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玉丽 王亭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同时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优秀文化典籍是培育中华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文化基础,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因此成為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阵地。
课程思政建设时代背景
课程思政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是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效性的有效途径。随着“课程思政”相关政策出台,各学科专业与课程思政理念的融合逐渐成为高校教研的重点,学科课程思政建设关系到为国家培养人的重要任务,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塔里木大学汉语言专业围绕“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和区域发展需求,立足南疆、面向兵团、服务新疆,建立起相应的课程思政体系,致力于培养能系统掌握汉语言专业基本知识,具备深厚文化底蕴与广阔文化视野,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目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才。因此在本校汉语言专业中国古代文学科目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发挥文学本身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实现学科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理念融合。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所在
中国古代文学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再加上其鲜明的政治指向性,使得在中国古代文学科目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具有独特优势。
一、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系国家前途命运,必须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以知识学习为基础、能力培养为重点、素养发展为导向、思想价值为引领、文化涵养为动力,借助古代文学形象性、情感性的特点,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古代文学教学中,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
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各民族文化在交流碰撞中融汇成中华文化的精神谱系。入选教材的古代文学作品作为传递主流价值思想并展现中华民族道德、审美、历史等的文化载体,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与育人价值。在《史记》中,司马迁将中华民族的源头追溯到黄帝,上启尧舜美德,下至汉兴一统,透露出家国一体、多民族融合大一统的思想观念。文学作品中反映出的忧患意识、厚生爱民思想等都能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均是课程思政融入的契合点,在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感。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建设的体系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围绕建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塔里木大学以三全育人理念指导汉语言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着力建构以胡杨精神+兵团精神+红色基因为特色的思政教育体系。因此,结合学校实际与《纲要》中提到的建设课程思政的体系内容,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工作体系
中国古代文学既是汉语言专业核心课程,又是本学院汉语言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专业的必修课,因此本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涉及学院多系部、多专业。学校、学院合力促进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建设,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校及兵团上级部门通过设置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划拨经费支持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第二,学院引导教师积极申报课题,集中优势力量,着力打造一支深研思政教育的汉语言专业教师队伍。第三,以课程为基础,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专业学科相结合,建设囊括学校、学院教务部门、学生管理部门、科研部门等综合的三全育人体系。第四,充分发挥课程模范带头作用,目前中国古代文学已获批兵团级一流本科课程、兵团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并在教育部边疆与文化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中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在建构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体系
塔大汉语言专业聚焦于学生核心素养与社会发展需求,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求为目标,着力构建培养知识技能、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与道德文化素养的教学实践体系,将课程思政理念贯穿于教学体系建设中。在教学中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离不开课堂主渠道及课程思政建设实施者。除了在教学中着力外,学院还设立一批课程思政研究项目并成功结项,包括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建设校级项目,《古代文学》过程考核模式建构与实践研究等项目。同时进行跨校合作,同蚌埠学院的省级一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线上合作。学院教师不仅狠抓教学质量还身处教改前沿,由学院教师主持的中国古代文学教改课题以及中国古代文学校级重点课程顺利结项。
