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历史跨学科教学的策略与设计

2024-05-18 08:33张小彦
教育观察 2024年5期
关键词:跨学科史料培育

张小彦

(兰州市第八十二中学,甘肃兰州,730060)

一、引言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版课标)将初中历史跨学科教学归入“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范畴,这一新板块不仅加强了跨学科学习的目标导向,而且进一步推动了跨学科学习理念的实践。[1]以核心素养为背景的初中历史跨学科教学,既要确保跨学科学习目标的实现,又要深入践行跨学科学习理念,推动素质教育在初中历史跨学科教学中落地落实。本研究以初中历史跨学科教学策略研究的意义为出发点,选择跨学科史料运用的研究方法,利用跨学科研究成果,基于跨学科视角提出推动时空观念培养、推动唯物史观渗透、培育史料实证意识、拓展历史解释思路、实现国家情怀升华的对策,并以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为例,分析其跨学科教学设计要点,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育。

二、研究意义

(一)落实跨学科学习目标

2022版课标提出,跨学科主题教学的目标是进步一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历史学习方式转变,强调学生运用多种学科知识技能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2]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是新课改的重点,在多学科发展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核心素养培育并非某一学科的教学任务,而是需要不同学科的配合。不同学科与素养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交叉关系,一种素养往往需要通过多学科共同培育,因此,基于核心素养开展跨学科教学尤为重要。这既能推动跨学科学习目标的实现,又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二)践行跨学科学习理念

跨学科学习理念是指基于跨学科意识,运用两门或者两门以上学科的知识与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理念。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跨学科教学,是立足于历史学科与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跨学科意识,转变学习方式,提升综合素质,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3]

三、教学策略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历史跨学科教学以新课标为引领,在落实跨学科学习目标和践行跨学科学习理念的基础上,始终将核心素养培育作为开展跨学科教学的主线。

(一)选择跨学科史料,渗透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不仅是促进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基础与客观规律的科学观,而且是帮助学生认知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基础与客观规律的方法论。在五大历史核心素养中,唯物史观具有首要作用,是促进其余四大核心素养培育的基础,更是帮助学生在初中历史跨学科学习中形成科学、正确价值观的根本遵循。将唯物史观融入初中历史跨学科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唯物史观的观点、立场、方法,深化历史认知的全面性与客观性。因此,为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历史跨学科教学中融入唯物史观,应选择跨学科视角。

第一,基于文学史料推动唯物史观的融合。在人文社科中,语文学科是沟通的桥梁,又具有文学性。在“文史不分家”的大背景下,初中历史教材中有着大量的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因此,应将历史学科与语文学科结合起来,从语文学科中挖掘文学史料,并结合历史学科知识进行教学,以期在初中历史跨学科教学中达到渗透唯物史观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时,教师可依托《三国演义》这一文学作品,通过分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和发展,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剖析彼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强调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并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以在历史跨学科教学中融合唯物史观。

第二,基于考古学史料推动唯物史观的融合。除了运用文学作品,很多考古发掘的文物对学生培育唯物史观也有帮助。例如,教师可利用春秋战国时期出土的铁制农具与牛耕形式在教学中融合“生产力与生产力关系原理”的唯物史观。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生产力的构成对象,使其逐步代入春秋战国时期的情景,让学生理顺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在生产中的作用。再如,在教学“工业革命”章节时,教师可为学生讲解蒸汽机的发明、电力的应用、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化学工业发展与新材料的应用等内容,让学生感受科技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并给学生展示无人驾驶汽车、神舟飞船等模型,强化学生的跨学科意识、问题意识,深化学生对唯物史观的理解。

(二)运用跨学科方法,培养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初中历史核心素养之一。2022版课标对时空观念的定义是,依托于特定时间关系与空间联系用于事物观察与分析的意识与思维方式。[3]在史学研究中,时空观念具有浓烈的历史学科色彩。为推动对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应采用以下跨学科方法。

