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楠
在课程改革逐步深化发展的过程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小学体育教学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体育核心素养作为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而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含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以及体育品德等多个维度。体育运动技能作为运动能力层面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发掘学生运动潜能,提升学生的运动素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运动意识。因此,在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体育运动技能的提升作为最基础的教学目标,并通过以下教学策略构建更加完善的体育运动技能教学体系,使学生能根据自身身心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获得体育运动技能的掌握与实践运用,以此促进核心素养下小学体育运动技能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转变教学理念,奠定提升学生体育运动技能的基础
理念决定方向,意识决定行为。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自身秉承的教学理念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体育教学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随着核心素养理念的深入,很多教学理念都被赋予了崭新的教学内涵,如果教师无法与时俱进,就无法使体育教学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影响学生体育运动技能的有效提升。因此,在进一步优化小学体育运动技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从教学理念的转变入手,以更为科学、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夯实教学理论基础,提升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
(一)“素养导向”,重视体育运动技能教学
在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中,“知识本位”的教学导向使教师片面地注重体育基础知识的传授,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影响了学生体育运动技能的形成与提升。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发展以及核心素养目标的贯彻,体育运动技能作为运动能力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广泛关注。因此,在以核心素养为指引的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有效贯彻“素养本位”的教学导向,充分重视体育运动技能教学,以此奠定提升学生体育运动技能的认知基础。
(二)“以人为本”,尊重学生自主学习地位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具有独立的自主学习地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只有得到了有效发挥,才能在体育学习中体现出更加积极的学习态度、养成更为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进而获得体育运动技能的有效提升。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不仅要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还应给予学生发挥学习主体位的机会与空间,以此实现学生体育运动技能的有效培养与提升。
例如,在篮球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人本教学理念的指引下通过基本体能检测,全面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以及兴趣爱好等各方面的情况,并以此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学习层次的划分,实施不同教学策略,更具针对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真正参与到篮球运动技能的学习中。这样,学生便能在更加自由、开放的空间中进行有效的体育技能学习,提升体育运动技能。
二、优化教学内容,遵循体育运动技能教学规律
新课标作为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指向标,明确提出“应遵循核心素养要求下的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科学合理地设计、规划体育运动技能教学内容。”由此可见,在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因素,教学内容的科学设计是提升学生体育运动技能的重要步骤。因此,在以核心素养为指引的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因势利导,根据体育课程的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进行体育教学内容的科学设计,以此夯实提升学生体育运动技能的知识基础。
(一)注重体育运动基础知识的有效传授
“万丈高楼平地起”,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运动技能的掌握与提升需要建立在坚实的体育运动知识基础之上,学生只有深刻了解、掌握了有关的体育知识,才能更好地掌握相关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获得体育运动技能的有效形成与提升。因此,为提升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教师应从体育运动基础知识的教学抓起,夯实学生的体育知识基础,给予学生循序渐进的技能指引,在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前提下开展体育运动技能教学。
例如,在足球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足球运动项目基础知识的传授,如,足球运动的发展历史、比赛规则、运动的硬件要求以及球员的场上位置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足球相关知识的了解中对足球运动项目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有意识地进行足球项目运动技能的学习与锻炼,实现足球运动技能的有效提升。
(二)注重体育运动技能难度的合理控制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体能以及知识理解、认知能力都相对不足。面对小学生的这一体育技能学习特征,教师应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进行体育运动技能难度的科学、合理控制,使学生能在适宜难度运动技能的学习中树立自信心,并在良好学习情感的驱动下更加有效地提升自身的体育运动技能。
三步上篮是篮球运动项目中的一项重要运动技能,是在快速跑动中接球或运球结束时做近距离投篮时应具备的基本技能。由于这一运动技能对学生身体协调能力以及运动速度等有着较高的要求,教师应注重相关动作的分步骤教学。这样不仅有效降低了该运动技能的学习难度,提高了学生的运动技能掌握效果,也帮助学生树立了学习信心,促进学生篮球学习兴趣的激发。
三、創新教学模式,拓宽提升学生体育运动技能的途径
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中最为灵活的教学影响因素,尤其是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多元新型教学模式纷纷出现,不仅集中体现了课程改革精神的教育指导意义,更实现了课堂教学形式的拓展与创新,为更为高效的教学奠定了基础。因此,在进一步提升学生体育运动技能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具体学情,科学、灵活地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性改革,使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体育运动技能的学习,以此促进学生体育运动技能的有效提升。
