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

2024-05-17 23:51:28七生
新安全 2024年5期
关键词:李存勖祸患风险意识

七生

“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出自汉代司马相如《上书谏猎》。“盖明者远见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意思是:聪明的人在事端尚未萌生时就能预见到,智慧的人在危险还未露头时就能避开它,灾祸本来就多藏在隐蔽细微之处,而暴发在人忽视它的时候。

后唐庄宗李存勖骁勇善战、为父报仇,每次出征都要带着父亲遗留的三支箭上陣,凯旋后再将其供奉于家庙。身怀胆魄和谋略,李存勖先后打败朱温、攻破幽州、大破契丹兵,并最终消灭后梁,统一北方,成功完成其父亲的遗愿。打天下易治天下难,胜利后的唐庄宗得意忘形、骄狂自满,成天沉溺于戏台演艺,穿梭于伶人之间,纵情于声色犬马,将家国大事抛诸脑后。

仅仅三年时间,朝廷内乱,唐庄宗也被自己亲手提拔的伶人杀害。欧阳修以《伶官传序》为这段盛衰成败的历史评说了自身感悟,并以“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警戒后人,问题常起于毫末,切勿因事微而忽之。

历史上因为忽视日常积弊而致祸端的事例不在少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严酷的法治和文化上的高压政策,导致民不聊生。这些政策看似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社会稳定,但实际上却激化了社会矛盾,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隋炀帝杨广骄奢淫逸、沉醉于花天酒地,不但断送了大隋的江山,更留下千古骂名。李密以“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来指责他的暴政统治和荒淫无度。明朝晚期,朝政腐败,官员贪污盛行,民生凋敝。隐秘在细微之中却久未得以解决的祸患,终于在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时,使得明朝的统治于一夜之间崩溃瓦解。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无论是言行举止的失德,亦或理想信念的滑坡动摇,一旦疏于防范,便将如多米诺骨牌般,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蝴蝶效应的风暴中后患无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重防微杜渐,以“祸患常积于忽微”之心对待小事、小节、小利。旨在告诫领导干部,要时刻以肩负的责任警醒和鞭策自己,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塑造,做到慎初、慎独、慎微。

诚然,谨慎谦虚的工作作风和廉洁自律的道德操守是对领导干部的行为规束,更是对每一位职场人的勉励和期待。毕竟,一切日积月累间不羁的放纵与傲慢的心理,常常是祸患的“星火”之源。无论是个人还是家国,都应时常检视自身,是否存有不足而待修补之处,避免祸藏于隐微而发于所忽。

康熙皇帝年少时就非常警觉,注意到了鳌拜的野心和权势的膨胀,深知这是一个潜在的祸患。他没有急于行动,而是采取了一系列看似微小的措施来应对这一隐患。康熙通过学习和锻炼,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并通过选拔忠诚而有能力的大臣来辅佐自己。最终,在时机成熟时,果断采取行动,成功擒获了鳌拜,消除了这一潜在的威胁。聪明智慧的人往往在事端和危机来临前机敏预判、及时避免灾祸,康熙于忽微之中沉潜蓄势,成功化解了可能的政治危机。

在历史的车辙中,我们望见祸患藏于隐微的哀歌,也窥见风险见于未萌、化于隐微的凯歌。可谓成也隐微、败也隐微,而智者和明者却能居安思危、果断识危辨危,于危局中游刃有余、化危为安,这离不开其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战胜风险挑战中壮大,始终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当前,世界局势波谲云诡,“黑天鹅”“灰犀牛”事件此起彼伏,要更好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必须从历史中获得启迪,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

树牢底线思维,常备忧患和风险意识,于隐微中慎独自律,是每个人应具备的生活素养,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智识所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所有人都是参与者、破局者和开拓者。

猜你喜欢
李存勖祸患风险意识
后唐开国皇帝李存勖为何被乱箭射死
新传奇(2022年34期)2022-09-20 08:18:26
一代战神失天下
国企管理(2022年6期)2022-06-13 04:50:07
增强风险意识 提升监管能力 为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安全环境
李存勖的历史机遇
领导文萃(2022年5期)2022-03-22 09:09:14
强化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 全面提高灾害防控和安全生产水平
风险意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风险意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世说新语》中魏晋名士与饮酒
文学教育(2016年9期)2016-05-14 12:58:57
吕不韦之死
螳螂捕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