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港
在使弓用箭的年代,龙奎城东有家老字号,匾悬“曲直堂”。曲直堂是造弓的,将最直的木料弯曲成弓,弯曲的弓射出最直的箭,要不咋叫曲直堂?龙奎城为一省之都,用武之地,造弓是最热的手艺,曲直堂是龙奎城最大的门面,生意极盛。
这天,曲直堂传人包老汉正与儿子给弓上弦摽劲儿,忽听大门外不是好声的叫嚷。
一条大汉立门口跺脚喊叫,还招呼来街坊男男女女、老老少少。
是老熟人、老主顾——带兵的佐领塔格拉。包老汉拱手:“这不是神箭手塔格拉佐领吗,出啥事了?”
塔佐领指着自己的鼻子尖说:“老包头,你还认得出我吗?我还有脸吗?我还有鼻子眼睛吗?呔!我的脸丢没了呀!一张脸掉地上,砸得脚面生疼。我、我、我没脸了呀!”
原来,神箭手塔佐领在大校场射出偏心箭,三射三偏。这叫哪门子神箭手?这叫带兵的佐领?在场的人哈哈大笑,一传俩,俩传仨,佐领塔格拉确实没脸了。
塔佐领当着众人调转舞弄手上的弓:“我说老包头,你拿自己的老眼看看,这是你的手造的弓。乡亲四邻,大家可看明白了,毛病在他的弓,不是我塔格拉射得不准。”
老包头接弓一看,心里咯噔一下:这把弓,用的不是通心木,是偏心木。偏心木做的弓,一到阴雨天,走了性,箭就射不准了。错在自己,错在自己啊。
街坊邻居议论纷纷,朝老包头指指点点。
老包头脑袋轰轰响:上一辈留下的通心木,已经打扫完库底子,没有了。
塔佐领直了直腰杆子,抬起头,冲着大门上的牌匾说:“曲直堂这仨字是不是得摘下?”
看热闹的嚷嚷起哄:“对对对。”
老包头喊儿子孟和:“搬梯子!”
孟和哆嗦着,老包头吼叫:“上手!摘!”
孟和哭丧着脸,手够着牌匾时,塔佐领发声了:“免了免了免了,我也就是要个理,找回自己的脸面,不是真要摘你的牌子。”
塔佐领走了,人都散了,事也就了了。
第二天一早,塔佐领开门,“曲直堂”大匾在大门口戳着,仨金字头朝下脚朝上。杀人不过头点地,老熟人,哪能太过分,哪能真摘人家几辈子传的牌匾?塔佐领后悔自己说话过头,伤人太重,扛起牌匾上老包头家。
老包头已经走了,说是去找通心木了。
通心木是啥?那是七枝八杈的南山柞里笔直到顶、一茎通天、没疤没节的木头。通心木只长在八百里外的长白山,可长白大山绵绵千里也难得通心木,就是得到通心木,水路旱道千里迢迢才能运输回来,还得手艺人脱胶去性,还得明白人看好纹路裁截、矫力。那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是要银两的。
孟和说什么也不留牌匾,他说:“爹走时留下话了,要牌匾,他会自己去取。”
塔佐领没招儿,只得扛回牌匾,心里老不是味儿,老不得劲儿。
一年,两年,老包头家不見有人出入,也问不出老人家去处。塔佐领总想解释解释,也不得机会。
有一天,塔佐领实在受不了,觍着脸去拍门环,出来的却不是包家人,是生人:这家换主儿了,房子转手了。
塔佐领带兵出征,又是一年。回到家来,塔佐领上弓鞍市逛游,我的妈呀,市上摆的亮斧大锯是老包头家的。又上市场,老包头家的刨子锉刀也上了地摊。这老包头是咋了?他人在哪儿?
射手么,塔佐领天天练射。其实,那张让他丢过脸面的包家弓,是按塔佐领的臂长、力气造的,确实是好弓,只要不正着瞄准,偏上一偏,照样射出好箭。塔格拉早已经射出人人称赞的好箭。
这一天,塔佐领在院子里练射,有人拍打门环,急急重重。
塔佐领开门一看,一个老要饭花子背着手直直立着。塔佐领揉亮眼睛:我的妈呀,这不是……这不是老包头吗!
老包头的手回到身前,手里攥着的是一张反曲大弓。他将弓双手捧给塔佐领,塔佐领接弓一看,这可是头一回上眼的、天下无双的花鬼脸通心木良弓。
老包头道:“这弓要是中用,牌匾,还我。”
城外一座破烂小屋,茅檐上挂着“曲直堂”金字大匾。但是,曲直堂不再制弓了,因为老包头没了干活的床子,没了干活的家什,也没了干活的力气。