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小玮
(苏州工业园区跨塘实验小学,江苏 苏州 21512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指出,数学课程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三方面: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在小学阶段,主要包括掌握学习方法、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数学逻辑思维、能够进行空间想象,并应用所学的内容等。教师把核心素养的培育融入课堂中,不仅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而且能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中逐步提高学习水平。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也是课堂的参与者。教师的教学方法关系到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些教师依旧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如果教师停留在应试教育上,只关注考试的成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倍感压力。这种教学方式不注重学生学习的感受,无法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不能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这也导致各种教学活动仅仅停留于表面,让学生和数学之间产生隔阂。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教师才能发挥教学的作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由于小学生年纪比较小,思维还不够完善,在课堂上时常会走神。而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进度,一味地讲授知识点,忽视了和学生互动,让学生在学习时感到压抑,对数学课堂逐渐丧失兴趣。虽然小学数学的知识比较基础,但学生学习起来还是会产生很多疑惑。教师在课堂上不关注学生的疑惑,就导致一些知识点学生一直搞不懂,慢慢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在课堂上也不愿意探索,导致学习能力逐渐下降。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一般是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发现,很多知识都和自己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可以根据这个特点,对学生进行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知识,增强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自主探究数学知识,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在核心素养的理念下,教师要转换教学模式,把课堂和生活联系起来,基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就拉近了学生和数学的距离,让学生尝试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学生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懂得数学对于生活的意义。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看生活场景的照片,或者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进行思考,都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要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思考生活问题,让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以此来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时,教师可以出示一个超市的场景,矿泉水一箱24瓶,一列要摆9箱。接着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瓶矿泉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把自己的计算方法展示出来。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方法后,教师可以继续出示超市中的其他场景,给学生变换几个不同的例子,让学生尝试自主解决问题,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很少主动去探究知识。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式教学是很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把学生划分不同的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主探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因为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同,导致学习能力有差异,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来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互帮互助,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所发展。利用团队的力量来促进学生个人的发展,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学生能够深入学习,取长补短,互相提升。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应该处在教学的辅助位置上,这样不仅能够体现教师的灵活性,还能够凸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指引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有步骤地学习,逐步掌握数学原理,给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学生在面对困难时,教师要点拨学生的学习思路,给学生提供学习素材,满足学生探究学习的需求。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这节课时,在探索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准备一些材料,让学生小组合作“创造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可以用钉子板围图形,可以用小棒搭图形,可以用方格纸画图形,还可以用三角板拼图形……学生在小组内探索交流,以此深化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头脑中逐渐形成清晰的表象,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两种平面图形的特征。
课堂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一环。形式单一的评价不能激励学生学习。课堂多元评价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地评价学生,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鼓励学生,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展示自己。小学生好奇心重,很容易被一些新鲜的事物所吸引,这就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而且目标也不够坚定,经常被外界的因素影响,导致课堂学习效率偏低。这就要求教师创新课堂的评价方式,采取多元评价让学生发现自身的闪光点,从而更愿意投身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课堂上的表现来评价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除了学习上的评价,教师还需要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优点,这样学生才会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进步。评价以鼓励为主,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的动力。
例如,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时,教师在课堂练习中采用“闯关”答题的形式,给学生设置几道关卡,让学生独立挑战,记录挑战成功的题数。当天,根据学生课堂学习情况以及闯关数量,选取5 人来颁发“流动星星”,让5 名学生成为这一天同学们的学习榜样。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再根据学生的表现和进步情况进行变换。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全班学习的榜样,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抽象的、逻辑性强的学科,所以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会面对许多问题,导致学生的学习进步缓慢。数学知识是有关联的,教师根据这个特点,给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把相关的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直观地面对它们,以此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题目,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直观地解决这些难题,逐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根据数学知识的规律,将一个大知识点和多个小知识点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逐步学会有序、全面、细致地观察思考,厘清思路,以此来掌握全部的知识点。教师给学生构建一个知识体系,学生围绕这个体系进行学习,能够很好地理解相关的知识点,并灵活应用在解决问题中。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围绕平面图形给学生构建一个知识体系。首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让学生回顾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接着出示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说说它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回顾推导过程:把平行四边形沿着任意一条高剪开,平移后拼成一个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长方形的宽,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再出示三角形,让学生回顾它的面积推导过程: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平移、旋转,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然后给学生出示梯形的相关内容,让学生联系之前所学的知识,以此来化解梯形面积计算的难点。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复习了之前的知识,对新的知识也能够掌握,很好地提高了学习能力。教师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而且,学生在课前预习的时候,也可以绘制思维导图,把之前的知识展示出来,能够清晰地看出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学习起来更加便利。
数学学习对小学生而言略显枯燥、单调。教师教学时如果只追求严谨的“数学味”,无疑会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枯燥乏味,长此以往,会消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的效率也会降低,最后学生只会沦为做题的机器,思维能力也得不到提升。如果在巩固应用阶段加入学生感兴趣的“游戏”的元素,效果将大大改观。以游戏来巩固教学,能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融入数学活动中来。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会极为兴奋,并且大脑运转速度加快,思维能力迅速加强,大幅度提高解题效率。整个活动中,学生会对所学内容记忆深刻,会将数学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会进一步增强自身的思维能力,最终从根本上提升数学核心素养。当然,教师采用的游戏情境要和学生的数学学习密切相关,学生可以“用知识来游戏”,也可以“在游戏中学知识”。学生的思维在数学和游戏活动之间碰撞,这样学生就能充分地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参与游戏,以此来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从而享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例如,教学“元、角、分”这节课时,在学生认识了人民币,并且知道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关系后,教师设计了“小小超市”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分角色扮演“营业员”和“顾客”,进行模拟购物。在游戏前,教师提醒学生:“这么多钱就这样放着,你们觉得怎么样?”学生回答:“有点乱。”教师接着问:“怎么放才不乱?”引导学生分类整理人民币,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借助数字、单位、颜色等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在购物游戏中,不少学生都看中了1元2角的小陀螺玩具,由于这种玩具的数量有限,教师和“营业员”商议,提高了要求:要用不同的方法来付1 元2 角钱。经过讨论,学生产生了用其他面值“凑一凑”的想法。游戏活动中,有的“顾客”只有整钱,“营业员”找不开,“顾客”会自己想办法,去和其他人换零钱……整个游戏中,学生对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印象深刻,对元、角、分的进率关系理解到位,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和同学的关系也更融洽。在游戏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游戏活动进行回顾反思,有针对性地突出教学目的,让学生知道虽然是在玩游戏,但是最终的目的还是学习。这样既改变了单一、陈旧的教学模式,又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