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构成(平面)》课程教学的实践路径

2024-05-18 17:06高瑜危玮何余海舒雯婷
三角洲 2024年10期
关键词:工匠艺术设计平面

高瑜 危玮 何余海 舒雯婷

《构成(平面)》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重要基础课之一,培养“工匠精神”应贯穿于高校教育的始终,学生入学的第一年正是传授“工匠精神”、培养学生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只有在专业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敬业、精益求精的品质,他们才能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自发掌握并提高专业技能。《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回归与重塑》中提出了高等院校应该融合自身多种的教育资源,更广泛地渗透匠人精神,强化职业教育的质量,努力培养出更多的大国工匠。因此,高校教师必须探索“工匠精神”的内涵,探索“工匠精神”与教育工作的整合路径。在此过程中,高校必须提高教学改革意识和“工匠精神”培养意识,为教学改革和“工匠灵魂”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通过拓展学生的社会实践渠道,加强校企合作,重视职业技能培训,建设高素质的教学改革和培养“工匠精神”的人才队伍等等方面,为强化学生的“工匠精神”,提供良好的保障。以促进现代平面构成课程的发展,提高其质量和学习效率,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

工匠精神融入《构成(平面)》课程教学的价值

工匠精神蕴含了以人为本、创新、坚持不懈以及精益求精等方面的精神内核,具有与时俱进的新时代特征,该精神还为中国制造环境下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人才培养、课程改革等提供理论依据。工匠精神代表了爱岗敬业、以人为本的职业道德精神;精益求精、细致的创作理念;追求创新、知行合一的精神核心,与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理念相符。以工匠精神为引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培养人才不但能够打破传统教学限制,而且可以促进学生追求创新、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与时代脉搏紧密联系,引导学生革新自身传统设计思维与审美,培养学生创作更加国际化又不失传统文化特色的能力。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需要以工匠精神作为导向,这也是新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精神,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必不可少的。工匠精神价值观的导向以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利于加强我国人才储备,培养出具有守正创新精神的艺术设计专业工匠人才。《构成(平面)》课程是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的“立根树魂”,重视工匠精神融入基础课教学的重要性,才能在具体实践教学中进行改革,为国家设计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工匠精神融入艺术设计专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艺术设计专业的部分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但是对其认知较低。在职业道德上,学生对自身要求偏低;职业能力上,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较薄弱;职业态度上,学生欠缺精益求精、刻苦钻研的态度;在职业理想上,学生缺乏职业规划,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忽视职业教育理念

高校平面构成课程大多由理论知识和视觉材料组成。内容陈旧,缺乏新思路,很难跟上快速变化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工匠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强调。在当今商品经济社会,人们追求利润更高的赚钱和创收活动。在现阶段,有部分高校着重强调“职业性”,逐渐忽略了“高等性”。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是需要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培养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但是有的高校没有充分重视“工匠精神”具備的时代价值以及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发挥的作用,只关注学生能力本位,忽视学生综合素养与职业精神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二、学校培养目标偏差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氛围,在现阶段备受关注,但遗憾的是,培养工匠精神在高校没有足够的关注度。随着新时期创意产业的兴起,很多高校都拓展了与创意产业相关联的艺术设计专业,但是最终培养的艺术设计人才尚未达到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形成这样的原因归根到底是学校培养人才目标定位存在偏差。在一些高校中艺术设计专业里囊括了其他的专业方向,但是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存在相似,这就造成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各个方向的人才没有具备自身独立特色。平面构成课程作为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基础课程,更加需要融入工匠精神到教学设计中,制定出更加合理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促使人才培养朝着工匠精神蕴含的精细化、专业化理念方向渗透。

三、社会环境阻碍培育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中,人们过于注重追求物质利益,忽视了精神文化建设。关于物质利益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有许多评论。在这种负面环境的影响下,高职学生不接受工匠精神的培养,高等教育改革难以顺利进行。高校平面构成课程是知识与技法相结合而且具有人文性质的课程,是艺术设计、广告理论与实践学习、启发和培养创新能力的起步。平面构成以“物以致用”的思维理念,着重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强烈的感染力,拓展其思维与技法,发展其空间塑造与想象能力,激发创新能力,在实践中使学生的个性不断完善。这些实践能力与思维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沉淀与发展,才能运用自如并学会举一反三,但是这就与高校三年制的“短、平、快”培养人才模式相悖。

工匠精神融入《构成(平面)》课程教学的路径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平面构成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基础造型能力与创新能力,就必须针对我国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平面构成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加强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转变传统职业教育理念,树立正确职业观

