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课堂教学设计
——以“平均数”一节为例

2024-05-18 08:33:09曾艳红
教育观察 2024年5期
关键词:平均数导向教学法

曾艳红

(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丰乐镇庙坝完小,贵州遵义,564301)

一、引言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的灌输和记忆,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和对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问题导向式教学成为一种受欢迎的教学模式。问题导向式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乐趣。本研究以人教版教材“平均数”一节为例,在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的前提下,进行问题导向式教学设计,让学生在问题引导下学习单元数学知识,掌握数学学习技巧的关键能力,以此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二、问题导向教学法的内涵与原则

(一)内涵

问题导向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其核心思想是“以问题为中心”,即问题是教学的起点和终点,是教师与学生交流和互动的媒介。教师将学生放在学习的核心位置,通过问题的设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促使学生针对问题展开研究,从而达到传授知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目的。[1]

问题导向教学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工具,以问题为媒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自主探究,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问题导向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由表达,培养其创造力、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2]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前提下,教师以问题的解决为目标,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3]同时,这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实践机会,有利于教学目标具体化的实现。在该教学模式下,采用启发性问题和材料,在引发学生思考的同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分析与思考,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具体的知识,还可以锻炼思维能力,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和表达能力。[4]

(二)应用原则

其一,引导性。问题导向教学法注重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出引人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教师应在问题的设置和引导上循循善诱,以引导学生逐渐迈向问题的核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5]

其二,合理性。问题导向教学法要求问题设置和问题解决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合理选择和设计问题,使问题既具有挑战性,又符合学科发展的规律。问题的设置应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确保问题的难度适中,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6]

其三,趣味性。问题导向教学法强调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注重学习的趣味性,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有趣的问题,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丰富学习的趣味性。同时,教师还可以运用游戏化教学方式,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果。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在参与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乐趣,主动投入学习。

问题导向教学法的引导性、合理性和趣味性对学生的学习具有积极影响,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它还能够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和应用问题导向教学法的基本原则,从引导性、合理性和趣味性等方面对其进行深入剖析与实践,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三、问题导向教学法在小学“平均数”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明确知识体系,科学设置问题

在小学数学人教版“平均数”单元教学中,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明确知识体系,合理设置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在问题导向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在知识体系下设置有关平均数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结合平均数知识开展探究学习,让学生对平均数的数学知识体系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培养学生的进阶思维。

明确知识体系是问题导向教学法的重要环节,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组织成有层次、有逻辑的体系。在小学数学人教版“平均数”课堂教学中,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第一,引入概念。通过实际例子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如班级身高、家庭水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说明平均数是一组数据总和除以数据个数的结果。第二,教授计算平均数的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例题教授学生如何计算平均数,即将所有数据相加,再除以数据的个数。第三,解决问题。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平均数知识来解决。

教师在引入平均数的概念之前,可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单元内容的设置情况,设置如下课堂引导式问题。

1.你了解什么是“平均数”吗?你平时在哪些场合会用到平均数呢?

2.平均数有什么应用意义?

3.如果班级里有5位同学的身高分别是120cm、125cm、130cm、135cm和140cm,那么他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呢?

4.如果一个家庭五天的喝水量分别是2升、3升、4升、1升和2升,那么他们平均每天的喝水量是多少呢?

5.如果某班级5名同学的考试成绩为80分、85分、90分、70分、95分,那么这5名同学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通过课堂引导式问题,可以引发学生对平均数的思考和探究,增强他们对平均数的兴趣和理解。教师在设置引导式问题后,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通过组间交流与讨论的方式,分享问题解决思路,以提高问题解决效率,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需要在学生完成引导式问题后设计一系列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活动设置内容如下。

活动一:探究平均数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提供一些数据,如水果的重量、学生的成绩等,让学生自行计算平均数,并互相交流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平均数的意义,比较不同数据集的平均数大小。

活动二:平均数迷宫

在教室或操场上设置一些标有数字的站点,让学生依次经过这些站点,记录每个站点的数值,并计算出这些数值的平均数。通过游戏化的形式,激发学生对平均数的兴趣。

活动三:解决实际问题

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如购买水果的花费、班级考试成绩等相关内容,让学生运用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来解决问题。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挑战解决复杂问题,同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活动四:总结归纳

让学生回顾本单元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口头汇报等形式总结归纳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通过以上设计,学生能够在问题导向的教学环境中积极参与平均数的学习,利于其分析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时,通过问题的引导和设计,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值得注意的是,在“平均数”单元问题引导式教学中,教师需要科学地掌握和分析学生的认知规律与知识点内容,厘清本单元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充分考虑问题设计与学习兴趣之间的关系,在递进式问题设置下,引导学生实现进阶思考,提升认知能力。

(二)探寻逻辑关系,精炼核心问题

小学数学各单元知识点之间存在内在逻辑关系,具有较强的连续性,在问题引导式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效整合与“平均数”单元相关的知识内容,关注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聚焦知识本质内容,探寻其中深层次的逻辑关系。在小学“平均数”教学中,问题导向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研究以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为例,进行详细的问题设计分析。

在知识本质导向下,教师需要在“平均数”教学中提出核心问题,并通过问题拆解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与主动思考分析。

核心问题:什么是平均数?如何计算平均数?

