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范悦
哪怕有过雨果的博爱、萧伯纳的智慧,罗曼·罗兰又把“什么是美”说得那么清楚,鲁迅更是将传承的重担背在身上,扛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人类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但这些仍然遏制不住愚昧的优越感遍生于人类的心灵。
受过教育的,以掌握知识的多寡难易为优越感的来源。钱锺书在《围城》里说 :“在大学里,理科学生瞧不起文科学生,外国语文系学生瞧不起中国文学系学生,中国文学系学生瞧不起哲学系学生……教育系学生没有谁可以给他们瞧不起了,只能瞧不起本系的先生。”时至今日,大学仍然存在这种鄙视链,无非是鄙视的对象从A换成B罢了。
未曾受过教育的,以身边的琐事为优越感的来源。还在老家的时候,我就发现村里的人对结婚时间的早晚格外重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股攀比之风。假设甲、乙二人各有一子,且年龄相仿,若甲的儿子先结婚,而乙的儿子尚处于单身状态,那么甲便会变得飘飘然,在乙面前生出莫名的优越感。乙在愤然的同时,也会感觉脸上无光,然后加大催婚的力度。
优越感与自卑感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这枚硬币就是“比较”。比得过别人就沾沾自喜,瞧不起对方;比不过就自惭形秽,开始精神内耗。
北大法学院白建军教授在发表退休感言时说:“人人都有过我之处,我与人人都不同。”若没有不卑不亢的心态,便会以己之长去骄他人之短,从而伤害到他人;若没有健康的心态,便会以他人之长来卑己之短,从而伤害到自己。
人的能力虽然有大有小,但是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一些能力小的人稍有成就便想夸耀于人,然而成就太小,仅为自己所在的小圈子知晓,于是就跟身边的人比较以获得优越感和存在感。短期来看,是被比較的人受到了伤害,长期来看,受伤害的终归还是自己。在未来的某一天,当此人走出自己的小圈子,来到更大的世界,遇上各方面都强于自己的人时,他将何以自处呢?
真正为人类做出贡献的人是不会对他人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的。
钱学森1991年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一级英雄模范”奖章。在讲话中,钱学森却说:“刚才各位领导讲我钱学森如何如何,那都是千千万万人劳动的成果啊!我本人只是沧海一粟,渺小得很。”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王选院士,在生病住院期间经常跟医生、护士聊天甚至开玩笑。有一回,有个人称呼他“首长”,王选院士笑着把手伸出来说道:“我是这‘手掌。”他始终认为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在单位,一有空就和员工聊天,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还专门在花名册上记下员工的点点滴滴,如哪个人“很聪明、能力强、爱玩”,哪个人“住附近外婆家”。
我们很多人,能力自然是远不如王选院士,心态却是眼高于顶的,常常奚落能力不如自己的人。而很多有大成就的人,通常是虚怀若谷的。
当我认识到这一点之后,便反省自己,澡雪前非,同时用“洗过的心”重新看待那些能力比自己出众的人:若对方不卑不亢,我便尊敬他 ;若对方目中无人,我便无视他。
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克制住内心的优越感,拒绝赏玩别人的不足。单靠那一丁点儿让人产生优越感的成就,是决不会推动社会和人类往前迈进一大步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不为其他,只为人类都能享受到正当的幸福与广阔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