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烨艳
五一小长假,正是出游时。在这里提醒大家,在享受美好假期的同时,别忘饮食安全。
外出游玩时,避免食用不知何时切开的来源不明的水果,其容易滋生微生物,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小吃摊上的凉粉、凉皮等食物,若制作时间不详,也应尽量避免食用。相对而言,刚出锅的食物和干燥食品则更为安全。另外,千万不要随意采摘野果、野菜等。
在外出点餐时,建议优先选择炖煮、红烧、蒸等加热时间较长的菜肴。在用餐时应减少凉拌菜的比例,其细菌超标的风险较大。若熟肉呈现过于鲜艳的粉红色,这可能是亚硝酸盐的作用,应警惕。就餐前请及时洗手,以避免通过接触其他物品而传播细菌。
可在车上或背包内放筷子、勺子、食品保鲜袋、装垃圾的塑料袋和消毒湿巾等备用。旅行途中吃东西时,先把手擦干净。在外出游玩时,建议准备必要的应急药品,如黄连素、酵母片等治疗急性胃肠炎的药物以及抗过敏药物等。同时,提前了解旅游点的医疗救助电话,以便在身体不适时及时求助。
蜱,作为一种吸血节肢动物,又被称为壁虱、扁虱、草爬子、犬豆子、八脚子等,主要寄生于哺乳动物体表,也有少数寄生于鸟类、爬行类及两栖类动物。蜱一般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不吸血时,其体积微小,近似芝麻至米粒大小;一旦吸饱血后,体积显著增大,犹如黄豆粒甚至更大。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蜱的活跃期主要集中在4月至9月。
蜱主要栖息于草丛、灌木丛或树木茂密的区域,以及动物体表。因此,人们在户外进行遛狗、露营、采茶、耕种或打猎等活动时,都有可能与蜱发生密切接触,甚至在自家院子或社区内也可能遭遇蜱的侵扰。蜱通常选择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附着。
被蜱叮咬后,可能会出现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但大多数情况下症状较为轻微。需警惕蜱还是某些传染病的传播媒介,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这些疾病的病死风险较高。经蜱传播的疾病在初期常表现出类似的症状,其中发热和发冷是最常见的表现,此外还可能伴有瘙痒、头痛、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关节疼痛、皮疹等。出现上述症状时请及时就医。
因此,在进行野外活动时,务必做好个人防护。建议穿着长袖衣裤,并扎紧裤腿,同时在裸露的皮肤上涂抹蚊虫驱避剂。应避免长时间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坐卧,如草地、树林等地,以防止被蜱叮咬。进入室内前,应仔细检查衣物和身体,避免将蜱带回家中。
若不幸被蜱叮咬,可尝试用酒精涂抹在蜱身上,使其头部放松或死亡。随后使用尖头镊子小心取下蜱,切记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损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后,应用碘酒或酒精对叮咬部位进行局部消毒处理,并持续观察身体状况。如有必要,请及时就医。对于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的人群,一旦出现发热等可疑症状或体征,应尽早就医,并向医生详细说明相关暴露史。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主要由多种肠道病毒引发,特别是针对5岁及以下的婴幼儿。病毒的潜伏期一般在2~10天,平均为3~5天。幸运的是,大部分病例病情相对较轻,具有自限性,通常在7~10天的病程后可以完全康复。患病儿童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的疱疹以及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或疱疹。有些孩子可能还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要注意的是,有些病例可能只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而有些甚至可能没有明显的皮疹,只表现为大疱样改变。
少数患儿病情可能会迅速恶化,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脑炎、脑干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肺水肿、肺出血,甚至心肺功能衰竭等,這些并发症可能累及脑部、肺部和心脏。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他们在发病后的一周内传染性最强。肠道病毒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包括直接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鼻咽分泌物和唾液,以及接触被这些体液污染的物品,如手、毛巾、玩具、餐具等。此外,病毒还可以通过呼吸道传播,如咳嗽、打喷嚏等方式,甚至通过饮用或食用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传播。
预防手足口病,首先要保持良好的手卫生。在接触公共物品、唾液、呼吸道分泌物后,以及进食前,都应该用清水和洗手液或肥皂正确洗手,洗手时间应至少达到20秒。
尽量避免接触患病儿童,避免与他们共用餐具、毛巾等个人物品,以防止交叉感染。同时,保持家庭环境卫生,经常通风,勤晒衣被,对经常接触的物品和孩子的玩具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
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和餐具在使用前后都应充分清洗和消毒,尿布也应及时清洗和消毒。儿童应避免喝生水、吃生冷食物,以减少感染的风险。此外,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建议带儿童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接种EV71疫苗不能预防其他肠道病毒感染,但可有效预防EVA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其他相关疾病,减少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发生。为尽早发挥疫苗保护作用,鼓励儿童在12月龄前完成全程接种。5岁以上儿童不推荐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