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科普创新发展的几点建议

2024-05-18 15:49北京市应急管理科学技术研究院杨雪蒙刘友强周圆张英
现代职业安全 2024年3期
关键词:科普公众应急

北京市应急管理科学技术研究院 杨雪蒙 刘友强 周圆 张英|文

一、应急科普工作现状

(一)时代发展的变化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科技的飞速发展,推动了科普事业的变革与创新。新兴自媒体平台和大数据产业的崛起,使知识传播渠道更加广泛和便捷,应急科普内容的传播途径因此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在此背景下,应急科普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与支持。各类院校、企业、科普机构和社会组织纷纷投身应急科普活动,为科普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在传统科普展览和讲座的基础上,新型科普形式不断涌现,呈现出多元化特点。

(二)社会需要的变化

科普并非仅限自娱自乐或感动自我,其核心目标在于有效影响公众的认知、态度和行为,进而培育公信力。若要提升科普的影响力,不仅需关注应急科普的输出,更要变革思维观念,由单向告知逐步转向以受众为中心的精准科普。紧密贴合社会需求,明确解答公众疑问,满足应急需求。结合公众兴趣点,紧跟社会热点,适时发声,开展科普解析、解读,并提供具体指导和建议,以激发社会公众的兴趣,发挥科普的积极作用。

(三)国家政策的变化

应急与科普相结合,不仅是一项特殊的科普实践,更是国家应急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2016 年5 月3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2022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全面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厚植创新沃土,以科普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同年,科技部、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联合发布的《“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其中提出“建立健全国家应急科普协调联动机制,完善各级政府应急管理预案中的应急科普措施,推动将应急科普工作纳入政府应急管理考核范畴”。应急科普的重要程度得到国家领导、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对应急科普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二、应急科普工作面临机遇与挑战

在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我国应急科普工作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例如:在应急科普机制方面,尽管应急管理部门内部联系紧密,但跨部门间的深层合作联动相对较少。由于工作职责分工的原因,各部门往往独立作战,仅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开展科普工作,导致形式分散,缺乏有效的沟通呼应、紧密配合以及信息共享和协调联动机制。除此之外,应急科普平台建设、应急科普创新力度以及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也存在不足。

应急科普作为应急与科普相结合的一种形式,在文化传播、机制建设、平台搭建、创新推动以及人才队伍培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查阅论文文献、电话采访、网络查询等方式,对应急科普机制、应急科普信息化、应急科普创新、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以及文化价值理念传播推广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全面梳理。

三、应急科普创新发展案例

(一)应急科普机制探索

全链条科普机制的创新试点

2020 年年初,武汉市科协在部分城区开展试点,结合疫情情况,建立从“摸清需求——生产内容——落实投放——反馈评估”的科普机制,根据社区网格员提供的群众需求,整合科普选题,将权威内容精准推送至社区网格群,打造完整工作链条,实现闭环管理。这一举措主要是针对疫情情况开展的应急科普试点,但其打造应急科普完整工作链条思路和闭环管理模式值得分析研究。武汉市科协的试点举措注重科普需求研究、预判,精准挖掘、分析群众科普需求,结合群众科普关切与社会热点,调整科普重点,及时有效地为公众和医护工作人员普知识、指方向、明路线、鼓干劲。

打造优质科普公共平台

近年,广东省创新打造“粤科普”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优质科普资源库。“粤科普”公共服务平台(正在建设中)作为“数字政府”重要平台之一,将整合全省各类各方科普资源、科普人才、科普要素,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致力于打造有引导力、公信力、传播力和影响力的省级科普公共服务平台,其具有“传播、交易、管理”三大功能,将为全省公众提供优质均等的科普服务。

(二)应急科普信息化建设

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

中国科协打造“科普中国”宣传品牌,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实现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中国科协与人民网、新华网、腾讯等媒体记紧密合作,在其网站推出“科普中国”频道,进行科技传播。至2022 年,“科普中国”平台科普资源容量超53 TB,联合相关部门打造“科学辟谣”平台,浏览量超26 亿人次。

构建权威应急科普“资源库”

浙江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浙江省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在2023 年11 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应急科普宣传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拓展应急科普内容资源,推动应急科普资源共创共享。应急管理部门牵头打造应急科普宣教平台,集聚多方资源和渠道,构建内容权威、作品丰富的应急科普资源库”。

促进科普资源共建共享

2023年的科普中国智库论坛暨第三十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上,中国科普研究所、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组建的“科普中国智库——粤港澳大湾区研究中心”正式挂牌,将在促进大湾区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搭建科普交流平台、孵化理论实践成果等方面探索创新、深化合作。

(三)应急科普形式创新

科普产品的更新换代

温州市应急管理局以历年典型事故案例为创作蓝本,梳理事故防范措施,推出“拿案说事”H5 系列漫画,以更具趣味性、更浅显易懂的方式加深群众对应急知识理解和掌握。此外,温州市应急管理局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支持、社会资本投入相结合的方式,建设一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安全体验馆。充分发挥民间资金优势,新建一批、整合一批、提升一批,精心策划“开工第一课”、安全技能PK 赛等活动,指导全市应急体验馆加强实践体验课程建设,适配中小学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应急宣教体验馆“建”的力度、“管”的强度、“用”的热度、“育”的深度。

