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方视角下的传统乡村开发研究

2024-05-17 04:24陈广宇易能周建涛孙雪瑶朱玥陈燕姜卫兵
安徽农业科学 2024年9期
关键词:村落景观传统

陈广宇 易能 周建涛 孙雪瑶 朱玥 陈燕 姜卫兵

摘要  传统村落地方性构建可破解“千村一面”“建设性破坏”“特色缺失”等问题,是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的重要途径。在厘清传统村落概念内涵及其景观、生产、文化和生态功能的基础上,以地方性构建理论为路径对槐荫村开展规划研究。通过分析资源条件与发展现状,立足发展需求,围绕文化景观、产业以及生态地方性等策略对槐荫村的休闲旅游开展规划研究,以期实现乡村风貌和农旅产业全面提升。

关键词  地方性;传统村落;休闲旅游;槐荫村

中图分类号  F30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09-0102-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9.02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Research on Traditional Rur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Local Perspective—Take Huaiyin Village of Zhenjiang City as an Example

CHEN Guang-yu, YI Neng, ZHOU Jian-tao et al

(Institute of Leisure Agriculture, Jiang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Nanjing, Jiangsu 210014)

Abstract  The local 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homogeneity, constructive destruction and lack of features, and promote the priorit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adhere to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smooth the flow of urban and rural factors. This study is based on clarifying the conceptual connot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their landscape, production,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functions,taking the theory of local construction as the path, conducting research on Huaiyin village planning. By comprehensively analyzing the resource conditions and development status of Huaiyin Village, this paper conducts planning research on leisure tourism in Huaiyin Village based on development needs, focusing on four methods and strategies: landscape locality, industrial locality, cultural locality and ecological locality,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of rural style and agri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the new development period.

Key words  Local character;Traditional village;Leisure tourism;Huaiyin village

基金項目  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项目[CX(22)3200];2022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课题(22SYC-107);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专项[ZX(22)1107]。

作者简介  陈广宇(1992—),男,江苏南京人,工程师,硕士,从事乡村区域规划与休闲农业设计研究。

*通信作者,副研究员,博士,从事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资源利用与精准设计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5-25

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1]。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鼓励各地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我国传统村落数量众多,村落景观区域差异显著,地方历史人文内涵丰富[2],成为传统村落得以发展农文旅产业的先天优势,并开始作为乡村休闲旅游的主要传播载体而备受青睐[3],发展的经验一再表明,合理开发利用是有效保护传统村落的重要途径[4]。

近年来,传统村落开发休闲旅游随着休闲农业的兴起而得以蓬勃发展,并在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农文旅融合的大趋势下,传统村落的文化景观、产业潜力、历史资源再次被政府及学界高度重视[5]。但一哄而上的开发趋势也导致了大量的传统村落的开发模式陷入了“千村一面”“建设性破坏”“地方性挖掘不足”等困境之中,科学保护和活态化传承利用传统村落势在必行。祁嘉华等[6]提出传统村落是地方文化和地理环境相互交融产物,亦是某种古老生存方式的载体;李宝文等[7]认为,地方非物质文化对传统村落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在规划设计中要将物质景观与非物质文化呼应融合;王永帅等[2]则从地方性理论视角,提出了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的提取与谱系生成。目前的研究成果多从景观“地方性”的构建角度出发,而忽略了传统村落在开发过程中也急需同步挖掘产业、生态以及文化等价值,尚未形成多元融合开发机制。为此,该研究以现象学中的地方性构建理论为基础,文化传承、生态涵养、景观构成及产业升级等多种价值同步开发提升为核心,开展传统村落休闲旅游规划研究,以期为新时期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提供新的模式参考。

1  传统村落及其多元价值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发展至今的宝贵遗产,又称为古村落,是指形成较早,且具有特定历史文化特征,蕴藏着丰富的人文景观,风貌保存较为完整的乡村聚落[8]。传统村落所包含的物质与非物质遗产,是见证当地民众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智慧结晶,传承丰富的乡土聚落的区域文化,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体现[9]。传统社会人们生活休闲、生产劳动以及政治文化活动都在村落中发生,传统村落的聚落分布、形态结构实际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综合关系,具有丰富的多元价值[10]。在乡村振兴系列政策的驱动下,传统村落保护开发与利用的研究成果也逐渐丰富,不断推动传统村落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多元价值的挖掘和利用,促进发展乡村旅游,成为新的发展阶段引导传统村落实现乡村振兴的发展要素和重要动力。乡村地域空间天然具有景观、生产、文化及生态功能价值,随着传统农业在社会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下降,乡村多元功能价值逐渐成为乡村变革的重要动力。

