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发病特征与综合防治措施

2024-05-18 08:20杨小杰
吉林畜牧兽医 2024年3期
关键词:胃肠炎传染性病猪

李 燕,杨小杰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河南郑州 451450

猪传染性胃肠炎(TGEV)是由病毒引起的猪肠道传染病,主要特征是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本病以2~10周龄的仔猪多发,10~60日龄的猪较少发病。感染后病程1~3d,临床表现为水样腹泻、呕吐和脱水等症状。仔猪因其消化功能不健全,胃内发酵产气,故病情严重。母猪主要表现为流产或产死胎,哺乳仔猪感染后3~5d内发病死亡。该病的发生主要与猪的品种和年龄有关。对我国的猪种来说,以当地仔猪多见,如从外引进猪只则很少发生或不发生。但对于商品猪来说,引进猪后会导致疾病流行和暴发。因此,做好对该病的防控非常重要。

1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发病特征

潜伏期通常为15~18h,最长的可以达到2~3d。仔猪的临床症状主要为:体温快速上升,极度口渴,严重脱水,体重迅速下降,大量饮水。在减食或停食的时候,会出现流泪、呕吐等症状,之后还会出现严重的腹泻现象,刚开始的时候,大便是灰白色水样,有时混有白色未消化乳凝块或血液、气泡,伴有恶臭,病猪被毛粗糙无光。10日龄内仔猪病死率最高,随日龄增长死亡率降低。病后仔猪生长迟缓,严重时可形成僵猪。成年猪和哺乳母猪感染后出现轻重不等的症状,表现厌食、呕吐、腹泻。粪便像是喷泉一样,里面有泡沫,非常难闻,体重下降,5~8d腹泻就会消失,然后恢复正常,死亡率很低,通常经过3~5d的治疗就会痊愈。部分母猪可能会出现乳汁不足、断奶现象,通常会在3~7d后恢复正常。通常情况下,不到2周的仔猪在感染后12~24h内发生呕吐,随后出现严重的水样或糊状腹泻,大便颜色是黄色的,经常还会夹杂着尚未消化的凝结乳块,并且还会有一股恶臭味,体重会快速减轻,仔猪会有明显的脱水现象,在发病后2~7d内就会死亡,死亡率高达100%;2~3周龄的仔猪,死亡率为10%以下。在断奶猪感染之后的2~4d内,它会出现水泻的症状,并且会有颜色为灰色或棕色的粪便。个别猪只会发生呕吐,5~8d后便会消失,很少出现死亡,但是会出现体重减轻,并且通常出现生长迟缓而变成僵猪的现象。一些与病猪近距离接触的母猪会重复受到感染,出现更严重的症状:发烧、停止分泌、呕吐、没有食欲、腹泻。老龄猪和体弱猪的抵抗力下降,不能抵抗疾病的侵害,死亡率可高达50%~90%。本病在冬春寒冷季节多发,温度降低时病情加重,仔猪感染后数天内发病死亡;老龄猪感染后通常不会死亡,但增重缓慢或停止增长。剖检可见胃黏膜有出血点,黏膜下有大量泡沫性黏液;肠系膜淋巴结肿胀,肠系膜淋巴结有出血点和纤维素性渗出;肠黏膜出血、水肿,肠壁变薄,有时呈条状坏死。有的病例小肠内充满了浆液性或黏液性内容物,肠壁变薄;有的病例小肠内充满黏液和血液。急性型病猪体温升高到41℃左右,精神沉郁,食欲废绝,被毛蓬乱,呼吸急促,腹泻严重,呈水样泻。也有病猪出现脱水和酸中毒症状。病初呕吐严重,随后迅速出现严重的腹泻。腹泻呈水样且含有大量未消化的凝乳块,排粪失禁,粪便呈黄绿色蛋花样,肠黏膜脱落、出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充血或出血,肠壁变薄,呈红紫色。

2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危害

2.1 显性损失

10日龄以下哺乳期仔猪的病死率达85%~100%,感染后不死亡的仔猪将导致养殖费用高昂,性价比极低,没有养殖价值。仔猪在断奶前后易出现严重腹泻,死亡率高,恢复时间长。育肥猪腹泻会导致脱水、减重。母猪腹泻影响胎儿生长,严重时可导致仔猪流产,增加治疗费用,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2.2 隐性损失

