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阳 罗丹
[摘要] 文化具有强大的历史惯性和传承延续性,尽管中华文明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形态,但其深层特质和基因始终传承延续。只有从文明的视角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才能抓住根本、贯通源流。中华文明具有的五个突出特性,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提供了重要视角。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內蕴连续性,具有生生不息的独特优势;内蕴创新性,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气质;内蕴统一性,具有团结奋斗的共同意识;内蕴包容性,具有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内蕴和平性,具有合作共赢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文化形态; 中华文明; 突出特性
[中图分类号] D61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4)05-0009-04
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形成文化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果,就是“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且将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称之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并进一步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目标。文化具有强大的历史惯性和传承延续性,尽管中华文明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形态,但其深层特质和基因始终传承延续。只有从文明的视角把握文化形态的内涵特质,才能抓住根本、贯通源流。习近平总书记概括提出的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为我们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提供了文明视角。
贯通连续性: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具有生生不息的独特优势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在世界文明中,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至今、从未断裂的文明。文化传承是文明延续最典型的方式,在诗词歌赋、文学典籍、价值理念的代代相传中,文明成果被自觉保存下来,在去粗取精、熔铸转化中推动文明向更高层次跃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理解现代化的进程也是如此。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继承中华文明历尽沧桑却延绵不绝的连续性特质,从中华文明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服务于广大人民的底色,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内蕴的连续性特质,体现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与赓续。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世界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作为中华民族通往现代化的独特思想资源和精神财富,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助力现代化建设的同时,自身也焕发出生机活力。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万物并育、道法自然等理念的现代性重塑;强调“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天下大同、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理念的继承和发扬。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内蕴的连续性特质,体现为对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坚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连续不是停滞、更不是僵化。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特质决定了探索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是一个在发展中继承、在守正中创新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一方面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注重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又代表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始终注重延续与传承中华文明,始终不忘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始终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与重大原则,在“两个结合”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凸显创新性: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气质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这也是中华文明传承千年未曾停滞的内在动力。正如冯友兰曾指出的:“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中华文明既聚焦“变”,又注重“守”,既持续进行“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革故鼎新,又不忘回溯文明的本源。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汲取了中华文明这种既尊重延续性又突出创新性的文明特质,平衡了“变”与“常”的关系,找到了传承与发展的契合点,使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呈现出与时俱进的精神气质。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内蕴的创新性特质,体现为守正与创新的统一。秉承“稳中求进、守正创新”“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等基本要求,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用唯物史观思考文化问题,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坚持在守正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内蕴的创新性特质,体现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理论的飞跃不是体现在词句的标新立异上,也不是体现在逻辑的自洽自证上,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回答实践问题、引领实践发展上。”1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集中表现为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创造性揭示、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实践的创新性引领、对当前中国文化建设面临问题的创意性解答。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跟踪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新趋势新变化,聚焦理论武装、舆论引导、文艺创作、网络空间建设等重点领域出现的新课题,作出了体现中国文化气质、富含时代精神的新阐释、新论断,体现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全新的认知高度。
彰显统一性: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具有团结奋斗的共同意识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相互融合,形成了共同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精神气质,这种“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塑造了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特质。从历史维度看,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大英帝国等都曾盛极一时,但最终却走向了衰落。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泱泱大国依然传承延续至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来的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渐形成了团结互助、生死与共、相互认同的多元统一体。正是继承了这种“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的统一性特质,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风云变幻中有力统筹现代化建设全局,持续凝聚起亿万人民共建现代化国家的磅礴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内蕴的统一性特质,植根于中华民族多元统一的大一统价值观。從秦朝开始至清朝灭亡的2100多年间,除去少数时期,秦汉、西晋、隋唐、元明清等统一时期占据了中国历史的主流。尽管历史的车轮在“统一—分裂—统一”的轨道上不断前行,但统一始终是不可逆转的主流趋势。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秉持大一统的文化信仰,辩证把握大一统的必然性与差异性,将个人、民族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在维护与实现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形成了休戚与共、风雨同舟共建现代化国家的共同体意识。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内蕴的统一性特质,体现出多民族国家建设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历史经验看,一个团结奋斗、坚强统一的国家既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也是其自身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秉持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特质,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强大统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内蕴包容性: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具有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基本特征。文明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交流互鉴。中华文明“以和为贵的和平性格、海纳百川的包容特质、天下一家的大国气度”展示出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汲取了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特质的滋养,在思维上跳出了“民主与威权”“西方与非西方”的二元对立,主动学习借鉴优秀文明成果,以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傲慢、偏见与迷信,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内蕴的包容性特质,体现为“和而不同”的价值追求。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既坚定文化自信,又博采众家之长,以“以我为主”“有所作为”的积极姿态,借鉴世界文明先进成果,彰显出中华文化大气厚重的承载力、融合力。我们摒弃狭隘的种族主义和排外主义,以“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使命担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助力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内蕴的包容性特质,体现为激浊扬清的自我超越。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坚守但不僵化、借鉴但不照搬,在与异质、他者的对话中不断超越自我、升华自我,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赓续传统、坚守初心,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冲击、文化碰撞与文化渗透,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科学辩证的态度区分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坚决摒弃腐朽、反动、危害人民身心健康的消极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创造清朗空间。
传递和平性: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具有合作共赢的价值取向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数千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未停止对和平的歌颂。无论是“国虽大,好战必亡”的政治理念,还是“以和为贵”的处世原则;无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追求,还是“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交往之道,对和平的向往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明朝郑和七下西洋,带去的不是掠夺与战争,而是“驼队和善意”“宝船和友谊”。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继承中华文明和平的基因,不走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掠夺发家的老路,在与世界的交往中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内蕴的和平性特质,体现为始终走和平发展之路。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始终致力于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虽然我们以巨大的体量推进现代化,但却没有带来历史上与大国崛起伴生的剧烈动荡和战乱,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我们以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国式现代化不以损人利己的方式实现自己的发展,也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发展模式强加于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坚持不搞文化霸权,依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内蕴的和平性特质,体现为竭力推动走合作共赢之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睦邻友邦”的宽厚处世之道,秉持正确义利观,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原则,持续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向世界传递了中华文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特质,更展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光辉与先进本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作者简介:苏阳,国防大学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副教授;罗丹,国防大学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 / 王焕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