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以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

2024-05-18 22:53:45刘天宋
南方农机 2024年7期
关键词:高技能工匠技能

张 俊 ,刘天宋 ,周 樱 ,帅 伟

(1.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刘国钧分院,江苏 常州 213025;2.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常州 213000)

0 引言

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然而,仅仅具备技术技能还不足以满足现代制造业的复杂需求,更需要一种深植于人们心中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对于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1]。工匠精神强调的不仅是技术能力的培养,更关注的是对工作的热爱、细节的追求和质量的执着。在智能制造环境中,技术的更新换代迅猛,人们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技术和工作方式。然而,仅有对技术的掌握还不足以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技能人才,还需要培养工匠精神,注重工作的精细度和专注度,从而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2]。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在技术层面进行深耕,还需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价值观的培养。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核心价值观,能够激发人们的创新思维、责任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将工匠精神融入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培养出更具有综合素养和职业素养的人才,为推动智能制造领域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本文将以工匠精神融入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培养为切入点,从深化产教融合发展和完善培育工匠精神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通过对实际情况的研究和分析,探讨工匠精神在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具体应用和效果。同时,本文还将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和成功案例,探讨推动技能大赛培养的作用,以进一步提升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平。

1 工匠精神融入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意义

1.1 与中华民族尊崇工匠精神的传统一脉相承

在当前智能制造时代,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深远的意义。作为一个历史文明悠久的国家,中华民族一直以尊崇工匠精神而闻名。通过将这一传统工匠精神融入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中,能够培养出更具品质意识、工匠精神和技术能力的人才。工匠精神注重对工作的细致和精益求精的态度,与智能制造的核心理念相契合[3-4]。智能制造强调通过技术创新和高效生产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然而,单纯的技术和自动化并不能完全保证产品的高质量和精细加工,这时候工匠精神的注入就显得至关重要。要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智能制造人才,他们不仅应具备熟练的技能和智能应用的能力,还应能够追求卓越、关注细节,为智能制造注入人文关怀和艺术创意。中华民族尊崇工匠精神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古代,例如我国古代工艺品和建筑的精美细致,展示了工匠们对品质和美感的追求。通过延续中华民族尊崇工匠精神的传统,智能制造人才可以汲取古代智慧,了解工匠们对技术和工艺的热爱,从而更好地理解智能制造的本质和目标[5]。

1.2 新时代智能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

在新时代,智能制造产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6-7]。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求,亟需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加强技术创新与研发能力。智能制造需要不断引入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推动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同时,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创新平台,培养人才,为智能制造提供持续的创新动力。2)推进产业链协同发展。智能制造产业是一个复杂的产业体系,涵盖了从原材料供应到产品制造、销售和服务的各个环节。为了实现产业的升级,需要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与协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整体效率。建立开放共享的平台,促进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无缝对接,实现产业链的高效运转。3)注重人才培养与结构优化。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要求智能制造人才具备多学科综合能力、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8]。因此,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推动产学研结合,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同时,要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对智能制造关键领域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核心竞争力。4)加强标准体系建设与质量控制。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需要统一的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制定与智能制造相关的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和质量标准,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9-10]。同时,加强质量控制,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推动智能制造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提供优质服务,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1.3 智能制造类人才必备的职业素养

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制造类人才的培养变得愈发重要。除了技术能力和专业知识外,智能制造类人才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以适应和胜任不断变化的工作。智能制造类人才除了专业技术能力外,还需要具备创新思维、跨学科综合能力、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问题分析与决策能力、持续学习与适应能力、职业道德与责任感、自主管理与时间管理能力以及全球化视野与跨文化沟通能力等职业素养[11]。这些素养的综合发展将有助于智能制造类人才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脱颖而出,并为智能制造领域的发展作出贡献。

2 工匠精神融入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 执行层面与教育理念存在偏差

1)教育理念的转化和贯彻存在一定的难度。工匠精神强调实践、技能和细致的态度,强调学以致用,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然而,在一些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和学术成果,忽视了实践技能的培养。这导致学生在工作实践中可能缺乏相应的实际能力和经验,无法真正将工匠精神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2)教育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协同不足。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机构与企业密切合作,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和项目,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工匠精神。然而,在现实中,教育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还存在一定的障碍。教育机构往往难以及时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和技术变化,而企业也面临着难以招聘到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才的困境。这导致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之间出现较大的脱节,无法有效地培养出适应智能制造行业的优秀人才[12-15]。

3)评价体系存在单一性和局限性。现行的评价体系往往过于注重学术成果和理论知识,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工匠精神的评价。这导致学生在追求高分和学术荣誉的同时,忽视了实际操作技能和工作态度的培养。评价体系的单一性限制了工匠精神在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中的发展和应用,影响了工匠精神的真正落地和作用发挥。

2.2 教学实践与现实需求脱节

1)教学内容与现实需求的匹配度不高。智能制造行业发展迅速,技术不断创新,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然而,一些教育机构的教学内容相对滞后,未能及时跟进最新的技术和趋势。这导致学生在毕业后可能缺乏与行业需求相匹配的知识和技能,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和学习新的技术和工艺。

2)教学实践环节的不足。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需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一些教育机构在教学中存在实践环节不足的问题。虽然理论知识的学习是重要的,但只有通过实际操作和项目实践,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工匠精神所强调的技能和态度。如果教学中缺乏足够的实践环节,学生在毕业后可能面临实际工作中的困惑和挑战。