第一,基于地理学分析方法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经济重心南移”是统编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的教学重点,因存在较大的时间跨度,学生难以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如何才能实现南移。基于此,教师在教学导入时运用宋朝“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和清代前期“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引导学生借助所学的地理知识感受和分析时空演变的过程。基于跨学科视角的学习,使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视野更加开阔。此外,将历史与地理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时空转变,能够促进学生时空观念的形成。

第二,基于地图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地理学科可以通过地图反映信息,地图既能辅助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又能在历史教学中发挥相应作用。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时,为了讲解隋朝大运河,教师可以呈现人字形大运河的简图,为学生介绍隋朝大运河经过三代开凿和修治后形成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演变,引导学生根据地图分析大运河的变化,如从最初“人”形大运河变成了拉直的京杭大运河。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大运河地图的变化分析大运河被拉直的原因,再将大运河改道与当时核心区域的变化联系起来,通过地图引领,强化学生的时空观念,并将地理地图与历史变化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运用跨学科成果,培育史料实证意识

史料实证素养是在辨析所获史料时,运用可信的史料,使历史得以真实重现的态度与方法。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就是让学生在面对史料时,能够辨别真伪和提取关键信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探索历史真相的意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在史料实证意识培育过程中,运用跨学科成果是通过选取不同的成果,形成相应的史料实证意识。在初中历史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史料收集的方法与途径,并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真相,运用不同史料互证,使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得到培育。

第一,基于文学研究成果对比的视角,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史料实证意识。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时,由于民族融合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借助政治知识来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借助语文学科的《木兰诗》中的“可汗”与“天子”的语句(可汗大点兵……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引导学生对比思考二者是否为同一个人,此时点兵的为什么是“可汗”而并非“皇帝”。基于此提问,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结合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了解“可汗”与“天子”均是统治者的代称。文学研究与历史教学内容相印证,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史料实证意识。

第二,基于考古学研究成果对比的视角,促进学生良好史料实证意识的养成。除了运用文学研究成果,还可以运用考古学研究成果,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史料实证意识。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时,为深化学生对青铜器发展过程的了解,总结青铜器的特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研究出土青铜器的差异,佐证社会等级的差异,以此挖掘青铜器背后的政治、经济等详细信息。这可以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印证,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四)基于跨学科视角,拓展历史解释思路

历史解释素养是基于史料,引导学生客观认知与评价历史的科学态度与学习方法。在历史解释素养培育过程中,教师需引导学生在借助史料正确判断、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的基础上,获得自身对历史的理解。为拓展学生的历史解释思维,可基于以下跨学科视角实施。

第一,就文学视角来看,为拓展学生的历史解释思路,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评判历史事件。文学视角主要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评判。例如,在学习有关王安石变法的史实时,为了引导学生客观评判这一变法,教师可让学生结合《宋史》中关于军事成就的记载,即以与西夏作战取得的胜利为背景,结合苏轼的《山村五绝》其三、其四,让学生感悟变法过程的艰辛,摆脱对这一史实的刻板认知,基于不同视角来理解变法,形成客观评价历史的良好品质。

第二,就地理学视角来看,为拓展学生的历史解释思路,教师可借助地理学科的理论成果发挥历史解释的作用。例如,在学习宋代历史的内容时,燕云十六州有着十分优越的地理位置,既是交通枢纽,又是一道天然屏障,教师可向学生展示燕云十六州的地理位置示意图,让学生通过地图了解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此更好地解释历代君王为什么没有采用军事手段来收复失地。通过深度了解历史知识,学生能够养成科学的历史解释素养。