在发病期间,全群猪的饲料消耗增加,但无法产生正常价值。所有发病猪的空肠和回肠绒毛变短、萎缩,上皮细胞出现变性、坏死和脱落现象,肠壁变薄。健康猪空、回肠绒毛长与潜伏深的比值为7:1,病猪空、回肠绒毛长与潜伏深的比值为1:1。在猪群中,由于空肠、回肠绒毛的破坏,很难使其恢复正常。因而,得过TGE的猪,其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会降低,从而造成饲料比例增加、生长迟缓、体形不规则、僵猪增多等不良后果[1]。

3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病因及流行特点

3.1 病因

本病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消化道传染病,主要在冬、春季节发生,各日龄猪均可感染,但以5~7日龄的仔猪最易感,且发病急,病程短。本病主要侵害3周龄内的仔猪,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以2~4月龄猪较常见。该病主要是通过消化道传播,可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空气及运输工具等途径传播。

3.1.1 环境因素

温度和湿度是影响本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因素。环境温度过高时,仔猪易发病;环境温度过低时,仔猪则停止进食,因此本病多发生于寒冷季节。当外界温度低于15℃时,有20%~50%的仔猪出现腹泻。

3.1.2 饲养管理

母猪日粮中粗纤维含量过高或缺乏、蛋白质和维生素不足、母猪妊娠后期饮水不足、母猪过肥或过瘦等均可诱发本病。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偏低时,仔猪日粮中的蛋白质不足而影响其对维生素A和维生素D的摄入,致使维生素A、维生素D缺乏,从而引起仔猪免疫机能减退、抵抗力下降而诱发本病。

3.1.3 其他因素

长途运输、拥挤环境可刺激胃肠蠕动加快而诱发本病,气温突变也可诱发本病。此外,饲料变质、霉变也可引起本病。同时,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感染等均能引起发病。此外,仔猪母源抗体水平下降也是发病的重要原因。在不同日龄的猪中,以7日龄内仔猪发病最多,断奶后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日龄,在寒冷季节多见,营养不良或维生素缺乏常是导致本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因素[2]。

3.2 病理变化

本病的病理变化主要发生在胃肠道,其次是小肠。胃肠道病变主要表现为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胃内有大量未消化的食物、黏液,胃内压力增高,可引起胃黏膜水肿和出血。在胃窦和空肠黏膜上可见大量灰白色的小点,称为“灰斑”。肠系膜淋巴结水肿、出血、充血,肠系膜淋巴结可出现出血性炎症。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呈空泡状或皱褶,有大量黄色干酪样渗出物。小肠病变主要表现为肠绒毛萎缩和脱落、变短,绒毛高度不足1mm。浆膜充血或出血,肠壁变薄、增厚。黏膜表面有灰白色小点或斑块。肠内充满液体和气体,肠壁变薄。有的病变部位肠壁变薄甚至无肠黏膜覆盖。十二指肠病变主要表现为黏膜层、浆膜层和黏膜下层水肿、出血和坏死,呈褐色或暗紫色。十二指肠的内壁有多量凝乳块,有的可见出血性坏死点。结肠病变主要表现为结肠黏膜严重水肿、出血和坏死,有的结肠上皮细胞呈出血性坏死,结肠腔内充满纤维素性渗出物;结肠壁水肿明显,有的结肠壁增厚,结肠壁被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所覆盖。肠系膜淋巴结明显肿胀,与肠壁之间有纤维素性渗出物隔离。直肠病变主要表现为直肠黏膜轻度充血、出血和溃疡,直肠内充满黄色或黄白色黏液样物和坏死组织碎片。直肠黏膜有时有溃疡面或坏死灶,直肠内有时有出血、水肿或坏死灶,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有较多的坏死组织碎片[3]。

3.3 流行特点

易感猪群猪只多为哺乳仔猪,3周龄以上的猪只很少发病,一般3周龄以内的仔猪感染后症状最为严重。妊娠母猪感染后不表现症状,但能通过胎盘传播给仔猪。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寒冷季节多发,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在寒冷季节或猪舍较冷时发病率较高,当气温回升或猪舍温度升高时可减轻或停止发病,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污染的饲料、饮水和用具等是本病的传播途径。本病的发生与气温变化关系密切,在气温低于13℃时易发生,气温高于27℃时发病率不高。由于本病没有有效疫苗进行预防,因而最有效的措施是做好饲养管理工作,减少应激因素。病毒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尤其是仔猪通过消化道感染占主导地位。

