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开银
语文学科的综合属性较强,是初中教育的基础学科,语文新课标强调了“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性。表达能力包括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具有深远意义。初中语文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明确表达能力的培养要求,积极探索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策略,真正达到语文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增强学生的语文学科综合能力,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一、丰富培养形式,激发学生的口语表达欲望
(一)激发学生表达欲望,让学生勇于表达
学生的口语表达与其人际交往、沟通交流的关系非常密切,“语境”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在口语表达教学中,教师需要紧密联系实际,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情境,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动力。初中语文教材设计了“综合性学习”模块,为口语表达教学提供了契机。在“有朋自远方来”学习模块中,教师创设“向同伴展示自我”的情境,让学生在口语表达中逐步掌握与朋友相处的技巧。学生获得自我介绍与相互了解的机会,拉近相互之间的心理距离。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安排了演讲、讨论、复述等多种口语表达活动,都有配套的语境。但学生的性格各不相同,不少学生内向、“不敢说”。常言道:“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往往就是自己”。只有让学生突破自我,做到“敢说”,才能打开口语表达的局面,克服心理障碍。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说的机会,让学生做到敢说、勤说,自信心随之形成。
教师可以将语文课前三分钟作为固定的“学生表达”板块,学生轮流上台表达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经历,也可以由教师向学生提问,尤其重点提问性格内向的学生。对于学生的表达要给予肯定性评价,增强学生的表达自信心。教师还可以改革考试模式,将口语表达作为考试环节之一,并为口语考试赋予一定的学分,多管齐下激发学生的口语表达动力,为高效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做好准备。
(二)着力营造课堂氛围,让学生乐于表达
表达能力的形成与学生进行表达的兴趣和动力密切相关。课堂始终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教师要重視课堂中的表达训练,与学生探索表达技巧,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和动力,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进而营造良好的表达氛围。
在课前,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感染学生,提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自己与学生走得更近。课堂活动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关键途径,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表达的情境,在激发学生表达欲望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比如,在讲解《皇帝的新装》《寓言四则》时,教师可以安排情景剧,让学生参与情境表演,锻炼表达能力。而且,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制作情景剧的道具,增强情境的沉浸感;在讲解《春》《雨的四季》等写景类的散文时,教师可以开展主题演讲活动,让学生在演讲中领略文字的魅力,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课堂中,学生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容易产生疲劳,此时教师可以组织课外活动,与课内教学相辅相成,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动力,提高表达训练效率。在表达类的课外活动中,学生能够主动运用课堂知识,将知识转化为外显的应用能力。比如,语文教研组开展班级演讲比赛,将竞争因素融入其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好胜心,使其在竞争中迸发更强烈的动力。演讲相比于一般的表达方式,对文字的流畅性、逻辑性、严谨性与感染力都有较高的要求,要做到打动听众。演讲者还要适当加入肢体语言,辅助于自己的语言表达,让表达更生动。在演讲比赛中,学生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综合能力。
以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单元主题是“演讲”,安排了四篇演讲词课文,教师可以让学生任选一篇演讲词参加初赛,如果成功进入复赛,则要在另外三篇中任选其一。演讲比赛难度要逐步提高,初赛考查学生对相同演讲词的理解程度,关注学生表达中的感情、手势、表情;复赛则在此基础上,关注学生选择的演讲词是否符合自己的性格特征以及判断能力;决赛则偏重学生的创作表达能力。在评选过程中,评委需要综合考虑学生演讲的内容、技巧,进而评选优胜者。学生参与演讲比赛,不仅锻炼了表达能力,还能发展综合素养。此外,演讲比赛的流程与要求要对接正式比赛,让学生真正重视比赛,进而取得预期成效。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说”与“写”密切相关,如果课堂中只有口语训练,学生难免觉得枯燥。教师适当加入书面表达的内容,不仅丰富了口语表达形式,对于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也大有裨益,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通过说与写的结合,拓宽了个人的视野,思维理解也更全面,表达能力得以提升。例如,在布置写作任务前,教师设计口头作文项目,让学生概括写作提纲,时间不超过三分钟,学生说完后再进行写作练习。当学生提交写作成果后,教师要及时批阅并反馈,指明学生作文的长处与短板,让学生口头总结自己的作文。学生经历了“说—写—说”的过程,提升读写综合能力。
二、借助现代散文,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一)以教材内容增加语言积累
若要在写作中做到“下笔如有神”,语言素材的积累不可或缺。一般情况下,教师布置写作任务后,学生往往不知该如何下手,亦或词不达意,写作效果不甚理想。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素材积累不足,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初中语文教材中安排了很多散文,是学生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教师要充分利用初中语文教材,让学生深入文本、感知文本,潜移默化中积累素材。学生借助文本积累词汇、语句以及表达方式,并内化为自己的写作素材,书面表达水平自然得到提升。
以朱自清的《春》为例。作者用了“欣欣然”巧妙表现出了春天的特征,值得学生积累。作者运用比喻手法描写春雨,将春雨比作牛毛和细丝,生动形象地体现出春雨的特征。作者还用“小姑娘”比喻春天,刻画出春天生机勃勃的姿态。讲到此处,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其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虽使用简单的词汇却收获了意想不到的写作效果的表达之妙。