1.1  文化与景观价值

传统村落蕴含的传统农耕文明以及乡土文化[11],是传统村落得以开发利用成为休闲农旅乡村的重要资源[12]。传统村落的文化资源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并主要以景观为载体得以传承。物质文化主要是指村落中的公共建筑、特色民居、道路水系等实体类景观[13],传统村落营建注重“山环水抱、形局完整、景观秀美”[14],在村落人居营建被融入了山水环境、哲学思想以及价值理念等,无论是自然山水与农田阡陌,还是街巷里弄和民居宗祠,所有这些乡土景观一同塑造并表达了传统村落的“可识别性”和“可印象性”[15],赋予传统村落极具人文内涵的乡村景观格局和意境。非物质文化景观则主要包括艺术人文、风土人情、民间传说、宗教信仰及节庆活动等[16]。民间传说是地方集体记忆构建的代代相传的历史[17],传统村落与特定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地方风物关联的传说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道德观和淳朴的原始信仰,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教化功能和娱乐价值[18]。物质文化因景观实体的可视性得到学界及各级政府的重视和保護,但非物质文化也因其呈现的是地区文化本质及异于他者文化的核心[19],两者相辅相成,表征传统村落社会、经济、文化和权力的关系,体现“地方精神”,构建了社区群体对传统村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1.2  生产价值

乡村为社会大众提供食物生产、特色产品、原料供给,目前农业生产功能仍然是大部分传统村落赖以持续的基础功能。长期以来,传统村落以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为主,农业产业经济功能仍然是乡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尤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加快推动城市优势技术、资金以及产业汇聚乡村,农村的产业结构开始转向多元拓展。通过对农业社会、生态、文化、休闲等功能的挖掘,在提供健康安全食品的同时,开展休闲采摘、农旅体验、民俗节庆活动,全方位地满足城乡居民对食品安全、生态环境和乡土文化体验等的需求,延伸传统村落农业产业链条,实现乡村居民就地就业。

1.3  生态价值

村落的形成、演化受限于由当地的自然资源条件,地形地貌、气候、水系、植被等因素塑造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模式以及聚落分布[20]。乡村是一个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乡村聚落及其周边农田、林地组成的人工、半人工生态系统被纳入乡村生态学研究范畴,且成为生态学领域的热点[21-23]。农村生态系统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以人为主的村镇生态系统,另一部分是以自然资源为主的农业生态系统[24]。管彦波[25]参考自然区划的依据,认为传统村落可大致分为山地村落、平原村落、高原村落、沿海丘陵村落、湖滨水域村落及草原村落等类型。王松良等[26]认为,乡村生态学是探索“三农”融合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学科。汪瑞霞[10]主张视传统村落为文化生态共生系统,凸显了轮作休耕、相生相克的循环思想,把村落空间视为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文化生态系统,提出重塑中国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生态价值。

2  地方性及地方性构建

2.1  地方性与地方感

“地方”是指在地理空间中,人和物占有的部分,既包括物质空间的属性,又包括人的行为意义和价值。地方性即地方的差异性,包括地方的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认识性。客观物质属性包括地理位置的唯一性、自然条件的独特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以及整体风貌、公共空间和建筑等;主观认识属性包括地方生活习惯、民俗、文化等。地方性不仅包括物质空间的表征,而且涵盖了社会、经济、文化的特性,地方建构就是通过各种不同的设计手段,培育并强化空间地方性的过程[27]。地方性是人对区域自然和人工环境的心理感知,包括人与环境互动逐渐形成的地方文化、生活习俗、生态环境等,反映的是人地关系[28]。地方性是一个地方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本质。

