、聆听英雄事迹,他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的历史环境,进而深刻认识到红色文化背后所蕴含的信仰与奉献。这种亲身体验不仅是对历史的学习,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
三、激发创新思维,拓展综合素养
研学旅行课程以“探索、体验、发现”为核心,而红色文化资源的融入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际操作和实地学习的机会。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单纯学习,更是一次全面认知世界的多元体验。红色文化资源的实地体验,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促使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历史问题。通过亲身参与,学生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更是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红色文化资源的融入丰富了研学旅行的内容,帮助学生跨足不同学科领域,形成全面发展的素养。在研学旅行中,学生不仅仅关注历史,还需要涉足地理、文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这种跨学科的学习,让学生在探索红色文化的同时,深入了解相关学科知识,形成了更为全面的学科素养。
研学旅游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研学旅游效果无法得到保证
中小学研学活动由各学校自愿组织,导致研学旅行工作推进程度不统一,存在零散无序的现象。缺乏各部门的协同合作,导致许多研学活动陷入“知行分离”的困境,只强调学科知识的灌输,而缺乏实践操作。這使得研学活动无法在知识与实践中形成有机结合,影响了教育目标的全面达成。在研学活动中,学校普遍存在“重学轻研、只知不行”的问题。由于研学旅行的自愿性质,学校更侧重于学科知识的传递而忽略了实地研究的重要性。知识的纯粹传授使得学生缺乏对实际问题的深刻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制约了研学旅行活动的高效开展及其教育作用的发挥。此外,缺乏相关部门的协同合作是影响研学旅游效果的另一主要因素。学校、地方政府、文化机构等多方面的支持与配合是研学旅行活动成功的关键,然而协同机制不足,各方资源无法充分整合。这使得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受到限制,学生难以在研学旅行中真正深入感悟历史,发挥其教育潜力。
二、研学课程融入学科体系不足
目前研学课程的主导权主要在旅行社和专业机构手中,学校参与度较低,导致研学课程缺乏与学科体系有机融合的情况。学科体系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而研学课程作为学生实践活动的一部分,若无法与学科深度结合,其教育效果将受到影响。一方面,旅行社和专业机构的从业人员缺乏课程思维与专业教育教学素养,导致设计的研学课程内涵不足,难以达到深层次的研学教育目的。缺乏对学科本质的理解与把握,使得研学课程往往停留在浅层次的介绍与体验,难以真正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在价值。另一方面,学校对于研学课程参与不足,每年组织的研学旅行次数较少,一般只在春秋各组织一次。这使得学生接触研学课程的机会有限,难以在短时间内形成深刻的学科认知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学校对研学课程的较低关注度也制约了红色文化资源在学科体系中的全面渗透。
三、研学导师缺乏标准认证
研学导师在中小学研学旅行中的关键角色,目前主要由旅行社的导游充当。然而,这些导游通常仅在研学旅行中简单地带领学生游览,为学生讲解景区相关内容,缺乏专业的研学课程制定和实施能力,难以保证研学活动的高质量。缺乏全国统一的研学导师认证机制,导致研学导师在研学活动中的表现参差不齐。这使得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可能得不到足够深度的学科指导,影响了研学旅行质量的提升。此外,由于缺乏对研学导师的标准认证,优质导师资源也相对匮乏。在红色文化资源的研学中,需要专业背景和丰富知识的导师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革命历史。然而,由于导师缺乏认证标准,难以筛选出真正具备专业素养的导师,从而制约了研学导师队伍的质量。
四、研学旅行评价体系不完善
研学旅行结束后,目前面临的问题之一是缺乏规范的评价标准,无法客观评估研学旅行产品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需求,以及是否达到了研学目标。研学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虽然是评价综合素质的一部分,但现行评价体系缺乏对学生在研学活动中的成长和学习的深入反馈。对学生思想、创意和体验的挖掘不足,导致无法全面了解学生在研学旅行中的个性发展。在当前情况下,研学旅行的评价体系需要更为科学地构建。应该考虑引入全面的评价指标,包括学生对研学旅行产品的满意度、实际学习效果的达成情况、个体的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在研学活动中的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应该注重对学生思想、创意和体验的细致观察和科学分析,以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学生更全面成长。
红色文化资源在中小学研学旅游课程中运用策略
一、与当地资源结合丰富产品体系,打造区域特色
