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韬
四川省阿坝州黑水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四川阿坝 623500
非洲猪瘟对生猪养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该病毒首先在非洲被发现,因此被叫做非洲猪瘟。该病毒的传播非常广泛,目前已经在多个国家出现过暴发。非洲猪瘟具有非常强的变异性,疫情防控难度非常大。猪在发病之后,首先会出现高烧的现象,之后呼吸变得困难,全身开始出血,并伴有一些神经系统的症状,与猪瘟的临床症状也较为相似,无法有效地根治。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加强猪瘟的防控措施,提高养殖人员的养殖水平和疾病防控水平,让猪瘟带来的危害和影响降到最低,不但能让养殖的经济效益得到提升,同时也可以提高猪肉食品的安全性。
非洲猪瘟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该病毒的个体较大,表面是二十面体结构,该病毒有囊膜,且囊膜内存在内脂,只有在高温环境下,或者使用具有破坏囊膜作用的消毒剂,才能杀死该病毒。但是由于非洲猪瘟病毒的结构非常复杂,所以对消毒剂具有更强的抵抗能力,这就导致带病的猪肉即便是已经制成了肉制品,病毒也仍然会存在很长的时间。例如,如果带病的猪肉制成了干腌火腿,病毒在火腿中最长可以存活140d。在已经煮熟的肉制品中还能够存活大概3个月的时间。感染风险非常高,虽然非洲猪瘟现在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式,但是已经证实不会在人类中传播。
猪瘟由猪瘟病毒引起,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疾病,该病毒的传播速度较快,具有一定的致死率。该病毒的粒子是球形的,核衣壳二十面体对称,是单股正链的RNA基因组。该病毒具有非常强的抵抗能力,特别是对物理因素。将猪瘟病毒放置在56℃的环境中,需要60min才能彻底杀死病毒,如果放置在60℃的环境中,也需要10min才能让病毒失去活性。但是猪瘟病毒对于碱性的消毒剂是非常敏感的,或者使用溶脂剂也可以让病毒失去活性。
患病猪、带毒猪都可以成为非洲猪瘟的传染源,无论是家猪还是野猪,都是该病毒的天然宿主,家猪感染后造成的损失更大。该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口腔、蜱虫叮咬等方式进行传播,如果猪采食了带有病毒的饲料或者是与患病猪有过近距离接触,都容易引起感染。该病毒的潜伏期具有较大地波动,根据猪的不同感染途径,一般是在4~19d不等。猪在感染该病毒之后,体内会产生非常多的抗体,即使在康复后,病毒也会在猪的体内存活较长时间。所以目前对于该病毒的最好处理方式就是对患病猪采取扑杀,进行无害化处理。
猪瘟病毒、带病猪是该病毒的主要传染源,另外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或者是皮肤上的损伤等途径都会引起疾病的传播。妊娠期的猪如果感染猪瘟病毒,就容易造成流产,或者是通过胎盘对胎儿造成感染,使仔猪在出生时就带有病毒。猪瘟没有具体的流行时间,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病,但是根据以往经验进行分析,在秋冬季节或者是早春时期发病率会明显更高,无论是什么品种、什么年龄、什么性别的猪,都非常容易感染猪瘟病毒。
该病毒的临床症状较为明显,该病毒有不同的类型,每一种类型在临床上都有一定的差异性。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大致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慢性、隐性这几种。最急性、急性这两种类型的症状是最明显的,猪在患病后开始出现食欲减退的现象,之后开始发烧,体温可高达42℃,呼吸开始变得困难,皮肤上会出现紫红色斑点,继而出现便秘、腹泻、后肢麻痹的症状,最急性的患病猪在1~2d内就会死亡。亚急性类型的患病猪,身体的很多部位会出现发绀的现象,并伴有咳嗽、流涕,出现血斑。妊娠期的母猪会出现流产的现象,然后会有腹泻、呕吐的现象,粪便中带有黏液、血液。而慢性病的患病猪,临床上会出现呼吸急促、咳嗽、呕吐、腹泻等症状,还有可能出现肺炎、心包炎、关节炎等症状,并出现皮肤坏死、溃疡等现象。