3)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也需要与现实需求保持同步。智能制造领域的发展非常快速,新的技术和工艺不断涌现。教师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角色,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学方法,以适应行业的变化和需求。然而,一些教师可能面临时间和资源的限制,无法及时了解最新的发展动态和应用实践,导致教学实践与现实需求出现脱节。

2.3 师资水平与现实保障不足

1)师资水平的提升是关键。教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推动者,他们的专业素养、教学经验和行业认知对于学生的培养至关重要。然而,目前一些教师在智能制造领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有限,无法全面理解和传授工匠精神的内涵。因此,教育机构需要重视教师的培训和发展,提供持续的专业培训机会,让教师了解最新的技术和工艺,提升他们在智能制造领域的专业水平。此外,教育机构可以积极引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从业人员担任教师,以确保教师队伍具备足够的专业素养和工匠精神。

2)现实保障存在不足。智能制造领域的教学需要一定的实验室设备、工具和材料等实际保障。然而,一些教育机构在现实保障方面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无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和条件。这种不足会限制学生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影响他们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应用。因此,教育机构应加大对实验室设备的投入,确保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工匠精神。同时,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可以借助企业的资源和设备,提供更好的实践环境和机会。

3)教育机构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培养环境和条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实践条件,可以有效地促进工匠精神的培养。这包括提供良好的学习空间、实践设施和团队合作机会,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锻炼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此外,教育机构还可以积极引入行业实习和校企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际工作岗位,培养他们的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

3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探索与实践

3.1 深化产教融合发展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常州“532”发展战略为指引,以产教融合赋能提升“常州智造”产业链的竞争力,通过优势资源整合共同推动区域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该校与智能制造行业的企业进行合作,建立实习基地或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真实工作环境。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学生接触到最新的智能制造技术和工作流程,加深了对行业需求的了解,培养了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通过开设产学研结合的课程,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通过教师团队的专业研究和企业的技术支持,设计和开展与智能制造相关的实践课程和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学生通过参与真实项目、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深入了解智能制造的实践应用,提升了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此外,学校还积极开展了行业交流活动、技能竞赛和学术研讨会,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展示和交流机会。通过与其他学校、企业和行业专家的交流合作,学生拓宽了视野、了解了行业动态、提高了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3.2 完善培育机制与评价体系

该校建立了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用于评估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实践能力,包括课程实践环节的评估、实习成果的评估、创新项目的评审等。通过明确的评价标准和程序,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学校设立了专门的工匠精神培养项目或课程,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这些项目涵盖技能训练、创新实践、工作流程模拟等方面,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有计划的培养,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践行工匠精神。此外,学校积极引入行业专家和优秀工匠作为教师或导师,参与学生的培养和指导。这样可以使学生与行业接轨,学习到真正的工匠技艺和经验,并受到榜样的引领。专业的指导和实践经验的传授,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会工匠精神的内涵,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

3.3 积极参加技能大赛

近年来,学校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类技能大赛,如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行业大赛、省市级创新创业大赛等。通过参赛经历,学生接触到高水平的竞赛环境,与来自其他学校和国家的学生进行交流与竞争,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竞争意识。同时,技能大赛还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技能和才华的平台,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学校注重技能大赛的培训和准备工作。通过组织专门的培训班或培训项目,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和训练相关技能,提高自己在比赛中的表现水平。学校也邀请了优秀的教师和行业专家担任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和实践经验分享。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应提供必要的设备和资源支持,确保学生在培训和准备阶段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此外,学校还可以设立奖励机制,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技能大赛。学校通过设立奖学金、授予荣誉称号或其他奖励形式,鼓励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参与技能大赛。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还能够树立学生在技能竞赛中的典范形象,对其他学生产生激励作用。

4 工匠精神融入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工作的成效

1)工匠精神的融入为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和借鉴。工匠精神注重细节、追求卓越的态度与智能制造领域的要求高度契合。通过培养学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态度,可以有效提升其技术水平和专业素养。工匠精神的要求,如精确、耐心、创新等,都是高技能人才需要具备的品质和能力。

2)工匠精神的融入促进了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工匠精神强调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对创造性解决方案的探索。在培养过程中,通过开展项目实践、工程实训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这种培养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其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灵活应对各种挑战。

3)工匠精神的融入也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就业竞争力产生了积极影响。在智能制造领域,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而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才更具竞争力。这是因为工匠精神所倡导的专业精神、责任心和团队合作能力是现代工业发展所需的核心素质。学生在接受培养的过程中通过参与实际项目和技能大赛,能够积累宝贵的工作经验和技能,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猜你喜欢
高技能工匠技能
高级技能
90后大工匠
国企管理(2022年3期)2022-05-17 01:38:45
工匠风采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工匠神形
当代工人(2019年11期)2019-07-10 14:59:10
秣马厉兵强技能
中国公路(2017年19期)2018-01-23 03:06:33
拼技能,享丰收
工匠赞
大江南北(2016年6期)2016-11-21 21:15:31
补齐高技能人才“短板”
公民与法治(2016年3期)2016-05-17 04:08:47
现代学徒制培养焊接高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焊接(2016年6期)2016-02-27 13:0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