地方感是一种主观情感体验对客观的表达,即一个人在特定环境中激发起的情感,其内涵之一是地方精神,即地方本身具有的特征。其二是地方依附,是人与地方的情感连带归属和认同。地方感以人对空间体验的主观性为基础,表现为人对地方的依附行为,包括地方依赖、场所记忆、地方认同和地方依恋。有学者进一步指出这种行为在人与环境、人与空间之间形成一种重要的联结纽带[29],能够有效稳定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地方感的产生与地方性构建是相辅相成的过程,通过空间的构建和产业的升级,塑造本地居民和游客的认同感。

2.2  传统村落地方性构建

地方理论对空间构建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广泛应用于城市公共空间、旅游景区以及历史街区的规划设计领域。传统村落的地方性是空间的物质景观属性、产业属性、文化属性和生态属性等要素分异下形成的地方差异,外在表现为传统村落的多元价值及其属性差异。可以认为,传统村落的多元价值属性具有典型的地方性特征[30]。传统村落的地方性涵盖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两个方面。其中,物质文化景观是传统村落中的显性地方性知识,主要包括传统建筑、街巷肌理、公共空间等根植于村落空间体系的外在表征。而非物质文化景观则更多的是隐藏于村落空间体系内部,属隐性地方性知识,包括传统工艺、饮食文化、曲艺文化以及民居传说等,表现为传统村落地方性知识的内在表现[2]。物质文化景观与非物质文化景观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地方性的形成过程就是地方社会的构建过程,受到人的力量的塑造与影响,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性别、种族等要素[31]。传统村落的地方性构建承载着村庄的空间、文化、生产和生态的价值特色,因此基于地方性对传统村落进行重塑,表达、培育、保留、再现传统村落的多元价值以指导乡村休闲旅游开发有着重要意义。

3  基于地方性构建的槐荫村开发

3.1  槐荫村概况

槐荫村位于江苏镇江市丹徒区谷阳街道南部,距镇江市中心约12.00 km,是典型的城郊传统村落(图1),并于2020年入选第二批江苏传统村落。全村地形平坦,面积3.50 km2,常住人口2 300人。村内道路曲折蜿蜒,一条主干路作为主街道,从中心延伸出几条小街巷,民居沿村内道路呈团块状灵活布局。作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董永与七仙女传说》发源地,槐荫村有着“中国爱情村”之称,文化积淀深厚[32]。目前村内仍有诸多与传说相关的古迹,包括“老槐树”“槐荫庙”“织锦楼”“上天台”“七仙桥”等(图2)。

近年来,通过深挖“董永和七仙女”这一宝贵文化遗产,重塑了人们对于槐荫村传统文化的记忆共鸣。然而,和农文旅产业发展成熟的传统村落相比,槐荫村的发展还处于起步

阶段。在地方物质空间上,表现为建筑风貌不协调、旅游设施配置不到位以及产业不健全;在地方产业发展上,槐荫的农业产业未能与旅游有机融合,没有与文化传统相匹配;在地方认同上,槐荫村总体知名度较低、缺乏深度体验的休闲项目、文化内涵挖掘不足、村民参与热情不高,尚未形成成熟的农文旅产业链、价值链。急需构建独具魅力的地方特色,重塑当地游客和本地居民的情感认同。

3.2  槐荫村地方性构建规划

传统村落地方性构建主要是通过不同的规划策略达到强化地方性的目的,主要围绕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等与地方认同休憩相关的要素进行加强[33]。槐荫村的规划主要从宏观和微观2个方面着手。在宏观层面,主要塑造槐荫爱情文化体验区、现代农业体验区以及精品民宿体验区三大板块(图3),强调凸显乡村村庄肌理、建筑风貌以及公共空间。在微观层面,以董永和七仙女的爱情传说为核心,着力优化老槐树、七仙池、荷花塘、七仙桥、土地庙、董永亭以及织锦楼等特色景观设计,重点塑造门窗色彩、砖雕花纹、地面铺装和植物配置,形成统一的地方性特征,并围绕文化与景观地方性、产业地方性以及生态地方性构建3个方面实施。

