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汉代陶灶造型的审美成因

2024-05-18 10:14:56刘晓华
三角洲 2024年10期
关键词:象形江西装饰

江西汉代陶灶造型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分析江西汉代陶灶造型审美成因,映射地域环境、生活习性、精神信奉及审美追求在器物设计中的表现,感受汉代江西人们的民俗文化观念。

灶是人们自古至今都没有变过的烧火烹饪的器具,在人们日常饮食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灶具的发展受到居住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生产技术、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又受其自身发展规律的支配,历经陶制、金属两种主要形态,其结构和功能不断完善,种类和形式逐渐多样化,不断满足古人生活所需。陶灶是史前一种主要的灶具形式,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北辛文化、后岗一期文化中就已出现,到了龙山文化时期,三足器鼎、鬲、甗的数量不断增多,而陶灶不适合三足炊具的使用,所以后期陶灶的数量减少,逐渐形成了固定的锅台灶。之后,陶灶主要作为墓葬中的陪葬品使用,目前所能见到最早的实物是出土于关中地区战国秦地的墓葬中,到两汉时期,陶灶逐渐成为墓葬中常见的明器。

各地出土的陶灶数量众多,形制多样,就当前考古发现来看,各地出土的陶灶造型主要有长方形、马蹄形、梯形、曲尺形,也有船形等。江西汉代陶灶由于地域原因形成了独特的造型,区别于中原地区的陶灶造型。笔者根据江西各博物馆馆藏不完全资料统计,江西不同地区出土的汉代24件陶灶,大部分为东汉时期的明器,造型均简单质朴,形制多为船形,船形的特点鲜明,极具地方特色,通过分析江西汉代陶灶造型的成因,感悟地域民俗文化和审美特点。

船形陶灶的象形设计

象形是在器物造型设计中常用的设计手法,是采用模仿客观事物的外形或轮廓的方式来达到表现形式的目的。在造型象征中,外形是表现形式,象征意义是隐藏在造型中被传达出的文化信息,代表了人们对特定事物的看法和寄予的希望。出于视觉观看的本能以及共同的经验感知,造型与象征物通过视觉之间的相似性产生了关联,通过联想,形成了固定的造型象征关系。器物造型具有巫术神力,充当了巫术中的法器,在巫术仪式中,造型被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涵义,以此来完成巫术预期的效果。在认识象形过程中,视觉联想、巫术力量是象形与象征形成的基本观念,视觉联想是跨越文化差异,能反映人类共通的反应。造型设计的象征通过外形表达更深层次的情感、观念,传递其艺术价值,通过其内涵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象形设计的深层意义。

早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中就已有船形彩陶壶的发现,为1958年陕西省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的泥质红陶,是一件盛贮液体的酒器。因陶壶器身横置,上部两端起尖角;平肩,鼓腹,平底的主要外形特点,造型特殊,颇像一只小船,由此而得名。加之腹壁外侧各用赭黑彩绘网纹装饰,很有可能是渔网,从船形造型的设计和渔网装饰图案的组合,让人联想到捕鱼活动和渔网晾晒的情景,更增加了陶壶船形的特质。在新石器时代,人类捕鱼的能力已经显著增强,多种捕鱼工具被发明出来,通过陶壶船形的器身和网纹装饰可以判断新石器时代人们制造原始舟船、网具,并具备了掌握捕鱼技术的真实生活写照。

江西汉代船形陶灶就属于象形设计的范畴,陶灶的主要造型特点似船体的一半,具有鲜明的船形造型特征,因此被称为“船形陶灶”。如东汉三孔陶灶,灶腹微鼓,灶尾尖而上收,灶前壁为竖切面,陶灶的外形似船体的一半。灶体的长、宽、高的比例也与现实中船的比例相似,陶灶整体造型简洁,灶尾的设计使船形特征非常形象,具有船形的典型特征,給人以无限的想象。船形陶灶的叫法与陶灶本身的形象有一定的关系,探究江西汉代陶灶造型设计的象征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船形陶灶的叫法虽然与船本身的形象有一定的关系,但是这也表明人们在体验陶灶时,并不单单只是局限于陶灶本身的形式,更是想要在生活中找寻一些跟陶灶体验相同的情境,然后再使用比较形象的造型,来给陶灶以一种新的理念,这也表明了陶灶形式设计从象形到象征的转变,这就需要去考证汉代江西与船有关的信息。