这是本单元学习中学生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核心问题的解答可以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拆解问题:如何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问题1:小明去超市买了3个苹果,小红去超市买了5个苹果,小亮去超市买了4个苹果,请问他们一共买了多少个苹果?平均每个人买了几个苹果?

问题2:小明家有3只兔子,小红家有5只兔子,小亮家有4只兔子,请问他们家一共有几只兔子?平均每家有几只兔子?

问题3:小明去学校的篮球场踢球,第一天踢了3个小时,第二天踢了2个小时,第三天踢了4个小时,平均每天踢了多少个小时?

这些拆解问题将平均数与实际生活情境联系起来,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平均数。

与此同时,课堂教学应注重“平均数”教学的内容的规律性与系统性,在教学设计中应注重以问题引导学生发散性思考数学概念、定理,提高学生的整体认知能力。本单元问题设计可划分为导入阶段、核心问题提出阶段、探究阶段、总结阶段、拓展阶段。

1.导入阶段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组具体的物品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发学生思考。例如,教师可以展示一堆苹果,并询问学生:“你们猜猜这里面有多少个苹果?如果要平均分给三个人,每个人能分到几个苹果?”

2.核心问题提出阶段

教师提出核心问题:“什么是平均数?如何计算平均数?”再将核心问题写在黑板上,以便学生随时参考。

3.探究阶段

(1)学生合作,与小组讨论拆解问题1,分享解决的思路和方法。

(2)指导学生沿用相同的思路和方法拆解问题2和问题3。教师可以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计算过程中的关键点,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4.总结阶段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并总结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思考和解决过程记录下来。

(2)教师提供其他例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平均数。

5.拓展阶段

(1)教师提出更复杂的问题,如:“小明家有7只兔子,分别是2岁、3岁、4岁、5岁、6岁、7岁和8岁,请问这些兔子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岁?”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并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自行设计问题,并选择部分学生设计的问题进行展示和讨论。

在小学“平均数”教学中运用问题导向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能力。核心问题的引导和拆解问题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关键,同时也要注重师生互动和总结反馈,以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

(三)引向深度学习,提出质疑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阶段应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思维方式与学习特征,其课堂教学应通过问题引导方式增加师生互动,教师需重点关注学生提问、回答问题的情况,并在学生提出质疑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和构建知识的过程。本研究对“平均数”单元的质疑问题的提出进行了设计分析,考虑到平均数的概念对小学生而言较为抽象,因此需要设计一些质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以此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认识。

问题1:小明参加了两次测试,分别得了80分和90分,那么他两次测试的平均分是多少?

该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平均数=总分数/次数求解。

问题2:小杰最近三次考试的成绩分别是85分、90分和95分,他的平均分高于哪位同学?

该问题要求学生计算多项数据的平均数,并进行比较和分析,旨在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和分析能力。

问题3:班级里有30名同学,其中10名同学的身高是120cm,剩余同学的身高平均值是130cm,那么这30名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该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的概念,通过已知条件计算未知数据的平均数,并进行推理和解释。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提出质疑问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质疑过程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更好地掌握“平均数”单元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实现深度学习。本单元教学可划分为导入阶段、探究阶段、讨论与总结阶段、拓展与应用阶段和归纳与反思阶段。

1.导入阶段

教师可以通过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如让学生举出一些实例(如苹果、身高、成绩等),并询问他们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然后,教师再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对平均数的思考。

2.探究阶段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和探究,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深入研究。教师需要在学生小组探究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提示,引导学生从已知条件出发,逐步解决问题。教师也需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测和假设,并通过实际计算验证,以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

3.讨论与总结阶段

每个小组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答案,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共同总结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技巧。

4.拓展与应用阶段

教师结合其他学科或生活场景设计应用题目,如统计班级同学的成绩、身高、体重等,让学生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5.归纳与反思阶段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技巧,鼓励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促使学生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价和反馈。

通过以上的问题设计分析与教学设计分析,可以让学生在平均数课堂进行深度学习,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其平均数知识应用水平。同时,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应转变为引导者和促进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向式课堂教学设计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本研究以人教版数学教材“平均数”一节为例,通过设计问题情境,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引导学生逐步探究平均数的性质和计算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让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新的认知,帮助学生提升数学学科素养与数学关键能力。

猜你喜欢
平均数导向教学法
加权平均数的应用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偏向”不是好导向
当代陕西(2020年23期)2021-01-07 09:25:24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40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04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说说加权平均数
平均数应用举隅
关注加权平均数中的“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