(五)基于跨学科研究,实现国家情怀升华

家国情怀素养是历史学科中的高层次核心素养,通常通过史料与历史事件体现。当教师向学生讲解历史事件时,学生往往感觉枯燥,很难触动其心灵。由此,教师需要基于跨学科研究的视角创设特定情境,使学生能够深入感知历史,从而升华其家国情怀。2022版课标对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要求是,在学习和探究历史过程中具有较强的人文追求和社会责任,增强学生的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成为了解、传承与弘扬国家文化的主体,不断增强其民族自信。

第一,从文学研究的视角来看,在跨学科教学中,将历史与语文等学科结合起来,抒发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由文学作品开发和利用史料,借助文学作品的浓烈人文气息,在历史教学中引入诗歌、小说、书信等文体,使学生升华其家国情怀。

第二,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在跨学科教学中,以学生熟知的家乡为中心,对周围的历史进行调研,采取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等方式,利用乡土资源学习历史,并以此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4]

四、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对于教学具有指引作用,本研究在总结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历史跨学科教学策略的基础上,以统编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为例,对其教学设计要点进行梳理。

(一)教材研读

本单元主要讲解秦汉时期的内容,阐述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巩固的过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涉及三个子科目,且三者为因果关系,所涉及内容较为广泛,交叉的学科有语文、地理、人类学与考古学等。所选取的教学手段与形式交叉的学科有语文和地理学科,通过文学材料与地理地图提取信息,培育学生的时空观念、家国情怀、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同时,基于人类学视角培育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借助出土文物研究对教材内容进行解读,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5]

(二)学情研究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七年级学生,该学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主动性和旺盛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导向,活跃课堂气氛;同时结合学生的求知心理,以及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在跨学科教学时强化引导,为学生预留足够的自主探究余地。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而言,七年级学生刚学习历史,尚未掌握历史学习方法,对历史的了解主要以课本为主,因此教师需合理运用教学资源,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跨学科知识,能够深化学生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不断强化学生学习历史的信心。[6]

(三)设计要点

第一,教师给学生展示鎏金铜蚕的图片,利用PPT对文物进行讲解,让学生观察文物图片,并从中提取历史信息,以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教师引导学生基于艺术视角,从所展示的图片中提取时代特征信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指导学生借助考古成果和历史知识互相佐证,培育学生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第二,教师给学生展示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示意图,引导学生根据地图定义“西域”,并划定其范围。学生根据教科书中对西域范围的定义进行圈定,在地图中找到西域所在的地理位置,通过对比古今地名,从中提取相关材料信息,使其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得到提升,从而培育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在此基础上,教师展示王之涣《凉州词》(其一)和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两首古诗,教师给学生讲解这两首古诗背后的故事,表现出古诗的凄凉氛围,丰富学生的情感阅读,同时解读古诗背后所包含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古诗创作背景与当时社会的关系,培育学生的唯物史观核心素养,实现语文与历史学科的融合。为引导学生思考西汉王朝为什么要加强与荒凉西域的联系,教师可给学生展示《汉书·张骞传》《大国崛起:把握中国四大王朝的历史脉象》的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情况,并在比较第一次、第二次的出发时间、目的与结果的基础上,通过阅读史料、独立思考和回答问题,获得自主的历史解释,培育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第三,教师向学生展示《史记·大宛列传》“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材料,让学生在阅读史料的过程中,将当时的商人形象描绘出来。采取活动方式创设相应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从商人视角深入了解当时的历史情境,并将所学知识与历史课堂结合起来,培育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出土文物提取相关历史信息,再根据课文的丝绸之路内容与相关考古成果,证明丝绸之路在汉朝就已开通,并与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相互印证,培养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第四,教师展示张骞两度出使西域和东汉班超的丝绸之路,并将其与现代丝绸之路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感受古人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感悟中国的大国担当,自觉传承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不断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7]

五、结语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跨学科教学以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为目标,以新课标为导向,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将历史与不同学科结合起来,不断强化教师的跨学科教学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落实跨学科学习目标,践行跨学科学习理念,从而引导学生在知识迁移中培育学科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跨学科史料培育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史料二则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