由于《构成(平面)》的基础课属性,广大老师和学生对其的重视程度大大不及其他专业课程。尽管工匠精神是现阶段中国社会各界比较重视的一个精神氛围,但在高校层面上具体实施工匠精神培育计划时,也面临着关注不足的尴尬局面。所以,学校的校风建设体现为:学校要发扬匠人精神,在匠人精神教育的软硬件建设上注入相应的资金投入,加强思想政治引导,更加重视匠人精神的作用,有更明确的教育教学意识,锤炼匠人精神,学校教师需要转变传统职业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学生的成长与其生活的环境息息相关,同时也需要加强精神层面的激励。将工匠精神融入《构成(平面)》课程教学中首先就要强化学生的思想意识,提高职业道德,端正职业态度,以校园活动作为载体,践行工匠精神的培养。例如,可以开展艺术设计比赛,以工匠文化为主题,促使学生挖掘工匠文化,感受工匠氛围,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另外,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平面构成课程的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将关注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创新设计思维能力上。学生的创新设计思维能力是艺术专业学生从简单绘画转型为创新设计关键环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具象学习转化为抽象创作,结合教学内容展示更多平面结构设计变形优秀案例,学生准确把握设计变形与设计来源之后,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提高创新设计思维能力。

二、完善“工匠精神”教育模式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构成(平面)》课程需要创建出知识连结、实践为先、层级递进的教学模式。根据艺术设计专业对岗位的不同需求,分析出子专业中存在的素养目标、理论知识、技术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与相同,将培养人才制度合理拆分成专项技术、通识教育以及实践创新三个层次,以高校教学体制为基础,创设出连贯性、递进式与分层次的培养机制,保障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连续和一致。

在专项技术层面,教师要着重创新教学模式,关注学生差异化与多元化的学习需求,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个性化职业选择以及审美兴趣的专项能力,增强学生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在通识教育层面,教师需要将关注重点放在学生审美素养培养上,让学生明确自身职业目标,教学课程内容运用递进式的方法衔接学生入学前艺术设计知识与技能,立足于培养学生设计素养、创新思维、工匠品德等为教学主方向。

在实践创新层面,以实践为基础,设置实践项目为阶段教学主线任务,整个过程贯穿实用至上、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将实体化标准作为制定实践目标的准则,以商品化标准创新评价方式、以过程化指标评判实践结果。以工匠精神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锤炼学生勇于创新、专注、敬业的品质,從真正意义上做到育人,增强艺术设计专业双创人才的质量。

另一方面,课程的培养与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在深入研究和剖析各个专业的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情况下,根据各个学科的特色,通过充分发掘各种专业的相应工匠课程中所蕴含的文化特质和艺术特色,把工匠精神逐渐融入专业班的教育标准、流程与考核过程中,并积极地探索校企合作的各种创新的教育内容与培养方式,通过订单式教学、一体化教育和加强德育,使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工匠精神、追求卓越、不断创新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专业素养等方面的重要性,让他们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积淀知识,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重构课程内容,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转变教学观念,创新课程改革,通过教书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将社会主义的教学改革理念和传统工匠文化的知识内涵融入校园文化,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和纪律,将课堂理论教学现场实践教学、分析实践练习、现场点评、归纳总结等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经历从感性认识→实践→理性认识→实践→归纳总结5个过程,创新教学方式,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

以往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无法适应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教学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能力培养作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运用多元化的方式来进行《构成(平面)》课程的教学,如项目教学法、创设情境法等等。以项目教学法为例,项目式教学适用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该方法将任务驱动作为主要目标,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项目任务,学生能够在此过程中获取专业知识与能力的新兴教学方法。项目式教学倡导个性化学习,着重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创新能力。此外,项目式教学重视技术劳动,强调整体效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有效促进学生适应设计岗位需求,这种教学方法达到的教学效果与工匠精神中的创新、知行合一职业能力相契合,填补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欠缺的协作能力,符合现代“合作、创新、实践”的教育理念。学校可以借助“以赛促学”的方式来提高学生设计创新能力与团队沟通合作能力,通过校园艺术设计比赛、全国性艺术设计类大赛、企业项目设计比赛等渠道,激发出该专业学生的艺术创造力与迸发力。

综上所述,以新时期教育改革教学为重点,融入工匠精神,推动高校平面构成教学方式转变,提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效果,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观念。将工匠精神融入教育改革,将为新时期的平面构成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工匠精神是高等教育“道德修养和人文修养”的灵魂,有助于提高学校的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对于个体学生来说,无论是创业还是就业,认识到他们的自我价值成为个体的一个重要特征。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高等教育必须将工匠精神全面、系统、创造性地贯穿于教育、教学和培训的全过程,促进现代平面构成课程的发展,提高其质量和学习效率,给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

本文系江西科技学院2022年度校级课题“以工匠精神为背景的《构成(平面)》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编号:23JYYB04)。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学院。

猜你喜欢
工匠艺术设计平面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星.云.海》
《花月夜》
工匠神形
立体几何基础训练A卷参考答案
工匠赞
参考答案
关于有限域上的平面映射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