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江宁未来科技城小学 宋 健
“生活即教育”是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重要教育理念,他主张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认为教育的根本意义就是生活的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1]。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生活的意义”,而运用生活化材料展开教学实践,不仅与小学生的综合发展特征十分契合,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美术知识的掌握,实现自身核心美术素养的提升。在实践中,教师可以基于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搜集生活材料的作业内容;可以结合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生活材料创作的艺术作品;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生活材料进行创作活动;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创作作品的展示与分享,活化学生的美术思维;还可以通过对教学评价的优化设计,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美术知识的学习感知。
“生活化材料”顾名思义就是来源于生活的材料,包括金属、塑料、木材、玻璃、纸、布、泥、土、水等,其既可以是天然的材料,也可以是经过再加工的材料等。其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生活化材料有着一定的“低结构特点”。材料是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基础,低结构材料往往看似单一,但是其有着丰富的内涵,如大自然当中的落叶、花草,生活中吃剩下的雪糕棍、废旧纸盒等。同时,低结构材料不会“预设玩法”,这就给学生的创作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其结构松散、可变性强、玩法多样的特点,也让学生在进行美术创作的过程中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自己的需求去使用这些材料。
第二,生活化材料还具有“生活性特点”。生活化材料的定义就决定了其来源于生活,与学生的生活有着紧密联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将其运用在小学美术的教学实践中,不仅能够锻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同时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欲望,从而让学生在运用自己“生活经验”完成的“艺术创作”活动中逐步形成审美意识,促使学生利用这些生活材料实现对美术知识的“再认识”“再建构”,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美术知识的学习趣味。
第三,生活化材料具有“探究性特点”。“可探究性”是生活化材料的重要特征,其不仅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展开积极思考,提升学生与生活、环境、艺术之间的互动频率,让学生在不断地设计、创新与想象中找到不同的创作方法,在凸显学生主体学习地位的同时,实现对学生主观能动意识的培养。
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运用生活化材料,一方面生活化材料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能够见到的物品,其结构往往单一简单,有利于学生迅速接受与认识,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一定的教学便利。另一方面,生活化材料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将环保意识根植于学生心中,这对学生未来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生活材料分布广泛,因此收集起来也十分方便容易,如像生活中常见的自然材料、废旧材料等都是极易找到的,小学美术教师运用生活化材料展开教学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灵感,同时也让小学美术课堂更为有趣、活跃,这也与小学生喜欢冒险、热爱探索的心智特征十分契合。
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同样的一件物品,在大人眼中可能就是物品本身,而在孩子的眼里,它们却能够有多重定义,到了他们的手中,往往也会有更多的可能性。小学美术教师运用生活化材料展开教学活动,其本身的多元化特征就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为学生提供更多艺术创作灵感的同时,让美术课堂更加精彩。
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载体,小学美术教师在运用生活化材料展开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当在充分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通过给学生布置材料搜集作业的方式,促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材料收集,做好学习准备,感知知识主题[2]。
例如,在进行苏少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车”的教学时,在此部分的教材当中为学生提供的大量与“车”有关的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主要分为实物照片和绘画作品,在实物照片中又包含了不同年代、用途各异的车;在绘画作品中也罗列了水彩、水粉、白描等各种表现技法的学生作业。因此,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此部分知识的学习热情,在正式教学之前,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搜集”作业,即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搜集一些生活中与“车”有关的资料,以及能够用来“做车”的生活化材料,并将这些材料带到课堂上。在正式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搜集的这些材料,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搜集理念”,说一说哪些材料能够制作“车”的哪些部位,从而为接下来更为高效的教学奠定坚实基础。通过给学生布置生活化材料的搜作业,不仅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就明确了教学主题,在拉近生活与美术之间距离的同时,为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创造了条件。
信息技术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其不仅渗透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同时为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都带来了积极影响。美术是一门集综合性、艺术性、视觉性于一体的学科,教师在运用生活化材料展开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就可以结合信息技术的多功能优势,为学生展示各种运用生活材料制作的艺术作品,让学生在对作品的欣赏中进一步提升对美术学科的学习热情,点燃学生的创作热情。