3.2.1  文化与景观地方性构建。

人文历史是传统村落得以延续的核心,文化活动对提高地方认同和地方性构建具有积极作用[31]。通过加强董永七仙女传说文化发掘普查工作,收集古籍图书、戏曲唱本、音像图片等资料,将调查新获取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存档并进行汇编,并以建设“传统道德园”“爱情文化公园”以及董永七仙女墙绘等现代化、多样化的形式展示展览,以此提高环境的识别性和村庄价值的认同性,强化游客的体验和记忆,从而对地方产生的深厚的依恋感。在此基础上,以“爱满槐荫·情缘七夕”文化节为基础,通过公众号、直播自媒体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发展以“爱情”和“孝”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发展集体婚礼、文艺戏曲、祭祀祭祖、成人礼等多种活动类型,积极拓展延伸文化价值,形成区域文化品牌。同时,根据季节和节气,发展休闲农业活动,形成春赏花、夏纳凉、秋采果、冬民俗的多种体验,进一步丰富业态类型。

3.2.2  产业地方性构建。

产业地方性的构建以品牌地方性构建为引领,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推动槐荫村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项目围绕“董永与七仙女”爱情传说打造村庄公共品牌,并从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2个维度进行构建。一方面,要强化地方主导产业,实现本地居民就地致富,留住乡土人才。借势丹徒区现代农业产业高质发展示范园创建的契机,致力于生态有机的食味水稻和茶叶产业建设,发展以智慧农业、绿色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提升农业产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另一方面,要深度挖掘人文内核,吸引游客,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包括同步发展采摘、品茗、康养等休闲活动,促进“农业+旅游”的深度融合,激发农业的休闲价值,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产业融合体,实现提升一产、联动二产、优化三产。通过统一品牌的打造,提高休闲乡村的知名度与竞争力,进一步提高文旅价值,提高顾客黏性。

3.2.3  生态地方性构建。

生态地方性构建的关键在于服务村庄生活环境改善与满足农业绿色生产2个方面[34]。在本地居民层面,重点在于基础公共設施的合理布局以及推进人居环境改善。根据槐荫村的面积、人口和街巷模式,合理配置各类环卫设施,采用“垃圾集中收集、及时转运、统一处理”的模式;持续推进雨污分流和厕所革命的工作。在主要道路两旁栽植广玉兰作为行道树,在景点与水体周边种植柳树、槐树、香樟以及荷花等景观效果较好的植物,搭配水葫芦和芦苇等水生植物,既可净化水体,又构建了村庄景观系统,打造“四季有绿、四季有花、四季有景”的整体生态环境。

在农业绿色生产层面,合理规划农业生产空间与主要作物种植区,推进全域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一系列生态塘、生态沟、生态防护林等农业生态屏障,配套喷滴灌、防虫网、防虫膜、太阳能杀虫灯、诱虫板等绿色防控设施,推动农业绿色生产。此外,鼓励农村居民结合当地生态环境现状,在农村景观建设与改造难度大的地域进行树种栽植,有效发挥植物的防风作用及保障景观功能,同时还能很大程度提高农村闲置土地的利用效率。通过生态地方性的构建,与村庄景观、产业和文化地方性相辅相成,形成槐荫村整体的地方性。

4  结论与展望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乡村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槐荫村作为省级传统村落,具有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先天条件和后天优势,该研究提出从空间地方性、景观地方性、产业地方性及文化氛围地方性4个方面构建槐荫村地方性,以期实现乡村风貌和农旅产业全面提升。基于地方理论构建的传统村落保护性开发利用模式,仅仅是当前我国广泛的乡村开发中的一条思路,旨在摒除脱离时代发展以及乡村生产生活的机械保护与开发模式,实现传统文化和乡村产业共同的转型升级。在后续实践过程中,更需要创造适合于广大乡村开发的政策环境和经济环境,并时刻关注社会变迁背景下引发的对于乡村产业和文化的重构与再创造。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2-10-26].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 王永帅,张中华.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提取及体系构建研究:以关中地区为例[J].中国园林,2022,38(8):78-83.

[3] 程伟娣,陈丽.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以烟台大梁子口村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22(8):114-116.

[4] 王乃举,徐婧宇.现代性驱动:传统村落旅游空间生产——以安徽省呈坎村为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3,17(2):96-103.