张家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学生深刻理解革命历史的窗口。通过与当地资源紧密结合,不仅可以实现课程的生动有趣,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在实地体验中更好地吸收和理解知识,达到知行合一的教育效果。具体策略如下:1.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将贺龙纪念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出发地等红色文化景点纳入课程,通过讲解和实地参观,让学生深刻感受革命历史的英勇事迹。2.结合自然生态资源。利用张家界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将红色文化与自然景观相融合,设计课程内容,让学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了解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历史背景。3.建设研学基地。在当地选择并规划高标准的研学旅行基地,包括红色文化主题的博物馆、展览馆等设施,以提供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体验。4.开发红色文化体验项目。设计与红色文化相关的体验项目,例如模拟红军长征、制作红色文化手工等,通过亲身参与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
二、与教学各环节相结合,丰富研学课程体系
在研学旅游课程建设中,教学环节是构建全面教学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教学环节的设计需贴合德育专家朱洪秋提出的“三阶段四环节”模型,确保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各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组织架构。首先,教学环节应包括导入、知识讲解、示范演示、学生实践、讨论与互动、总结与复习以及作业布置等内容。其次,研学旅行课程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教学,同样需要有明确的教学环节。这包括在课前明确学习目标、选择适宜的红色文化资源,课中通过实地参观、讲解、互动等方式进行教学,以及课后进行总结评价和布置相关学习任务。具体策略如下:
首先,导入环节与红色文化资源融合。利用张家界市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设计引人入胜的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兴趣,将学生从课前就引入红色文化的学习氛围中。其次,知识讲解与实地体验相结合。将知识讲解融入实地参观中,通过向学生讲解红色文化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等,结合实地景点进行讲解,使学生在参观中更深刻地理解相关知识。第三,学生实践与互动讨论。在学生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动讨论,通过团队协作完成相关任务,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培养合作能力。第四,总结与复习环节设置任務。在总结与复习环节,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地体验,完成相关总结报告、小结或分享,以巩固学习成果。
三、培养研学导师队伍,提供专业指导
研学导师作为研学活动的实施者,在整个研学过程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他们不仅需要具备相关专业知识,还应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同时能够传递正能量,引导学生在研学实践中达到育人的目的。具体策略如下:
首先,设立研学导师认证标准。引入认证机制,制定研学导师的认证标准,包括相关学科知识水平、教学能力、心理辅导能力等方面。通过认证,提高研学导师的专业水平。其次,建立企业、行业培训机制。在研学相关企业内部建立定期的培训机制,对原有从事导游和讲解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理论、实际操作技能以及心理辅导等方面。第三,建立研学旅行人才共享平台。创建一个人才共享平台,吸引多领域的学科专家加入研学导师队伍。
四、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形成目标导向
评价在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对学生学业水平的量化反馈,更是推动教学不断进步的关键机制。研学旅行注重实践体验和跨学科学习,传统的考试评价无法全面反映学生在实地活动中的综合素养。因此,建立适应研学旅行的评价体系显得尤为迫切。具体策略如下:
首先,量化评价表格设计:制定详细的量化评价表格,覆盖研学主题、教学内容、课程目标、课程特色、行前课程、研学手册、课程执行情况、研学成果等方面。由学生、家长、老师根据不同指标打分,形成综合评价结果。其次,多主体评价结合:构建由研学导师、学校教师、研学小组成员等组成的多主体评价体系。采取他评、互评、自评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考核学生的研学态度、参与程度、环保意识、研习秩序、研学作品等方面表现。第三,学生成长评价:评价不仅关注学科知识,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综合素质变化。学校教师可以在评价中涵盖整个研学环节,包括行前准备、资料记录、思考程度、问题意识、时间观念等方面,形成对学生全面成长的评估。
本文系2019年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学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与实践”(XJK19QDY005)研究成果。作者单位:张家界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