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金文, 李 浩, 张 娟
(1.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2.新疆乌鲁木齐市新疆军区总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99)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主要是因IgE介导的鼻黏膜肺感染慢性炎症性疾病,是指接触变应原,个体释放大量组胺介质而引起的黏膜病变[1]。变应性鼻炎的主要症状为鼻塞、反复喷嚏、鼻痒、流涕及鼻痒等,目前临床主要以药物及免疫治疗、控制环境、健康教育为主。尽管上述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疗效,但仍有20.0%左右的重症患者病情难以控制,需采用手术治疗[2-3]。手术治疗变应性鼻炎可彻底清除鼻腔内相关病变组织,使鼻窦与鼻腔正常生理功能得以保留[4]。鼻内镜鼻中隔矫正术与鼻内镜下高选择性翼管神经切断术,常被应用于临床治疗变应性鼻炎。但哪种手术方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更好、更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目前临床暂无定论[5-6]。本文分析了高选择性翼管神经分支切断术对难治性变应性鼻炎患者预后的影响,以促进高选择性翼管神经分支切断术的应用,改善患者的预后。
选择2015 年8 月—2022 年12 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进行择期手术的70 例变应性鼻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1∶1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35 例/组。对照组中男、女分别为19 例、16 例;年龄为20~58(39.28±4.35)岁;病程1~17(7.68±2.15)年。研究组中男、女分别为18例、17例;年龄为21~59(40.32±4.26)岁;病程1~16(7.73±2.08)年。2 组一般资料均衡性较好(P>0.05)。
纳入标准:① 符合《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的相关诊断标准[7];② 经保守治疗3个月以上无明显效果,手术指征明显的患者;③ 患者耐受性及依从性良好;④ 患者知晓治疗方案后表示自愿配合并签订同意书;⑤ 年龄为18~60岁的患者。
排除标准:① 合并凝血机制异常的患者;② 合并自身免疫功能缺陷的患者;③ 合并机体恶性疾病的患者;④ 合并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传染性病变患者;⑤ 处于妊娠或哺乳期患者;⑥ 手术不耐受者。
对照组:给予鼻内镜鼻中隔矫正术治疗,采取鼻中隔三线减张法,先分离黏骨膜,从侧鼻中隔入路分离切口,由下至上颌骨嵴及鼻中隔软骨连接处。在黏软骨膜及鼻腔左侧鼻前庭处向下切除1~2 mm 软骨前缘,作为第1 条张力线。在筛骨垂直板及鼻中隔软骨连接处前1~2 mm 处切开软骨,取出对侧筛骨垂直板骨质前缘,将其作为第2条张力线。在上颌骨嵴与鼻中隔软骨位置取出2~3 mm 基底部软骨,将其作为第3条张力线。
研究组:给予鼻内镜下高选择性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鼻中隔矫正方法同对照组,之后于上颌窦后囟后上方切开黏骨膜并向后分离,切除部分中鼻甲,显露并切除筛嵴,切除周围软组织,暴露翼管,向中线切开腭翘管,切除翼管神经咽支,360°暴露翼管神经,切除翼管神经上鼻甲支和中鼻甲支,注意保护翼管神经及翼腭神经节。
对所有患者术后均给予纳西绵填塞术区,术后第2 天冲洗鼻腔,如无感染迹象,24 h 停止使用抗生素,术后1个月门诊复诊观察术区愈合情况,避免因用力擤鼻、剧烈活动造成大出血;门诊随访6个月观察临床效果。
(1) 在术后6 个月进行总体疗效评价,显效:治疗后症状评分降低80.0%以上且6 个月内无复发;有效:治疗后症状评分降低30.0%~79.0%,6 个月内偶尔发生轻微症状;无效:治疗后症状评分降低30.0%以内[7]。
(2) 所有患者在术前1 天、术后6 个月,根据疼痛数字分级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进行疼痛程度评价,分值范围0~10分,正向计分。
(3) 所有患者在术后6 个月采用生活质量(rhinoconjunctivitis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RQLQ)量表评分,根据困扰程度计0~6 分,反向计分。
(4) 观察与记录2 组患者在术后6 个月出现的并发症情况。
选择SPSS 20.0 软件处理相关数据,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s)表示计量数据,行t检验,以百分比(%)表示计数数据,行χ2检验。
研究组术后6 个月的总有效率为94.29%,对照术后6 个月的总有效率为77.14%,研究组术后6 个月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术后6个月的总有效率对比[n(%)]
2 组术后6 个月的疼痛NRS 评分都低于术前1天(P<0.05),研究组术后6 个月的疼痛NRS 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降低(P<0.05)。见表3。
表3 2组手术前后疼痛NRS评分变化对比(±s,分)
表3 2组手术前后疼痛NRS评分变化对比(±s,分)
?
