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年高考作文命题的新特点

2024-05-18 17:06:46庞淑贤余浩
三角洲 2024年10期
关键词:上海卷高考作文命题

庞淑贤 余浩

2022—2023年高考作文主要围绕“新时代发展”“文化传承”“人生哲理”“情感体验”“实践生活”“逻辑思考”等主题进行命题,关注考生自我表达能力,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处处彰显新时代主题。本文主要参照2022年和2023年高考作文题,分析高考作文命题特点及其对学生能力的要求,站在教学视角来思考命题背后的内涵,从内容布局、提问方式和材料选择三个方面思考写作教学策略,以期为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2022—2023年高考作文命题特点及对学生能力要求

2023年全国高考共命制7道作文题,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命制全国Ⅰ卷、全国Ⅱ卷、新高考Ⅰ卷、新高考Ⅱ卷等4道作文题,其他3道由北京、天津、上海等省市命制。不同于2022年,2023年的高考浙江省并未单独命制高考语文题目,而是采用新高考Ⅰ卷的题目。高考作文承载着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作文作为语文试卷中分值占比较高的一部分,在其题目中也对学生给出了一定提示,并提出了具体要求。

一、2022—2023年高考作文命题内容、关键词及主题概述

2022-2023年高考作文主要围绕“新时代发展”“文化传承”“人生哲理”“情感体验”“实践生活”“逻辑思考”等主题进行命题,其中高频出现的关键词有“发展”“启示”“哲理”“民族”“科技”“生活”“文化”等。近两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强调以能力立意,注重考查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紧扣时代情境,凸显民族自信,厚植家国情懷,积极回应了时代重大关切,注重个人与时代同频共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较好地传递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学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二、2022—2023年高考作文命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

2022年高考作文题目主题大体可以划分为4类:全国Ⅰ卷围绕围棋术语展开,划分为人生哲理主题类别;全国Ⅱ卷、新高考Ⅱ卷、浙江卷作文命题的材料虽然不尽相同,但从命题的主题来看,这三套作文命题紧紧围绕新时代发展展开;新高考Ⅰ卷、天津卷的作文命题在这里概括为文化传承与生活联想主题;北京卷、上海卷作文命题主要围绕逻辑思考、理性思考命题。

2022年全国高考Ⅰ卷作文命题围绕“本手、妙手、俗手”展开,一方面“本手、 妙手、 俗手”属于专业的围棋术语,要求学生对中国传统棋艺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另一方面,棋如人生,“本手、妙手、俗手”中还充满着人生哲理。在了解棋艺文化与人生处世哲学二者关联的同时,学生还需要密切联系实际生活,结合自身经历展开论述。

2022年全国Ⅱ卷、新高考Ⅱ卷、浙江卷作文命题的材料虽然不尽相同,但从命题的主题来看,这三套作文命题紧紧围绕新时代发展展开。全国Ⅱ卷命题结合时代主题,聚焦热点话题“双奥之城”从比赛成绩、群众体育、科技亮点、交通支持、国家经济等五个方面对比两届奥运会、残奥会,较好地展现了大国力量、民族自信,心系家国的时代精神。新高考Ⅱ卷作文材料呈现了科学家、摄影家、建筑家等优秀人物在“选择·创造·未来”主题下的伟大理想、艰辛付出与辉煌业绩,他们是广大青年学生学习的榜样。从他们身上,青年学子激起奋进的力量,努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建功立业。浙江卷的命题列举优秀榜样青年的示例,引导学生思考新时代青年与发展的问题。

新高考Ⅰ卷、天津卷的作文命题在这里概括为文化传承与生活联想主题。新高考Ⅰ卷作文命题选自经典名著《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针对这一题目,学生需要扎根传统文化,加强名著阅读,真读深挖,提高阅读的深度与广度。同时需要学生准确把握对材料的理解,合理结合自身经历展开论述。天津卷作文命题围绕“烟火气”命题,引导考生认识生活、理解生活,进而学会生活,最终感受幸福、创造幸福。

北京卷、上海卷作文命题主要围绕逻辑思考、理性思考命题。北京卷(一)作文命题以“学习今说”为题写作,引导学生从学习的目的、价值、内容、方法、途径、评价标准等方面写作,一方面需要学生从古人智慧中汲取养分学习效仿,另一方面也考查了学生的论述能力和理性思考能力。北京卷(二)作文命题聚焦当下生活,密切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以网络时代、疫情期间的线上活动为题,让每一个考生有话可说,侧重考查记叙能力、 形象思维水平。上海卷以评价性材料入题,针对“发问”“结论”“小时候”“长大后”“喜欢发问”“看重结论”几个关键词,需要考生综合运用逻辑思维,就生活现象展开思考。考生需将理论与现实联系起来,充分挖掘其中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2023年高考作文题目主题大体可以划分为3类:全国Ⅰ卷、全国Ⅱ卷、上海卷的作文命题都侧重对学生的启示,主要围绕人生哲理主题展开命题;新高考Ⅰ卷、北京卷、天津卷的作文命题离不开文化、时代发展主题;新高考Ⅱ卷主要侧重当代青年的实践生活。

2023年全国Ⅰ卷、全国Ⅱ卷、上海卷的作文命题都侧重对学生的启示,主要围绕人生哲理主题展开命题。全国Ⅰ卷作文命题以科技发展为纽带,将人类与时间紧密联系,重点在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发展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科技发展为人们掌握时间提供了便利,也有一部分人因科技发展成为时间的奴隶。全国Ⅱ卷作文命题引用材料明确说明了普遍的道理,希望考生可以在此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得出自己的思考。上海卷的作文题目为“探索世界”,要求学生思考探索、好奇、创新的意义。