例如,在进行苏少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有生命的石头”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时,此部分知识属于美术课程标准中“欣赏·评述”的学习领域,在本册的教学当中有着提升学生审美水平、增强学生文化内涵的作用,对于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但是在教学时,教师所面对的是一群小学生,因此又要注意点到为止、深入浅出。因此,在实践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多功能优势,通过给学生展示“石文化”的艺术作品,播放与之有关的资料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首先,在教学的开始,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一段讲述“石文化”的视频资料,之后再利用PPT 给学生出示不同创作主题、创作风格的石绘作品,并向学生进行提问:“图片上展示的是什么?这些动物画好看吗?它们画在了什么东西上?”以此引出此次课程的教学主题。之后,教师再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在课前搜集到的石头,并对其进行细致观察,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一想自己能够把手中的石头变成什么,让学生结合石头本身的纹理、形状进行艺术创作。这种结合信息技术展示生活化美术作品的教学方式,不仅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也让学生在讨论、探究、创作的过程中,在心里埋下了一颗“石文化”的种子。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各个学科教师必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对于小学美术学科教学来说也是如此[3]。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在运用生活化材料展开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就可以借助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进行课程设计,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共同完成一幅高质量作品,在提升学生眼界、拓宽学生创作思维的同时,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发展与培养。
例如,在进行苏少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头饰和帽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时,此部分知识的主要内容是我国古代传统的头饰和帽子,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基本型、图案到制作方法,深入了解我国古代头饰和帽子的造型特点,在绘画的基础上增加了手工创作的内容。因此,在进行此部分知识的教学之前,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提前搜集能够制作头饰、帽子的生活化材料,如有的学生搜集了废旧布料;有的学生将爷爷坏了的草帽拿到了课堂;还有的小女孩,把自己坏掉的发夹带了过来等。而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此阶段学生的思维正在向着抽象思维的反向过渡,他们既需要视觉的思维,也需要专业的知识来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一同进行手工制作,让学生将自己搜集的材料在组内进行分享,让能力较强的学生来帮助能力较弱的学生,促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了解更多的创作方法,实现共同的进步和素养提升。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学生当中与他们一同展开讨论,比如有一名学生从家中带来了废旧布料,此时教师就可以在小组中向学生进行提问,“你们角色这个布料能够做成什么?”此时学生就会纷纷展开想象,有的学生说能够将它缝起来做成一朵小花,一会把它粘到坏了的草帽上;有的学生说可以把它当作补丁,补好草帽的缺口之后,再给帽子进行设计;还有的学生说,可以用布料做成一个动物头像粘在坏了装饰物的卡子上,等等。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有效拓宽了学生的创作思路,也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感知到了集体的力量,在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促进了学生的素养提升。
美术思维是学生学好美术知识的重要元素,对学生核心美术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在运用生活化材料展开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就可以在学生创作完美术作品之后,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作品的平台,让学生针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讲解、分析和讨论,在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同时,实现思维的活化。
仍以“头饰和帽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为例,当学生利用自己搜集的生活材料制作好帽子、头饰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依旧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本小组制作的作品,给小组成员进行“化妆”,这一活动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参与热情,并纷纷展开了“化妆活动”。当所有小组完成“化妆任务”之后,教师可以让本小组负责讲解的学生和“模特”依次来到讲台上,来向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如有的小组利用装化妆品的盒子制作了古代官员的“乌纱帽”,用硬纸板做了“乌纱帽”“长翘”的骨架,用彩带给“长翘”进行了装饰。而“乌纱帽”中间的那一刻“珠子”,则用涂了红色颜料的小石头代替,代表着官员中的最高级别;还有的小组用坏了的草帽“打底”,用蓝色的布料、绿色的叶子、卫生纸搓成的“小球”等材料,制作了“凤冠”;还有的小组用圆柱形的黄色盒子为骨架,用不同颜色的扣子做成“珍珠”,用彩色的串珠做成了“流苏”,就这样一个“旒冕(皇帝的帽子)”诞生了。通过让学生对自己作品的逐一解读,不仅大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信心,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在活化学生艺术思维的同时,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评价是完整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效而学习的评价不仅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为教师之后的教学提供更为多元的思路,同时也能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多元评价中了解自己的优势,明确自己的不足。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在运用生活化材料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对教学评价的优化与设计,促使学生在自评、互评、师评以及家长评的评价模式中,实现发展,获得提升。
在“头饰和帽子”的作品解读活动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将在课前打印好的“评价表”分发给每一位学生,评价表分为两个部分,即“自我作品评价”和“他人作品评价”,让学生结合本小组的创作过程和对其他小组的分享展示,根据评价表的内容进行自评与互评,在学生完成评价之后,教师再与组长组成的“评委会”一同进行分数统计,评选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展示奖”“最佳意义奖”等奖项,并让获奖小组分享感受。最后,教师在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和创作作品,对每一个小组进行总结性评价,同时将学生的作品拍成照片,做成链接发送到学校公众号、家长沟通群中,接受其他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的评价。
总而言之,小学美术教师运用生活化材料展开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仅是契合小学美术课程改革的有效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想象能力的重要途径[4]。在实践中,小学美术教师要以艺术课程标准内容为指引,以生活化教学为手段,以小学美术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小学生的实际学情为主体进行教学模式的多元化设计,找到生活化材料与美术知识之间的契合点,在充分发挥生活化材料教学优势的同时,助力学生的全面进步与素养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