塔大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为主,并推出中国古代文学校级精品课程。同时为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学院教师合力编写符合学校汉语言文学特色的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并开设“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课”与“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课程,共计88课时,设置文学作品朗读、文学作品鉴赏、文学作品创作等配套的实践课程。
三、内容体系
中国古代文学中反映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作为教材内容被规定下来,其教材中蕴含了大量思政元素,涵盖爱国主义、历史文化传承、法治思想等多方面内容,在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理想信念、家国情怀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以《大学》《中庸》为代表的反映伦理道德观的儒家作品,以《韩非子》《管子》为代表的反映法治思想的法家作品,以《春秋》《史记》为代表的反映民族大一统思想的史学巨著,以四大名著为代表的反映社会现实,赞美健康人格、美好品德的作品,以《道德经》《论语》为代表的反映中国哲学思想的作品等都是很好的思政育人资源。而且新疆因其特殊的地缘特点,拥有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的优势,具有历史悠久、文化绵长的特点,其中沙漠文化、红色文化、胡杨文化与塔河文化等在这里孕育。因此,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为教学形式的多元化提供了可能。学院教师深挖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育人元素,将新疆地域文化以显隐结合的方式同教学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汲取中华文化精华,帮助学生树立理想信念、提升个人修养。
中国古代文学与课程思政建设的融入路径
中国古代众多的优秀文化典籍是中华民族文化赓续延绵的历史见证,记录了祖先们的深邃思想与无穷智慧。学校结合专业优势与地缘特色,多渠道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打造中国古代文学学科专业育人模式。
一、地域文化育人
塔里木大学以沙漠为特色、塔河文化为滋養、红色革命文化为精神血脉、胡杨精神为指引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为学科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滋养的土壤。
沙漠环境的育人资源。塔里木大学地处沙漠边缘,塔大学子能直观感受到岑参“瀚海阑干百丈冰”“平沙莽莽黄入天”等诗句中边塞景观的雄奇壮阔,激发起学生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赞佩之情以及对幅员辽阔、地貌丰富的华夏大地的喜爱之情;更能体会高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中,对身处大漠这种艰苦条件下将帅不恤士卒的愤恨之情,对士卒悲苦命运的同情之感;感受到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视死如归报国精神。发挥沙漠环境的育人作用,对于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家国情怀的形成以及人格塑造具有积极的作用。
胡杨精神的育人资源。在艰苦环境中,塔里木大学形成了“以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的办学传统。胡杨生长于大漠之中,迸发出昂扬怒放的生命力,具有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枯的美誉。胡杨作为意象,具有守卫边疆、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以及扎根边疆、防风固沙的坚韧精神,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在《登干禄山》中白居易歌颂胡杨:“雄杭衡映帝城清,岂是乌梢诗秀生。九秋宫沙青玉饼,十里泉水滴云声。”曹雪芹赞美了胡杨的生命力:“胡杨满地春风绿,不独河山亦自如。”胡杨不仅在诗歌中展现其蓬勃的生机,屹立在戈壁中的每棵胡杨都象征着平乱西域、赤心报国的守边卫士。卫青、霍去病、张骞、班超等古代文学中的英雄人物都能与胡杨精神相联系,通过赋予胡杨更多的文学与思政色彩,在教学中激励众多塔大学子发扬胡杨精神,为国家建设学习,将胡杨甘于奉献的精神带入日后工作中,在实践中传承胡杨精神。
红色文化的育人资源。塔里木大学的发展根植于红色文化沃土之中,三五九旅“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的革命历程,以及校史馆中革命先辈筚路蓝缕的奋斗史都是很好的课程思政资源。爱国主义是古代文学的永恒主题,也是课程思政教育的重点。《诗经》的爱国主义思想是中华民族早期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的标志,《秦风·无衣》《鄘风·载驰》《小雅·六月》等爱国主义诗歌反映出了先民对国家兴衰的强烈责任感。《诗经》中的爱国主义情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国家危急存亡之秋,有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屈原的以身殉国、陆游与辛弃疾的坚持抗金等。新时代又赋予了爱国主义更丰富的内涵,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发挥校史馆、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等第二课堂作用,并围绕民族融情、文明引领、红色寻访等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切实提升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效果。
塔河文化的育人资源。塔里木河流域是古丝绸之路重要的文化交流与贸易通道,并在其上游诞生了塔里木大学。在中国文化典籍中,关于水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先秦文学《山海经》中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涉及水的神话故事,春秋时期《诗经》中的《蒹葭》《关雎》等以水寄情的诗歌表达,战国荀子借积水成渊的例子来劝学、唐代魏征以水载舟覆舟之说来劝谏等,均说明了水文化对中国文学文化的影响。塔河文化也成为新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充分利用塔河育人资源,围绕塔河景区,举办“春华秋实阿拉尔——塔河源诗词朗诵大赛”,带领学生走进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水文化展厅,直观感受塔河的历史文化。