2023年新高考Ⅰ卷、北京卷、天津卷的作文命题的材料虽然不尽相同,但从命题的主题来看,这三套作文命题紧紧围绕文化、时代发展展开。新高考Ⅰ卷作文命题围绕“好的故事”展开,强调好的故事便于沟通、可以触及心灵,还能改变命运、更可以展现民族形象,题干中“好的故事”的意义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北京卷的两道作文题都是命题作文,不论是“续航”还是“亮相”都具有相似的特点,首先这两个词语在今天都有了新的引申含义,从文化发展角度看都是一种接续传承;另外,“续航”和“亮相”都与新时代发展密切相关。天津卷提到了担当与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挑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和担当。”强调青年的担当与使命,引导学生思考新时代青年与发展的问题。

2023年新高考Ⅱ卷主要侧重当代青年的实践生活。作文命题联系试卷中语言文字运用的内容,提到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也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安静不被打扰。一方面,命题要求考生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思考自己是否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密切联系实际生活,结合自身经历展开论述;另一方面,考生需要反思人们越来越需要独立空间的原因,思考人生的意义。

针对作文命题新特点教师写作教学策略探究

作文命题迫切需要引导学生审辩思考,培育其想象推理能力,以诠释对生活、人生与未来的理性思考,继而提升与发展思维品质,塑造富有思想的写作生命,提高高中教育的质量。

一、在内容布局上——阶梯型写作课程设置

写作课程的安排设置与写作教学目标的实现密切相关。目前关于写作教学的设置可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写作的课程整体性有待加强,学生关于写作课程的学习不具备完整的体系,针对写作的课程设置不够系统;二是写作理论与关键能力的具体指导有待凸显,高中写作教学在较多情况下主要依赖教师自身的写作素养与能力,不同教师开展写作教学时可能导致写作教学思想不统一、评价标准不一致等问题,这对学生写作可能产生消极影响。

不同于初中时期感性的、叙事性的、审美性的写作,高中阶段的写作更体现学生理性的、辩证的、实践的叙述论说。首先,在写作课程安排上应呈现阶梯型课程设置,针对背景材料分析、论述观点提出、论述材料积累和选用、文章整体构思布局、高考真题再现和优秀作文品鉴等主题开展写作专题课程;其次,以知性能力和理性能力培养为目标开展专题写作课程,引导学生掌握知性分析能力,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概括、分类,继而提出自己具有逻辑自洽的概念、理念,培养学生的反思力、批判力。

二、在提问方式上——创新型命题形式选用

创新命题提问方式,让学生可以进行发散性联想。在设置作文命题提问时单一的问题设置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命题的设置在于激发学生的思维。一方面,要让学生反思质疑生活、社会的观点或现象,提出自己的思考。上文提到的上海卷作文命题,不论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每个人都可以在看重发问或者看重得出结论中进行选择,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审视生活,思考未来,进而提出结论。另一方面,对自己的体验或生活进行反省思考。同时,与创新命题提问方式相对应的应该是多元化答案的提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三、在材料选择上——多元化背景材料选择

选用多元化背景材料,讓学生对比审思。纵观近两年高考作文题目,在背景材料的选择上是具有多元化特征的,入选的背景材料囊括了中华传统文化、时事热点、社会现象等多方面的内容,聚焦某一套的题目,在选材上也应该更加多样化,以便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以全国Ⅰ卷作文命题“本手、妙手、俗手”为例,“本手”“妙手”“俗手”分别为学生提供了思辨空间,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结合自身经历展开论述,深刻体会三个不同角度蕴含的人生哲理。

同时,在题干中观点的提供上也需要更加丰富。丰富题干中提供的观点,让学生可以展现自主思考。以上海卷作文命题为例,选用评价性材料,“小时候” 和“长大后”的时间对比关系; 小时候的“喜欢”,长大后的“往往”,这是一种“发自内心”和“身不由己”的维度;“喜欢发问”是侧重于对“过程”的探究和思考,“往往看重结论”是侧重于对“结果”的追求,这是“过程”与“结果”的辩证关系维度。学生可以任选一个切入点,围绕“发问”“结论”“小时候”“长大后”“喜欢发问”“看重结论”几个关键词展开论述即可。

高考的很多内容来源于课堂,又高于课堂,这也是作文命题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的生动体现,是深化教育改革的有效体现。作文命题的探索应该是一个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的过程。创新高考语文作文试题需要主动前瞻社会的前进方向,将信息化背景下的跨媒介写作、集体写作从教学环节逐步纳入作文测评环节。

作者简介:

庞淑贤,女,河南博爱人,学科语文硕士在读,主要从事语文课堂教学研究;余浩,男,重庆奉节人,学科语文硕士在读,主要从事语文课堂教学研究。作者单位:长江大学人文与新媒体学院。

猜你喜欢
上海卷高考作文命题
2.上海卷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2019年高考上海卷作文示例
高考作文两关注
秦朝选用啬夫的到底是谁?——2015年高考上海卷第4题商榷
上海卷中的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
金色年华(2016年12期)2016-12-01 04:34:09
下一站命题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对联(2011年24期)2011-11-20 02:4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