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勤家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学习任务群是由相互关联的学习任务组成,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学情和学科特色创设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的任务群,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让他们在多种形式的阅读中实现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本文阐述了学习任务群的内涵和应用原则,而后针对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进行探析,希望能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学习任务群的相关概述
(一)学习任务群的概念
学习任务群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内容的体现。在设计具体的学习任务时,教师要围绕教学主题确定具有内在联系的实践活动,由此形成语文学习任务群。通常情况下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层指“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这一层的学习任务较为基础;第二层指“实用性阅读与表达”“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强调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学生通过多元化的阅读活动,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学会从多个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深入研究,并用恰当的语言阐述个人观点,以此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和表达能力;第三层指“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这一学习任务群具有拓展性特点。在实际教学中,学习任务群的具体安排要根据学段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适当调整,以此发挥出其最大价值。
(二)学习任务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1.以情境性为基础。
情境性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学习任务群概念的首要原则。教师创设的学习任务群必须符合单元主题语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因此,在运用学习任务群概念展开教学时,教师要从单元的角度出发研读教材内容,以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语文基础、兴趣爱好、认知规律等特点,构建趣味性、挑战性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指导学生把之前学过的内容迁移应用于全新情境下,使其充分体会到新课知识的深层含义。
2.以实践性为核心。
实践性强调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群时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从根本上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考虑到语文学科的特点,实践性学习任务群包含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等内容,讲解完新课知识后要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布置实践性任务,让学生在全新场景下灵活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由此可见,教师要秉持实践性原则,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个性展示等过程中深化知识理解,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3.以综合性为特征。
综合性是指学习任务群的创设要体现语文学科开放性、多元性的特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引导他们利用知识与技能、方法与策略探究新知,能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促进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基于此,在设计学习任务群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本单元内容的核心主题等因素,以此为依据引入跨学科的相关知识,在开阔学生眼界的同时为他们提供多种表达方式,充分锻炼其思维的创新性和广阔性,彰显学习任务群理念的应用对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产生的重要影响。
二、学习任务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一)依托学段要求,创设整合性任务群
新课标的持续推行使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归纳出“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等学段要求,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教育部门在设计部编版教材时,给每个单元都加入了导语、阅读、语文天地、习作等板块,与新课标中提出的学段要求有着密切联系。因此,为了让学习任务群更好地践行于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对教材的重视程度,从单元的角度出发,不再简单地解析语文知识及组织专业技能训练,而是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统领,结合课程标准提出的学段要求布置学习任务群,以此滿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二年级的学生要以认读和书写基本字为切入点,教师要围绕生字词设置学习任务群,引导他们发现汉字的一些规律,能够根据汉语拼音拼读汉字。同时,教师也要带领学生诵读教材中出现的成语、谚语、名言警句等内容,为其提供清晰的学习思路,带领他们从基础知识入手,在任务群的引领下提升探究意识和思维能力,充分保障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以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以“探索自然奥秘”为主题组织教学内容,包含三篇课文,分别是《小蝌蚪找妈妈》《我是什么》《植物妈妈有办法》,一个口语交际:有趣的动物,一个语文园地,一个快乐读书吧。明确各板块的主要内容后,教师要结合新课标设计学习任务群,具体内容如下:
识字与写字任务:正确认读“塘、脑”等生字,掌握多音字“教、没”在不同课文中的读音,准确书写“两、哪”等字,读记“看见、哪里”等词语。
阅读与鉴赏任务:在分角色朗读中体会童话的语言特点,借助图片、重点句子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提取关键信息,通过对语言的分析传递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表达与交流任务:在敢于开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话时吐字清楚,在认真听的基础上有礼貌地提问没听明白的话。
梳理与探究任务:通过运用、写字、故事积累等多种形式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围绕童话故事推荐阅读,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养成爱护图书的良好习惯。
本组学习任务群设计的重点在于要遵循二年级的学段特点,教师要以课文内容为核心提出多样性的思考问题,不仅覆盖新课标的具体要求,还要突出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帮助学生厘清学习思路,学会从整体的视角探讨问题的答案。整合性任务群的提出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学习启示,能够从生字词入手进行文章的阅读与中心思想的表达,为关键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发展提供大力支持。
(二)根据学科特色,创设丰富性任务群
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是一门集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的语言类课程。教学内容博古贯今,是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同时也与多学科知识具有密切联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这一特点创设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将语文知识应用于不同情境,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起到开拓视野的作用,为今后的全方位发展打下基础。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阅读有关个人喜好、家庭生活的文章,让他们自主分析图片和文字中的内容,以朗读、复述、情景演绎等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在趣味性活动的指引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此类任务群偏向于实用性阅读与表达,教师根据文章内容设计多样性的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有效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和体验,使其在自主研究与合作交流中实现人文素养的提升。