首先,江西的地貌环境是一个山环水绕的大盆地,境内丘陵起伏,河川网布。东南西三面环山,境内赣、抚、饶、信、修五大河流,将穿行于丘陵盆地之间的上百条细流汇集起来,向北注入鄱阳湖,形成一个完整的向心水系,其中赣江纵贯南北,是历史上江西境内向外联系最主要的纽带。鄱阳湖与长江相通,使这一向心水系向北敞开,为中原风俗的侵入敞开了大门,使荆楚、吴越、三苗等风俗文化相互冲击,境内各地及汇入的中原风俗文化不断地糅合,形成一个多元的民俗文化观。吴越地区是活动于今长江以南的东南地区的原始居民,同属长江文明的支流。根据历史记载和考古发掘的资料,证明这两个部族实际上同属于古越族“百越”,是百越的分支,分布于我国东南及南部,包括现在的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一带的地区,地处水乡泽国,同属于一样的地域环境之下,有着共同的自然资源和生活背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吸纳、交融,形成了具有一定共性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特征。多部史书记载了两地之间的共同特性,如东汉时期《越绝书》记载:“吴越为邻,同俗并土”“吴越二邦,同气共俗”;汉·赵晔《吴越春秋·夫差内传》记载:“且吴与越,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吕氏春秋·知化》亦云:“夫吴之与越也,接土邻境,壤交通属,习俗同,言语通”。吴越共同的地域特点是水系发达,人们以水生之物为生活来源,并以船作为交通工具,因而船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据各地的考古发掘,船形陶灶在湖北、江西、福建等地汉墓均有出土,江西汉代以船形造型为主的陶灶与同时期长江以南部分地区陶灶的主要造型特征相似,因此,地域特征反映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民俗生活观念,从而体现在器物造型设计中。象形的造物思想与中原地区陶灶的设计形成鲜明的地域区别,也考证了吴越地区之间的生活习俗、文化特征的共性。

另外,笔者推测汉代江西境内的龙舟风俗也是影响汉代江西陶灶船形造型的因素之一。《事物原始》中记载“竞渡之事,起于勾践,今龙船是也。”吴越之地春秋时期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是一种驱灾、祈福的巫术活动,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逝世,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习俗,也是汉族龙图腾文化的代表之一。端午的习俗最初只在长江下游吴越民族中流行,后来吴越文化逐渐和中原文化交流融合,这种习俗才传到长江上游和北方地区。在江西还有一种旱龙舟,即号船,在陆地上划龙舟,是一种驱灾、避祸的巫术活动。在号船队伍中,有一具如真棺大小的棺,棺之两侧各绘一条龙身,舟上绘阴间鬼怪,棺的抬杠前端圆形截面上写“日”字,后端写“月"字,表示阴阳两界,是一种以龙舟送亡魂至阴间的仪式。至今,江西旱龙舟仍沿袭远古的原本面目,把原有的风俗与纪念屈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因此,龙舟祭祀的习俗也对江西汉代陶灶产生了造型的影响,通过舟船象形的设计,象征驱灾、祈福的愿望。

陶灶装饰简繁的变化

在对江西部分馆藏的陶灶进行整体分析,发现除造型具有统一的特点之外,装饰极简是其另一个统一的特点。汉代陶灶在不同时期的装饰有不同的体现,这与汉代不同时期的社会环境、艺术审美、精神信奉有关。通过汉代不同时期陶灶纹饰的变化,反映汉代各时期人们的民俗文化观。

西汉早期,由于连年战争导致经济萧条,文帝和景帝为了尽快恢复和发展经济,政治上采取道家思想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不过多去干涉人们的思想,社会自由,人们通过想象、信仰,精神世界得到了满足。通过与民休养,一方面使战乱过后社会得到了休息,另一方面也积蓄了大量的财富,为汉武帝时期的大规模战争和改革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西汉早期直接延续了战国楚人的哲学、审美观。《庄子·天道》:“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无为可受万物尊崇,真正的合于天地之道的大美是宁静素朴的,朴素之美天下没有能与之相争的,强调朴素无为才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这一时期的器物精致考究、品位清高、朴拙自由,此审美也反映在陶灶的纹饰上,因此西汉早期的灶面以素面为主,装饰较少,有的仅在灶前壁火门周围饰以简单的图案。

