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冰
每逢假期,商场、超市、网络商店都铆足了劲儿开展“花式”促销活动,部分年轻消费者也会“沉浸式地买买买”,购买保健品、吃穿生活用品……根本停不下来!但购物狂欢过后,却发现家中多了些无用的“宝贝”,尽管如此,但当下一次优惠活动开始时,还是会很心动,控制不住地买买买!
有些人是沉浸在疯狂的“买买买”中,而另外一部分人则是“40年前旧物舍不得扔,垃圾当宝收藏”……
在不少人的观念里,“囤东西”和“不扔旧物”这两种行为是个人习惯问题,但若存在上述例子中这样疯狂或是病态的行为,则应警惕是“囤积障碍”在作祟!
囤积障碍是一种精神障碍,其特征是由于获得过多的物品或未能处理不再需要的物品而导致大量的积累。与其他疾病类似,囤积障碍会对患者及其相关家庭成员的生活造成重大干扰。如果囤积障碍患者未能积累物品,他们可能会承受巨大的压力,并在试图处理这些物品时承受巨大的痛苦。
囤积障碍主要包含三个典型症状,即持续性地难以丢弃大量看似无用或没有价值的物品(最常见的为囤积报纸、旧衣服、包、书等);因囤积而感到显著的痛苦,并导致社会功能上的损害;居住的地方堆满了物品,以至于这些地方不能发挥正常的功用。
而80%~90%的患者可同时表现出过度收集,最常见的形式是过度购物或获得免费商品,如宣传画册等。这类患者在无法收集新的物品时会感到非常痛苦。为获取物品而采取偷窃行为在囤积障碍患者中较为少见。因此,患者可能会“买买买”,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网购为囤积提供了更快捷的方式,因此“网购囤积症”这一名詞也应时而生。
根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诊断囤积障碍需符合下述诊断标准(A-F):
A.持续地难以丢弃或放弃物品,不管它们的实际价值如何。
B.这种困难是由于感到积攒物品的需要及丢弃它们的痛苦。
C.难以丢弃物品导致了物品的堆积,以致使用中的生活区域拥挤和杂乱,且显著地影响了其用途。如果生活区域不杂乱,则只是因为第三方的干预(如家庭成员、清洁工、权威人士)。
D.这种囤积引起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包括为自己和他人保持一个安全的环境)。
E.这种囤积不能归因于其他躯体疾病(如脑损伤、脑血管疾病、普拉德-威利综合征)。
F.这种囤积症状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来更好地解释(如强迫症中的强迫思维、抑郁症中的能量减少、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病性障碍中的妄想、重度神经认知障碍中的认知缺陷、孤独症谱系障碍中的兴趣受限)。
这些患者中,有的伴有过度收集,而有的则无;有的患者认识到这个是一种疾病,有的则认识不到。
家中杂乱不堪不仅会影响日常生活,囤积环境会增加意外死亡和自我报告的心血管疾病(常指通过患者填写调查问卷或参与流行病学调查的方式得知)、慢性疼痛和睡眠呼吸暂停的风险。囤积患者常常伴随焦虑、抑郁、社交恐惧、自伤等精神问题。因此,囤积障碍是一种病,得治。
当你发现自己无论怎么“囤囤囤”都无法缓解痛苦,无论怎么“买买买”都无法带来快感时,该如何打破这个魔咒呢?
建议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评估,明确是“囤积障碍”,还是其他原因引起的问题;结合心理治疗,例如个体或者团队的认知行为治疗,协助处理分类、减轻丢弃物品带来的焦虑;在医生的建议下,必要时结合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