[5] 王慧,隋新玉.基于文旅深度融合的辽宁传统村落旅游优质发展路径探析[J].农业经济,2022(5):137-139.

[6] 祁嘉华,靳颖超,张宏臣.传统村落中景观基因的价值与保护[J].中国名城,2020(1):59-65.

[7] 李宝文,朱向东,王崇恩.非物质文化视角下传统村落保护:以山西晋中市寿阳县胡家堙村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1(2):255-256.

[8] 刘沛林,彭科,杨立国.传统村落景观基因遗传信息的储存、表达及其旅游价值:以湖南省常宁市中田村为例[J].旅游导刊,2022,6(2):1-25.

[9] 王淑佳,孙九霞.中国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J].地理学报,2021,76(4):921-938.

[10] 汪瑞霞.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及其价值重塑:以江南传统村落为中心[J].江苏社会科学,2019(4):213-223.

[11] 许春晓,何玲玲,张静静.中国文化遗产民族结构演进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科学,2021,41(2):207-214.

[12] 何艳冰,张彤,熊冬梅.传统村落文化价值评价及差异化振兴路径:以河南省焦作市为例[J].经济地理,2020,40(10):230-239.

[13] 刘沛林,刘春腊,邓运员,等.基于景观基因完整性理念的传统聚落保护与开发[J].经济地理,2009,29(10):1731-1736.

[14] 刘沛林.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175-188.

[15] 刘沛林,董双双.中国古村落景观的空间意象研究[J].地理研究,1998,17(1):31-38.

[16] 李伯华,郑始年,刘沛林,等.传统村落空间布局的图式语言研究:以张谷英村为例[J].地理科学,2019,39(11):1691-1701.

[17] 黄克顺.民间传说:百姓记忆、地方解释和民间教化:以毛坦厂民间传说为例[J].天中学刊,2011,26(3):91-93.

[18] 翟洲燕,李同昇,常芳,等.传统村落文化对城乡一体化的统筹性响应机理[J].人文地理,2017,32(4):30-36.

[19] 楊立国,胡雅丽.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的生产与传承:以通道侗族自治县皇都村为例[J].经济地理,2022,42(10):208-215.

[20] 刘馨秋,王思明.农业遗产视角下传统村落的类型划分及发展思路探索:基于江苏28个传统村落的调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2):129-136.

[21] 黄国勤.我国乡村生态系统的功能、问题及对策[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9,27(2):177-186.

[22] PETERSON L A,AWERBUCH P M,SPATARI S.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stormwater management alternatives in rural development[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2021,25(4):1076-1088.

[23] WEI S Y,CHEN Q J,WU W B,et al.Quantifying the indirect effects of urbanization on urban vegetation carbon uptake in the megacity of Shanghai China[J].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2021,16(6):1-11.

[24] 建设部南京环科所.全国农村生态学术情报交流[J].环境科学动态,1985(7):31-32.

[25] 管彦波.论中国民族聚落的分类[J].思想战线,2001,27(2):38-41.

[26] 王松良,施生旭,吴仁烨,等.乡村生态学: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新学科[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21,29(12):2116-2125.

[27] 张中华.地方理论:迈向“人-地”居住环境科学体系建构研究的广义思考[J].发展研究,2012(7):47-55.

[28] SHUMAKER S A,TAYLOR R B.Toward a clarification of people-place relationships:A model of attachment to place[J].Environmental psychology:Directions and perspectives,1983,2:219-251.

[29] HUMMON D M.Community attachment[M]//ALTMAN I, LOW S M.Place attachment.New York:Plenum Press,1992:253-278.

[30] 张中华,董格,王永帅.韩城党家村传统村落景观的地方性知识图谱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21,28(12):25-31.

[31] 戴维·哈维.正义、自然和差异地理学[M].胡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334-376.

[32] 程天龙.大江东去涛留痕:镇江地名散记[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33.

[33] 曾卫,郑传乔.基于地方理论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研究:以《汉源县九襄镇民主村保护发展规划》为例[J].中国名城,2021,35(8):88-93.

[34] 银利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研究[J].农业经济,2022(5):40-42.

猜你喜欢
村落景观传统
林中村落
静谧村落
景观别墅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火山塑造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老传统当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