在讲授《背影》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样式。作者并没有直白描述父亲对“我”的爱,而是通过不起眼的小事情,体现出浓浓的父爱。教师需引导学生回顾自己与父母生活的点点滴滴,捕捉真实的场景与细节,并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手法写出父亲对自己的爱。教师从文本表达的角度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感知文本,让学生在素材积累中感受到语言表达之妙,进而实现素材与手法的积累运用,提升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二)鉴赏文章,提升表达技巧
赏析品鉴现代散文是锻炼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带领学生鉴赏文本,借助文本要素规范学生的书面表达过程。在学生的写作中,词语应用不当、句式不合适等问题司空见惯,教师要发挥散文的范文作用,规范学生的表达过程。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散文代表性很强,词语、句式的运用值得斟酌。学生品鉴教材散文,便能领略语言的魅力。然而,学生的语言基础有限,若要独立鉴赏教材散文相对困难,因此教师的引导不可或缺。讲授散文时,教师可以使用对比法,遴选散文中的代表性片段和语句,让学生自主改写并与原文对比,这样学生对散文语言表达的精妙之处的体会便会更加深刻。
讲到关键的句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原文进行增删改,随后对比原文并找出差异,体会原文的表达效果,同时引发情感共鸣,使学生对散文的表达技巧印象更深。比如,《白杨礼赞》运用了排比修辞法,教师可以将排比句改写为一般的句子,让学生诵读两个句子,对比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学生诵读后,发现排比句的语气和表达效果更强烈,语言也更有力量。教师还可以对比讲授不同类型的散文,比如将写景散文与叙事散文进行交叉对比。学生能发现写景散文的侧重点在于刻画景物,表达作者对景物的赞美之情;叙事散文的侧重点在于描述人或者事物,通过平凡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随后,教师让学生尝试描写性表达,对比分析文中的表达效果,增强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以《昆明的雨》为例,教师让学生结合文中“雨季的果子”一节,描述自己心中的“果子”,然后对比原文,体会到“原文之所以成为经典,语言表达的独到性至关重要”。
(三)立足于课文进行写作练习,内化、迁移、运用知识
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反复的练习,然而学生主动练习的动力不足,因此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消除学生的写作逆反心理,增强其写作的主动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课文开展仿写、续写等多種训练,增强学生的写作动力。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具有范文效应,在讲授散文时,教师可以设计仿写环节,将典型词句、文章思路结构、主题等要素作为仿写素材。
以《秋天的怀念》为例。教师根据课文中描写花的情节,让学生自己写一段排比句;在《散步》一文中,教师带领学生理解散文的主题,让学生围绕“亲情”主题写一篇作文;在讲授《灯笼》后,让学生掌握围绕中心选材以及根据中心明确写作技巧的策略。教师还可以改变文体,如讲授《春》后,让学生以现代诗歌的形式,重新体现对春的赞美之情。
三、建立评价体系,让表达过程更有效
(一)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学生之间的差异始终存在,涵盖学生的生理、心理、兴趣爱好等多个方面,如果评价过程过于“一刀切”,则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难以发掘学生的创造潜力,也不吻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师要从多角度评价学生,并结合学生的情况灵活转换评价方式,让评价过程更有针对性,增强语言训练的成效。
首先,评价主体多元化。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过程中,如果完全由教师承担评价任务,评价结果未免过于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主体动力,而教师适当释放评价权,扩展评价主体,能让评价更全面。学生、同伴乃至家长,都能成为评价的主体。其中,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做到自我欣赏与包容;生生互评则能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然而,学生的评价能力并非与生俱来,教师应当尝试将评价能力的培养作为表达能力养成进程中的关键环节,让学生在增强评价能力的同时,学会组织语言表述自己的观点,表达能力的提升自然水到渠成。
其次,在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时,教师要注意评价内容的层次化。以学生的口语表达评价为例,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发音是否准确、语句是否流畅、感情是否饱满等,进而涉及语言表达的各个方面。一句简单的“读得不错”或者“写得很好”,可能让学生觉得很敷衍,评价形式化。教师要建立“形式—内容”的评价机制,由浅及深进行评价,及时指出学生表达中的不足,让多维化的评价内容起到应有成效。
(二)丰富评价方式
在评价阶段,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表达能力层次,更要注意学生的进步幅度,重视学生平时完成作业的情况,形成综合性的评价方式。
首先,采用起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评价开始前,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基础,相当于“前测”。在终结评价中,依然沿用相同的维度,并对比分析前测结果,判断学生的进步幅度,将其作为评价的关键点。作业展评则关注学生的口语与书面作业,从中判断学生学习习惯与态度的养成情况,让评价结果更加全面。
比如,教师布置“收集语言素材”的课后作业,在评价中,先关注卷面是否整洁,然后是语言素材的收集量,进而评价学生的作业态度。如果学生表现良好,说明学习态度端正;如果学生在此基础上还能做到素材分类,说明自我管理能力有所进步;如果作业明显有应付的痕迹,说明教师需要加强习惯的培养。在学期末的表达能力评价中,教师需要加入每一次作业的分数,让评价结果更加客观。
其次,教师要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前者能够给出具体的分数,后者侧重于描述学生的发展情况,主观性较强。综合应用两者,则能真实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养成效果。其中,口语表达的评价侧重于定性评价,关注学生口语表达各方面的表现;书面表达评价侧重于定量评价,根据学生的书面表达效果,给予具体的分数和层次划分。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育学生的表达能力是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正确看待表达能力在语文学科能力中的地位,将“表达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切入点。根据语文课标中对表达能力的要求,多角度探索教学策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从不同的角度提升个人的表达能力,进而增强语文学科的素养,真正达到语文课标的教学要求。学生表达能力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如何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需要教师继续不断深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