(一)开展趣味化教学,增强学生对体育运动技能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好玩、好动,有着显著的趣味倾向性。因此,在小学体育的运动技能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趣味化教学因素的融入,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技能的学习兴趣。
立定跳远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运动技能,既要有效掌握正确的起跳姿势,也应注重爆发力以及腿部力量的锻炼。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这一运动技能的学习兴趣和训练积极性,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我是青蛙跳跳跳”的趣味游戏,将学生分为两个小组,通过模仿青蛙进行立定跳跃动作训练,并在接力中看哪个组的成员最先完成训练任务,到达终点。这一趣味化教学模式有效激发了学生参与游戏的积极性,提高体育技能训练的有效性,在更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提高学生体育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
(二)实施合作探究学习,优化学生对体育运动技能的掌握
在传统的小学体育运动技能教学中,教师通常采取示范教学的教学模式,学生只能被动地观察、模仿。长此以往,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会在这种单一、僵化的教学模式中消磨,不利于体育运动技能的有效提升。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体育运动技能的学习效果,教师应优化课堂教学组织结构,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来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相关体育运动技能知识的有效探究和深入理解,以此有效提升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
例如,在排球垫球技能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学习小组划分,在示范教学后引导学生对运动技能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在具体的学习、训练过程中,学生之间会形成相互帮助的合作学习关系,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会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起到带动作用,以此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技能的学习效率。这样便能在优化整体教学效果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
(三)开展信息化教学,有效提高体育运动技能教学的效率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到教育领域,并成为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教学因素。因此,在小学体育运动技能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开展教学。这样,教师便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演示功能、搜索功能以及数据库功能等,开展更为有效的体育运动技能教学,促进学生体育运动技能的提升。
微课是信息技术与教育领域相结合的产物,既是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也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因此,在跨栏跑这一田径运动技能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微课教学,为学生播放提前录制的微课视频,使学生在分步骤播放、慢镜头播放中更加直观、形象地观察具体技术动作,并在课下自主练习中进行微课资源的反复观看。这样不仅弥补了教师示范教学不可重复的不足,还拓展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使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在微课的辅助下获得有效提升。
四、丰富教学活动,增强体育运动技能实践训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体育运动技能与基础性的体育知识不同,仅通过理论教学是很难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在具体的小学体育运动技能教学中,教师应紧密结合体育运动技能的实操性特征,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教学活动的有效参与中进行体育运动技能的实践性操练,以此促进学生体育运动技能的提升。
乒乓球作为我国的“国球”,是小学体育课程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在相关运动技能教学后,为了进一步优化学生对乒乓球运动技能的掌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乒乓球模拟竞赛活动。在具体的竞赛活动中,学生自主安排乒乓球的比赛规则,进行运动技能、战术技巧的实践性运用,并根据具体的比赛结果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身在乒乓球运动技能方面的不足。这样,教师便能通过活动获得良好的学习反馈,并以此为依据,对今后的乒乓球运动技能训练计划进行科学性的设计。
五、落实评价机制,挖掘学生体育运动技能提升潜能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不仅明确了教学评价的激励、反馈功能,也倡导教师应积极构建评价内容多维、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元的科学化评价体系。面对这一具体的教学要求,教师应以落实评价机制为途径,通过教学评价机制的优化构建来挖掘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潜能,促进学生体育运动技能的提升。
例如,在800米跑的运动技能教学中,为了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教师应构建更为完善的评价机制。首先,教师可以依据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评分标准,对学生的田径运动技能进行量化性评价,最直观地体现学生田径技能的掌握情况及体质发展。其次,教师还应对学生日常学习及训练过程中的情况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如学生在800米跑运动技能教学中的态度、对800米跑运动技能训练的参与程度、在800米跑的训练中是否展现了体育精神等,并要求学生根据具体的标准,对自己及其他同学的情况进行客观性评价。这样不仅实现了定量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的有机结合,也将学生的评价意见與教师的评价意见进行了有效汇总,使教师从更加全面的角度了解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学习情况,并通过以评促教、以评促学来提升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视角下,体育是促进儿童、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小学阶段作为学生身心发展、人格塑造的重要时期,体育教学体现出了更为显著的教育价值。在具体的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从最基础的体育运动技能教学入手,通过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教学评价的落实等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有效提升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这样,学生的运动机能、身体协调能力便会得到更加显著的提升,精神状态和意志品质也会获得更为稳定的发展,为体育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