4 猪传染性胃肠炎综合防治措施

4.1 加强饲养管理,做好预防工作

首先,养殖人员要做好猪舍环境的卫生及猪舍内外的清洁卫生,防止粪便堆积。保持猪舍清洁干燥,注意保温防寒;其次,要做好猪群的饲养管理工作,饲料营养要全面,平衡,要注意饲料的储存和管理。饲料中添加抗应激药物;最后,要做好药物预防工作,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维生素C、维生素E、复合维生素B和维生素E等。对于已经感染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猪只,可以配合使用相应的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4]。

4.2 加强防疫接种

其一是免疫接种。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疫苗是预防该病的最有效方法,尤其是仔猪和断奶仔猪在接种疫苗后,症状很快消失,且不易继发感染。但由于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变异快,所以建议每隔6个月再进行一次免疫。对生长育肥猪的免疫次数应为一次,而母猪每年可免疫4次;其二是紧急接种。如果猪群中有隐性感染或带毒率较高,可在发病后2d内紧急接种本病的灭活疫苗。但是,紧急接种时要注意操作方法,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目前国内使用最多的是TGEV灭活苗和TGEV弱毒疫苗。

4.3 加强消毒工作

养殖人员要加强环境卫生消毒工作。对猪场进行全面彻底地清扫、清洗、消毒。圈舍内做到定时、定猪,定期进行消毒。①清扫:首先要彻底清除猪舍内的粪便、饲料残渣和其他有机物,这些是病原体滋生的温床;②清洗:使用高压水枪或清洗机彻底清洗猪舍内部和周边区域,确保去除所有可见的污物;③消毒:选择高效、广谱的消毒剂,确保能够杀灭多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猪场应建立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彻底杀灭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定期对猪场内环境进行消毒处理,对进入场内的车辆、人员等也要严格消毒,以切断传染源,此外还要注意做好人员和车辆的防疫工作。

4.4 严格控制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入猪场

养殖人员要严格控制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入猪场,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其他传染病的传入或传出。猪场应尽量做到封闭式饲养管理,要对引进猪进行严格检疫,淘汰带有病毒的猪群。要避免从疫区和其他猪场引进种猪,对运输车辆要严格消毒,防止病毒通过交通工具传入猪场。饲养人员也要尽量避免到疫区或有疫情的地方去工作。对于已经发生该病的猪场应及时采取隔离、消毒、治疗等措施以控制疫情蔓延。当有疑似病例发生时应立即隔离治疗,并对圈舍、环境及用具进行彻底消毒。猪场外的外来人员必须经过严格消毒后,才能进入场内。场内工作人员在每次换衣、洗澡后,要在猪场大门口更换鞋服,然后经消毒池消毒才能进入场内。场内所有车辆(包括运送饲料、粪便等的车辆)经过消毒池后,才能进入场内,禁止外来车辆将病原带入。场内所有人员外出采购必须穿着干净的工作服和鞋,带好口罩和手套后才能进入。严禁从疫区内购买猪只及饲料。

4.5 治疗手段

发病初期,用高免血清、抗生素及多种维生素制剂或维生素C和维生素E,给病猪肌注青霉素80万U,每日2次,连用3d。对病猪的胃黏膜和小肠上皮细胞用2%碳酸氢钠或0.5%高锰酸钾溶液洗1~2次,以促进胃黏膜上皮细胞再生,以降低肠内pH值和渗透压。对病情严重的病猪可选择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注射液和恩诺沙星注射液。对于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注射液,剂量为2mL/kg,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续使用3d。对于恩诺沙星注射液,剂量为2mL/kg,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续使用3d。对病猪可选用氟苯尼考注射液、替米考星注射液和甲硝唑注射液,混合后肌肉注射,每天1~2次。

5 总结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急性传染病,其典型症状为呕吐、腹泻和脱水。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多发。病原多通过消化道感染,潜伏期短,发病急,传播迅速,病死率高。临床上以呕吐、腹泻、脱水为主要特征,严重影响猪的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因此,相关人员有必要做好猪传染性胃肠炎的综合防治工作,降低病死率,大大提高养殖场效益。

猜你喜欢
胃肠炎传染性病猪
中西医结合治疗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治疗
氟苯尼考对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治疗效果观察
病猪喂药有办法
克林霉素对猪肺炎霉形体病的治疗效果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猪瘟混合感染的诊断》图版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