感染猪瘟的患病猪,根据临床观察,大致可以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和隐性这几种。急性的临床症状,首先会开始发热,患病猪的体温最高可达41℃,眼结膜会出现发炎的现象,开始便秘、腹泻,身体的多个部位都会出现紫红色斑点。如果是仔猪,还会出现运动障碍、痉挛等神经系统的问题。急性型的患病猪,一般会在14d内死亡,死亡率高达90%。亚急性的症状会相比较急性更加强烈,且病程最长的会达到30d。慢性的主要症状是出现贫血、便秘、腹泻,多个部位开始出现紫色斑点,猪的生长发育会变得缓慢、迟缓,患病时间大部分会在30d以上。隐性的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是母猪会出现繁育障碍,并且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猪瘟在一次次的流行中,逐渐出现了变异,人们对于新型猪瘟的防控经验不足,且变异后的病毒变化没有规律,而且存在区域性、周期性、母体传播的特点。很多养殖人员不了解发病规律和临床症状,从而延误了最佳的防控时机,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猪瘟病毒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如果养殖人员不细致的进行观察,就不容易被发现,增加了该病毒的防控难度。
接种疫苗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控病毒,但是根据实际的接种情况进行分析,有些猪在接种疫苗之后,抵抗猪瘟的能力并没有得到提升,疫苗的使用效果没有达到预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首先是因为病毒在不断进行变异,疫苗对于变异之后的病毒无法进行有效地阻断,导致接种效果不佳;其次就是接种的疫苗不合适,接种流程不规范,导致接种效果不理想。
非洲猪瘟给生猪养殖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损失,这也使得养殖人员不断加强对猪瘟防控工作重视程度,努力提升生物安全的防控水平。但由于非洲猪瘟与猪瘟过于相似,所以猪瘟的防控工作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猪瘟与非洲猪瘟由于是不同的病原体,所以猪瘟的防控难度相对较小一些,且猪瘟已经研制出了疫苗,可以通过接种疫苗的方式,来降低猪瘟的发生概率。对于种猪,每年的春、秋两季都要进行疫苗接种,而妊娠期的母猪,在生产前的30d,要额外进行一次疫苗接种。仔猪在20日龄时,要进行首次疫苗接种,70日龄时进行第二次接种。对于刚刚新引进的猪,可以根据猪的实际情况,确定疫苗接种的时间和次数。当前的猪瘟疫苗主要有猪瘟活疫苗、猪瘟弱毒疫苗、组织苗、细胞苗、多病联合疫苗等,要选择猪瘟弱毒疫苗,疫苗的储存和运输环境都要保证在8℃以下,疫苗打开后如果没有使用完毕,要对剩余的疫苗做无害化处理。有小部分猪在注射疫苗后会出现过敏、食欲减退等暂时的不良反应,可以针对猪的实际反应进行治疗。
受非洲猪瘟疫情危害性的影响,当前我国的大部分养殖场都减少了种猪的引进,尽量采取自繁自养的方式,可以有效减少疾病的传播风险。对于养殖场的消毒工作要重视起来,所有进入养殖场的人员、车辆,都要在全面消毒之后才能进出,进入猪舍之前要进行再次消毒。养殖场内要进行区域的划分,要建设现代化的养殖场,划分出养殖区域、生活区域、消毒区域、过渡区域等,最大程度的切断疾病的传播途径。要定期进行彻底地消毒工作,避免病毒通过蜱虫、苍蝇等生物进行传播。