到了汉武帝时,西汉已经存在了70多年,不同区域的文化交流频繁,西汉早期楚文化一家独大的局面被打破,同时汉武帝为了實现大一统在思想方面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逐渐开始控制人民的思想,导致人们想象力的限制和衰退。儒家讲求积极入世,解决现实生活的具体问题,人们自由的想象被拉回到现实生活。西汉时期的人们认为人死后灵魂会到另一个世界继续按照生前的方式生活,因此当时社会普遍流行“事死如事生”的观点,墓葬营建的规模庞大,随葬品奢华且多为生前所用实物,灶作为饮食的炊具,必然被用于陪葬,让逝者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享用。汉代厚葬盛行也是受儒家思想“孝”的影响,“孝”能够体现仁的道德,也是一种礼节,通过厚葬来表现“孝”。随着厚葬风气的盛行,陶灶作为墓葬中主要的明器也逐渐被赋予了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因此,西汉中期以后,陶灶装饰图案增加,装饰不仅局限于火门周围,灶面和灶的四壁也都出现了精美的装饰,烟囱的装饰也变得精细。这时灶面通常模印有鸡、鸭、鱼、肉等各类食物和碗、盘、刀、铲等炊具。侧面有的印有龙虎怪兽等内容和几何纹饰。灶门两侧多有造型各异为生火做饭的妇人。图案的制作工艺主要为模印,呈现出浅浮雕、刻画的不同效果,造型写实,工艺精美,反映的是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些陶灶装饰无不反映出人们希望死者在阴间生活得更好,对富足生活期盼的意识,而随葬品陶灶中的装饰内容正是这种意识的载体,是当时生者对死者在阴间生活的周到考虑,也是当时人们审美和民俗观的体现。

到东汉初年,佛教开始成规模地传入中国,而佛教强调转世轮回,人们更注重来世,相对于西汉,东汉人不那么看重现世死后的墓葬规模和随葬品,随葬品多为模仿生前所用实物的缩小版仿制模型,器物的纹饰也较西汉时期简略朴实和写实。在江西汉代出土的多件陶灶中多为东汉时期的陪葬品,因此陶灶造型简约、装饰朴素,大部分是无任何装饰的素面灶,少量陶灶有简单的纹饰,且仅是几何形的装饰,主要表现为灶体表面印有方格纹、灶体饰有立体的绳纹规则的交错以及灶壁划线条装饰,体现了几何形的秩序美,表现出几何形在装饰陶灶中产生的趣味。几何方格纹是汉代湘赣地区器物中常用的装饰手法,在南昌东郊西汉墓群中出土的149 件陶器中看到属于印纹硬陶的大约有110 件纹饰是以方格纹为主,也能说明江西汉代的陶器装饰中方格纹是最普遍的一种纹饰,简约的船形陶灶饰以质朴的纹饰能反映出造型设计的统一性。

江西汉代陶灶的造型与纹饰均能反映汉代人们追求自由古朴、简约概括、气韵生动、写意传神的审美特征,不仅揭示了汉代人们的生活习性、精神信奉、丧葬习俗等民俗观的信息,其造型设计中蕴含的象形、朴拙、简约的设计理念,亦能对当代各类造型设计起到借鉴与启发作用。

作者简介:

刘晓华,女,山东青岛人,南昌工程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水彩、造型艺术。本文为基金项目2022年度江西省汉代文化研究课题一般项目“江西汉代陶灶造型研究”(编号:22WW13)成果。

猜你喜欢
象形江西装饰
6.江西卷
《说文解字》“象形”辨
鲤鱼旗装饰坠
装饰圣诞树
我的家在江西
心声歌刊(2019年4期)2019-09-18 01:15:30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幸福的江西飞起来
心声歌刊(2019年3期)2019-06-06 02:52:30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象形数字
江西立法遏制涉医涉校的“以闹索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