二、科研创新育人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学校每年定期举行科研创新项目、“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多项课程思政研究课题、教育部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平台建设,及时发表课程思政相关科研成果。指导学生参与国家级、校级创新创业项目:《旅游文化视域下的新疆南疆游记文学研究》《丝绸之路南疆段古代文学发展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古代新疆方志整理研究》等,并带领学生以古代文学相关选题参加挑战杯比赛获得校级二、三等奖,如《元明畏兀儿人的儒家文化修养和作为》《敦煌小说〈佛图澄和尚因缘记〉所见佛教中国化》《〈释迦因缘〉所见中印文学文化之交流》《论〈黄仕强传〉中的多元文化交流》《论敦煌写本〈茶酒论〉与儒释道文化之关联》等。此外,学校不仅着眼于在校生道德素养的提升,更考虑到汉语言专业学生就业前景——输送高素质语文教师,因此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将课程思政内容同教育前沿问题相融合,并指导研究生获批多项与课程思政相关的自治区、校级项目,如《“文化润疆”视域下阿克苏地区初中语文教育“以文化人”的策略研究》《课程思政视域下初中语文教学研究——以阿拉尔市初中为例》《深度学习理念下高中语文“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研究——以阿拉尔市某中学为例》等,实现科研反哺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及思想道德素质。
三、协同管理育人
学院依据教师专业优势,将中国古代文学作为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集合专业教师精研课程,党员同志发挥带头作用带领学院教师获多项成就。就具体落实而言,开展课程思政建设,首先要以“第一课堂”——中国古代文学课堂为中心。教师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建设主力军作用,借助第一课堂,系统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脉络、文学现象及文学思潮,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及撰写文学评论的能力。充分发挥课程中的德育功能,提炼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元素、体现文化思维方式与思政精神的内容,将其融合在文本讲解中,帮助学生理解课程思政理念。
其次,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向实践方向发展。学院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定期开展针对汉语言专业的文化活动,例如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需要学生深入扶贫基地,支教助学、开展文体活动,在奉献过程中实现知识技能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学院举办“踔厉奋发新征程·勇毅前行正青春”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大赛,使学生在备课讲课过程中深化对思政教育内容的认识。此外,为提高中文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效能。
最后,网络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三课堂。塔大汉语言专业实施网络教育课堂建设,学院教师协力打造汉语言专业一流精品视频课,发挥网络信息传播与优质资源共享的作用,并借助网络平台举办相应实践活动。学校开展“中国青年好网民”优秀事件征集活动、新疆高校网络辩论赛活动等,致力于提升青年网络素养,引领青年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通过本课程教学、科研、校院文化的开展,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的协同作用,实现校院党政、导师、班主任与授课教师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总之,塔里木大学因其独特的地域文化、校园文化,以及所处的新疆地区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中的特殊性与重要性,使得在学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具有研究价值。开展中国古代文学与课程思政教育的融合研究应立足于学校思政资源,依托其独特的地域文化,抓住学科专业特性,借助科研创新育人、三课堂的协同一体化等育人渠道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统一,从而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在高校思想政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作者简介:
屈玉丽,1984年生,女,山东泰安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文学与文化研究;王亭,1996年生,女,山东滨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学与文化研究。本文系基金项目“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塔里木大学汉语言专业”,教育部“文化与边疆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兵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建设项目“胡杨精神视域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汉语言专业课程育人体系构建研究”(课程育人),兵团级一流本科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兵团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塔里木大学一流本科课程——中国古代文学(TDYLKC202217),塔里木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专项“三全育人视域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汉语言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研究”(TDGJSZ2204),塔里木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语文教学研究与反思”(TDYKC202303)成果。作者单位: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