2 组术后6 个月的生活质量RQLQ 评分均低于术前1 天(P<0.05),研究组术后6 个月的生活质量RQLQ 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降低(P<0.05)。见表4。
表4 2组手术前后RQLQ评分变化对比(±s,分)
表4 2组手术前后RQLQ评分变化对比(±s,分)
?
研究组术后6个月的鼻腔出血、头痛、鼻腔异味等并发症发生率为8.57%,对照组为5.71%,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5。
表5 2组术后6个月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国内外变应性鼻炎的患病率明显上升,且患者分布于各个年龄阶段。目前对于变应性鼻炎的具体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明确,但其涉及的发病因素较多,有环境因素、气候因素、遗传因素等[8-9]。现代研究表明,变应性鼻炎可侵损鼻黏膜上皮细胞,导致释放大量氧自由基,促使机体释放大量炎症因子,进而导致喷嚏、鼻痒等临床症状的发生[10-11]。当前临床主要通过药物、避免接触有关变应原等缓解变应性鼻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对治疗效果欠佳或药物副作用不耐受者则通过手术进行治疗。鼻内镜下翼管神经切断术具有微创、术后并发症少的特点,在改善变应性鼻炎症状方面效果显著[12]。翼管神经属于鼻黏膜有关植物神经纤维的重要部分,对鼻黏膜大部分腺体分泌及血管收缩具有支配作用,将其切断可有效阻断变应性鼻炎触发神经机制,缓解临床症状,对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效果早已得到临床认可[13-14]。本研究显示,研究组术后6 个月的总有效率更高(P<0.05);2组患者术后6 个月的疼痛NRS 评分都低于术前1天(P<0.05),研究组术后6 个月的疼痛NRS 评分与对照组相比也显著降低(P<0.05),表明上述术式可缓解难治性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疼痛,提高治疗效果。
变应性鼻炎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变态反应疾病,发病机制复杂,患者的临床症状因变应原接触时间、数量及机体反应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性[15]。变应性鼻炎会导致多个鼻窦遭受侵犯,因此大部分患者会出现双侧鼻塞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16-17]。本研究显示,2 组患者术后6 个月的生活质量RQLQ 评分均低于术前1 天(P<0.05),研究组术后6 个月的生活质量RQLQ 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研究组术后6 个月的鼻腔出血、头痛、鼻腔异味等并发症发生率为8.57%,对照组为5.71%,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该术式用于治疗难治性变应性鼻炎,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不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18]。切断鼻后神经可有效降低鼻黏膜高反应性及轴突反射,进而缓解鼻黏膜炎性反应。腭鞘管中走行的咽支也属于鼻后副交感神经,同样需将其切断,操作的精准性要求较高,可有效保留眶支及神经主干,最大限度维持患者的嗅觉功能,提升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也具有很好的安全性[19-20]。
综上所述,高选择性翼管神经分支切断术在对难治性变应性鼻炎患者的治疗中,能促缓解患者疼痛,提高治疗效果,也可改善其生活质量,且不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