带有病毒的母猪是猪瘟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母猪会对胎儿造成垂直感染,这会导致猪瘟的持续感染。为了杜绝这种情况的发生,首先就要对每一头猪的免疫情况进行落实,减少仔猪的感染数量,同时从根源上切断猪瘟的传播。另外在接种完疫苗之后,要进一步给种猪做病毒测试,确保种猪当中没有携带的病毒,保证养殖环境的安全性。对于健康的猪种,要提前进行筛选,筛选完之后要科学、规范、有效的进行培育。如果必须引进,必须规范、科学、严格的进行检疫,一旦引进的是携带病毒的种猪,病毒就会在养殖场内迅速开始传播,这种情况下病毒有可能会出现交叉感染,导致病毒出现变异,更难以控制,给养殖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引进的种猪,在全部检疫合格之后,要单独圈养一段时间,等过了观察期之后才能让种猪进入猪舍。
对于零散的养殖户而言,他们并没有专业的养殖知识和疾病防控能力,这加大了养殖过程中的风险。首先要让养殖人员了解猪瘟带来的危害。对于疫情防控的知识要加强宣传,不断对养殖人员疾病预防的意识进行强化。有关部门可以定期举办预防猪瘟的培训,让人们对于猪瘟发生时的症状有所了解,能够快速的做出反应,不要恐慌,积极、谨慎的去应对。要让养殖人员具备专业的消毒意识和技能,让养殖人员通过培训能够具备一定检查、诊断的能力,降低猪瘟带来的危害和传播速度。发生猪瘟之后,要尽量采取封闭式的管理模式,严格消杀,尽量控制疫病的传播。
由于猪瘟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生,所以必须要定期进行检疫。检疫过程要严格执行检疫流程和检疫标准,对检疫过程要严格监督,保证检疫的合法性、规范性。食品安全当前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如果因检疫过程中出现问题而使带病猪出现在市场上进行流通,会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是必须杜绝的现象。
无论是个人的生猪养殖,还是养殖场的规模化养殖,都要重视猪瘟的防控工作,一旦出现疫情或者是疑似症状,必须立即上报给有关部门。各个地区的防疫中心必须对疫情上报的机制进行不断完善,让养殖人员有上报的途径。防疫中心在接到疫情报告之后,要迅速做出处理,要有专业的兽医或者防疫人员到现场进行处理,首先要对群众上报的情况进行核实,一旦确诊,要第一时间进行隔离,并对现场做消毒处理,对其它猪进行病毒检测。如果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大规模死亡现象,要通过实验室分析的方式对猪的组织器官进行检测分析。
养殖技术在不断地发展,养殖机构或者养殖个人也要及时学习先进的养殖知识,做到科学、规范、合理的养殖。对于不同生长阶段的猪,要采取不一样的喂养方式,保证猪摄入足够的营养成分,增强自身的免疫能力,能够快速、健康的生长。现在很多的养殖户会给猪吃一些厨余垃圾,垃圾中的有些物质也有可能成为病毒的载体,猪在吃了这些食物之后,可能会增加猪瘟的患病概率。要科学的喂养,喂养过程中注意保持猪舍的清洁,对于猪舍内的粪污要及时处理。保证猪舍的通风、温度条件,避免因环境太差而增加患病概率。
养殖场只有做好消毒工作,才能有效抑制病毒的滋生和繁衍。在养殖场的入口位置,要设置消毒池,进出的工作人员都要穿好防护设备,做好消毒。每个猪舍内都要配备消毒桶、消毒毯、清洗剂等。防疫部门要定期进行排查,对于排查结果要及时、准确的上报。如果发现不明原因的死猪,要立即进行无害化处理,并给养殖户一定的补偿。
猪瘟的传播速度非常快、传播途径也比较广泛,有很高的致死率,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影响到食品的安全性,所以必须重视起来。要建立科学的生猪养殖体系,将非洲猪瘟和猪瘟区分开来,采取不同的防控措施,避免因两种病毒的混淆,而延误了防控工作。要加强疫苗接种的监督工作,确保每一头猪都接种猪瘟疫苗,从源头上减少疾病的传播。要建立科学的饲养制度和消毒流程,加大疾病防控工作的宣传力度。如果一旦出现患病猪,要及时进行隔离,对于病死的猪要严格执行无害化处理,最大限度的减少养殖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