以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玲玲的画》为例,本篇课文以儿童视角表现生活,是一篇读后让人颇受启发的小故事。主人公玲玲先后经历了“得意—伤心—满意”的心路历程,文章采用对话的形式推进情节发展,为大家带来“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的人生启示。笔者经过深入研究确定了如下学习任务群:
朗诵任务:通过自由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能用“得意、伤心、满意”三个关键词讲述故事。
辩论任务: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阐述“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的深层含义。每一名学生都有发言的权利,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直至大家的意见达成一致。
跨学科任务:请学生一起动脑筋,帮忙把坏事变成好事。第一种情况:手里的笔筒掉在地上被摔了一条缝。第二种情况:漂亮的裙子被勾了一个洞。
以上任务群包括朗读、辩论、跨学科思考等多种完成形式,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特色。尤其是第三项跨学科任务,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用彩色卡纸折几朵漂亮的小花贴在缝隙处,将语文科学和美术学科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覆盖了本课重点知识,又在跨学科融合中完善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在任务驱动下保证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开放性任务群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小学语文的“教”与“学”发生了改变。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教师应与时俱进,充分认识到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设备对提高语文教学的积极作用,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开放性的学习任务群,在增强学生课堂体验感的同时,帮助他们深化课程内容理解,促进语文学习效率的提高。这样一来,课堂任务的布置形式不再受传统教学的限制,逐渐形成灵活的实施机制,使学生在视频、动画、图片等内容的辅助下明确本课学习任务群的具体要求,经过深入思考或合作探究总结出正确答案,对教学内容形成全新认识。
二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成熟的认知能力,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讲解表现自然之美的短小诗文,让他们在视觉和听觉的刺激下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这就意味着,教师要熟练掌握多媒体操作技术,在备课时钻研教材,结合课程标准确定学习项目,在学习情境、学习素材、学习方法的整合下设计开放性的学习任务群,构建个性化的问题情境,利用网络中拓展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出信息技术对创设学习任务群带来的积极影响。
以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为例,其包含《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两首古诗,写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和李白游览庐山瀑布时的所见、所闻及所感,为学生展示了不同的风景,也让人产生不同的感受。本课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为此教师可结合新课標的具体要求,基于信息技术工具创设开放性学习任务群,以增强学生的课堂体验感。任务群的具体内容如下:
其一,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出示鹳雀楼的图片,简单介绍它的历史背景,以此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其二,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查询生字的字音,自由读古诗,尝试解释诗句的意思,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诗句内涵,直至达成共识。
其三,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诗人可能看到的景象,启发学生思考:诗人的观察点在哪里?鹳雀楼、夕阳、山峰、黄河分别应在什么方位?展开丰富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其四,播放各种瀑布景象的视频,让学生自主交流欣赏后的感受。听古诗网络录音范读,简介诗人背景。
其五,播放背景音乐,启发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师在古诗教学中采用图片的方式引出主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利用互联网的工具性介绍生字词的准确发音,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以网络录音、背景音乐、视频资料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带动更多学生参与到互动中,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想法,从而增强对古诗的记忆,达到背诵的目的。可见,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的融合使学习任务群的设计更加开放,推动了高效课堂的构建。
(四)结合学生学情,创设驱动性任务群
发展理论认为学生普遍具有“当前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两个分区,意味着不同阶段的学生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性。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在启蒙时期,初次接受系统性的语文教育,因家庭环境、智力发育、思维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基本学情各不相同。
以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难忘的泼水节》为例,本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教学重难点在于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在设计学习任务群之前,教师要对学生的基本学情有所了解,根据他们的思维特点和学习方式设计思考问题,具体内容如下:
任务一:课前自行查阅与泼水节有关的信息,在课前导入环节分享自己的预习成果;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和心情,用“我发现……”的句式说话。
任务二:自行阅读课文,总结文中的生字,感知大意。如,“容、盛、祝、寿、穿”等翘舌音的字,“族、踩”是平舌音的字,“龙、康”是后鼻音的字。
任务三:精读课文,与同桌探讨本篇文章的主旨大意;思考“傣族人民用了什么方式欢迎周总理?哪个场景让你印象深刻?文中哪个句子更能体现节日的热闹和喜庆?课文是如何描写周总理的?”等问题。
任务四:鼓励学生用“笑容满面”“一边……一
边……”造句,将所学内容运用于实际,增强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任务五:你觉得为什么傣族人民感到1961年的泼水节特别令人难忘?
在以上任务中,教师由浅入深地引领学生探究文章内涵,通过课前预习让学生对泼水节形成初步了解,回到课堂上以生字认读为切入点,并根据图片内容提出若干个思考问题,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中心思想的理解。从基础知识入手,逐渐增加任务难度,以拓展性思考收尾,让学生在学习任务群中享受到闯关式学习的乐趣,有利于学生探究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助力其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学习任务群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教师要在课程开始之前认真研读教材,将单元板块、学科特色、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的基本学情整合在一起,将其作为创设学习任务群的依据,设计集丰富性、开放性、拓展性于一体的任务,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帮助他们加强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增强他们的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使其在学习任务群的指引下形成完整的学习思路,推动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