科普活动的创新

北京市海淀区不断提升科普活动趣味性,开展“消消暑”消防暑期夏令营活动36 场,邀请11 个“中小幼”学校,33 个社区的980 余名学生、家长到消防救援站参观践学,从小培养自防自救意识。扩大应急科普覆盖范围,将科普活动从中小学校园延伸至高校,学院路街道建立“校地警”安全联盟,同时开展“应急志愿服务高校行”,通过现场授课、情景模拟、体验互动等内容丰富、寓教于乐的形式向大学生们普及逃生避险、自救互救知识。

科普传播形态的演变

科普宣传的力度,关系着国民整体科学素养的提升,想要让信息触达大众,需要通俗化的表达、去伪存真的发声,接地气的传播手段、灵活多样的文化产品形态支撑同样不可或缺。“80 后”博导徐颖用接地气的语言揭开北斗导航系统的神秘面纱,作家李治中用系列公众号连载癌症科普文章,北大张宇识自创以“理工哏”相声形式传播科学常识与辟除谣言。如何把科学知识变为沉浸享受,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将科学家、科普工作者与公众的沟通搭载于同一频道。

(四)应急科普专业队伍打造

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北京市海淀区组建多领域、多专业的应急志愿服务队伍,促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以西三旗街道为试点,将社区联络组、侨联、统战、老教协、老党员先锋队等社会力量统筹发展为应急志愿者,成功打造了集“安全协管员”“安全宣传员”“紧急救护员”为一体的社区应急志愿服务综合群体。以“老兵防汛队”为典型,充分调动社会团体积极性,带动社会化公益团体组织参与应急志愿服务工作。

科普产业初步形成

广东省韶关、江门市已有科普集团成立并开展相关业务工作,省内部分地市也纷纷筹划组建成立科普企业,规划科普产业园区,推动科普产业化发展。长隆、正佳等一大批科普民营企业展现社会担当,推动科普社会化、产业化取得显著成效。

(五)应急科普理念的推广拓展

科普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二师西山农场,有全国唯一一家由企业打造的奶牛科普中心——天润乳业丝路云端牧场奶牛科普馆。科普中心从奶牛的发展历史到新疆传统民族乳制品奶酪制品的制作过程,再到酸奶文化展示,相关科普知识一应俱全,每当节假日来科普中心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已成为集旅游观光、科普教育和示范养殖的科普、文旅一体化的综合基地。

四、加强应急科普工作的建议

(一)完善应急科普机制

目前,应急管理部门系统内联系互动的多,跨部门深层合作联动的少,因为工作职责分工等原因,各部门往往各自为战,形式分散,缺乏科普信息共享和协调联动机制。可以组成应急科普领导小组,建立应急科普联席会议机制,更加充分地发挥政府部门的联动作用,统筹开展日常和应急科普工作。可借鉴“科普中国”及科普中国智库模式,整合多方资源,构建综合性应急科普平台,搭建应急科普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

(二)不断满足公众应急科普需求

科普作为社会公益性服务产品,需要全面把握公众应急科普需求,预判科普趋势,广泛开展应急科普需求调研。联合相关部门,借助专业力量,针对社会公众应急科普知识认知现状、应急科普产品公众接触率、现有产品受众收获评价和公众应急科普需求等方向开展问卷调查,收集公众意见建议,从渠道需求、内容需求等层面进行深层次分析研究,精准捕捉应急科普需求痛点。借助科普讲座、安全文化论坛、线下活动等方式,与公众建立形式灵活长效沟通反馈机制,与公众保持良好的沟通互动,增强公众的参与度。

(三)强化应急科普创新

以通俗化的表达、去伪存真的发声,接地气的传播手段、公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开展应急常识、灾后自救互救知识普及。深化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推进应急科普内容创作与科普产业发展,打好“科普组合拳”,提升科普产业价值。关注人工智能(AI)、卫星遥感、AI 科普机器人等新兴科学技术,打通科普宣传与科学技术的壁垒,拓展防灾减灾思路,创新应急科普方式方法,探索安全应急产教融合新模式。

(四)加强应急科普人才队伍建设

将应急科普工作纳入应急管理重点工作,组织专家开展业务能力培训,培养高水平应急科普人才队伍。建立应急科普智库,通过给予一定的荣誉和福利待遇,吸引资深专家深度参与,发挥专业人才优势,深化应急科普内容、手段、理念等的研究探索。探索建立应急科普工作考评制度、绩效评估指标、激励机制,完善应急科普工作者晋升通道。成立志愿者队伍,提升相关人员专业素养和综合水平。依托重大活动、应急演练、技能竞赛等,创造让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人员参与市级科普活动的机会,锻炼综合能力,逐步打造高素质应急管理科普人才队伍。

(五)助力安全文化培育

当前,应急科普的获取方式主要为被动的“教育”,而在主观性和自发性方面较为欠缺,存在信息依赖的问题。应急科普不仅要持续在内容、形式和模式上创新,还需注重激发公众参与应急科普活动的积极性,拓宽应急知识的学习和获取渠道,为公众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更重要的是,将应急文化和安全文化作为一种普适性的价值观念在全社会传播和推广,使重视安全和了解应急成为一种自觉,营造出主动学习和了解应急科普知识的社会氛围,紧贴社会发展需求,造福广大人民群众。

猜你喜欢
科普公众应急
多维深入复盘 促进应急抢险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融嵌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全周期
科普达人养成记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科普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